通州區:臺階高陡路面坎坷 歇腳設施不足 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亟待提速

日期:2025-10-10 11:59    來源:通州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從家門到樓門,再到小區大門,這片每日必經的區域,是許多老年人活動的主要範圍。然而,適老化設施的缺失與不足,仍困擾着不少老年居民。從10月10日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與北京市老齡産業協會攜手關注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改造,希望老人出行更省力、安心。

  適在人為·樣本

  家門到樓門

  臺階高陡阻通行

  “單元門口這些臺階,天天上上下下,可真夠費勁的!”建成於20世紀80年代的雙玉中街小區,有老年住戶反映,由於缺乏無障礙坡道,日常出入樓棟存在實際困難。

  在2號樓3單元門口,一名60多歲的老人正下樓扔垃圾。只見老人將垃圾袋換到左手,右手牢牢抓住不銹鋼欄杆,側着身子小心翼翼地下樓。臺階又長又陡,竟有21級之多。

  “一瞧見這臺階就心裏打怵,趕上腿腳不聽使喚的時候,別提多嚇人了。”老人扶着欄杆,眼前的水泥臺階已破損開裂,磚頭裸露,走起來磕磕絆絆;不銹鋼扶手夏天燙手、冬天冰人,還不防滑;最怕雨雪天,臺階濕滑得讓老人不敢出門。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老人住在二樓,但實際需要走完30級臺階才能到達地面。由於一樓為商鋪,住戶從二層起步,單元門內設有8級臺階,下到門廳後還需再走21級室外臺階。

  4單元的老年住戶同樣面臨挑戰,從二樓到家門口,需先下8級室內臺階,再走14級沒有扶手的室外臺階。由於年久失修,末端臺階與地面交界處已破損,且堆放着雜物,存在安全隱患。

  按北京市2015年實施的《居住無障礙設計規程》(以下簡稱《設計規程》),這類存在高差的出入口本應配備無障礙坡道。可雙玉中街2號樓的單元門前,只見臺階不見坡道。

  在龍潭西裏66號樓2單元,出現了更隱蔽的問題。這一樓棟的單元門雖與地面齊平,但進門走不了一米,卻陡然出現3級臺階。原來門內小門廳與室外有約60釐米高差,需用臺階過渡。

  按《設計規程》規定,3級及3級以上的臺階應在兩側設置連續的扶手,可這裡卻光禿禿的。更嚴重的是,臺階兩側停放着5輛廢棄自行車,進一步阻礙了老人通行。同時,66號樓的樓內步行樓梯同樣缺少無障礙扶手,有70多歲的老人表示,“手沒地方抓,不穩當,得一步步試探着來。”

  樓門到院門

  路面坎坷步步驚

  樓前路好不好走,直接關係到老人在小區裏的出行安全。石景山區金頂街趙山小區建成於20世紀90年代,其中2號樓附近剛完成路面改造,坑洼路面煥然一新。但老年居民卻依然為出門發愁。

  “買菜回來這段路老是磕磕絆絆,有一次差點摔着!老街坊們也沒少在這兒摔跤。”家住2號樓3單元的韓阿姨今年74歲,提起出門就忍不住嘆氣。受特殊地形限制,2號樓居民要去往小區門口買菜、坐公交,必須經過3處臺階。

  這三處臺階對老年人確實不夠友好。一處臺階多達14級,另外兩處均為7級,且坡度較陡。老人們最常使用的一處L形臺階,先上3級後右轉再上4級,最高一級竟達22釐米高,平均高度也有20釐米。可供參考的是,國家標準《住宅設計規範》明確,公共樓梯踏步高度不應大於17.5釐米。

  “這兒太陡了!另一處臺階還不如這兒,窄得都放不下整只腳,歲數大的更不樂意走。”韓阿姨正説着,一名80多歲的阿姨正下樓出門,只見她雙手緊抓不銹鋼扶手,費力邁上3級臺階後,顫巍巍轉身才繼續前行。“説是給修了坡道,可那也就是個樣子貨,根本使不上勁,還不如直接走臺階呢!”

  最陡一段坡道的高度和水準長度比接近1比1,但按《設計規程》,這一比例應該為1比10才能滿足無障礙通行需求。顯然,現有的坡道設計存在明顯缺陷,更別説輪椅通行了。

  西三環北路86號院的老人也面臨出行困擾,“一下雨,這路上就跟蹚河似的,積水積得老深,特別難走。”小區路面有多處破損,部分地磚已高低不平,而水泥地面不僅裸露出石子料,甚至出現了明顯坑洼。更令人擔憂的是,坑洼附近缺乏排水口,一旦下雨很容易積水,老人走路時若不多加留意,可能就會發生磕絆。

  小區公共區

  雜物佔座難歇腳

  “就想在小區裏溜達溜達,可連個能坐下歇歇腿的地兒都難找。”東城區長青園小區建成於20世紀90年代,共有居民3000多人,其中老年人就佔了近一半。由於公共空間被雜物佔用,休息設施嚴重不足,老人們日常活動時想找個地方坐會兒並非易事。

  許多單元樓前都擺放着一兩把私人小椅子。“小區裏車停得滿滿當當,小廣場邊兒上不是汽車就是電動車,還堆着不少破爛兒,壓根就沒有公共椅子歇腳。”一名16號樓的老人説,有些高齡老人為了能下樓曬太陽,只得從家裏自帶椅子。

  若想和老鄰居們聚在一起聊天,老人們只能前往居民自發搭建的“休息區”。這個位於小區門外的休息點擺放着6把各式舊椅子和一張老沙發凳,雖然顯得有些雜亂,卻是居民們自發湊集的“寶貝”。

  但這個來之不易的休息場所卻暗藏安全隱患——它搭建在人行道上,緊鄰路邊停車位,老人們要到達這裡,必須小心翼翼地穿越馬路,而路上不時有汽車和電動車快速通過。

  有些小區雖然安裝了公共座椅,但設計上的缺陷讓老人們難以使用。東城區永外管村26號院就設置了不少“條凳”式座椅,但這些座椅既無扶手也無靠背,對老年人來説極不友好。

  “上了年紀腿腳沒勁,這種椅子根本沒法坐。”79歲的李大爺説,椅子要是有個靠背,歇着就得勁兒多了;兩邊有扶手,站起來也能借把力。“這些對年輕人不算啥,對咱們老年人可是實實在在的事兒。”

  由於設計不合理,這些“條凳”座椅最終被居民用來堆放收納箱和雜物,徹底成了擺設。老人們期盼著,小區裏能多設一些真正適合老年人使用的休息座椅,讓生活更加舒適便捷。

  老社區煥新解決出行難

  紅藍相間的防滑地面,古色古香的木質屋頂,配着帶扶手的休閒長椅,再加上貼心的無障礙緩坡——這個曾經破舊不堪的涼亭,如今成了老山東裏社區最受老年人歡迎的風雨連廊。每到天氣晴好時,74歲的梁大爺總要來這裡坐坐,和鄰居們聊聊天。“這麼一改真好,下雨有地方躲,走累了有地方坐,樂意下樓的老人眼見着就多了。”

  老山東裏社區建於1982年,常住居民3300多人,其中退休老人佔比約40%,80歲以上高齡老人有474人,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改造前,這裡道路狹窄,地面凹凸不平,雨天更是泥濘難行。

  轉機出現在2022年初,社區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首要解決的就是老人出行難題。“我們最先推進的就是加裝電梯和改造坡道。”社區書記辛毅介紹,目前23棟居民樓全部實現緩坡入戶,已建成26部電梯,還有1部正在施工,老人上下樓方便多了。

  要讓老人願意出門,僅解決“下樓難”還不夠。過去社區雖有不少小花園,但因依山而建,活動空間多有臺階,老人“看得見卻夠不着”。改造後,這些臺階變成了平緩的無障礙坡道,並加裝扶手,方便步行和輪椅通行。必須保留的臺階也做了降高處理,讓老人邁步更輕鬆。

  除了風雨連廊,社區還利用空地翻修了多個涼亭,新建了帶按摩軸的座椅。人行道由水泥路面升級為塑膠材質的“彩虹步道”,紅黃橙三色相間,不僅平整了坑洼,行走體驗也更好。路邊設置了低矮路障,防止機動車佔道影響老人通行。

  “如今從家門到樓門有電梯,從樓門到院門有美景,出門成了一件舒心事兒。”梁大爺的話語中滿是欣慰。這個歷經40余載的老社區,通過適老化改造重新煥發生機,讓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樂趣。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