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論壇即將在東城區啟幕,這座兼具千年文脈與科創活力的城區,正以多元文化産業實踐迎接盛會。
作為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的重要一環,從昔日的“諸市之冠”到今天的文化消費新地標,隆福寺通過數字科技激活歷史記憶、多元業態重構生活方式,探索出一條守正創新的發展路徑。
科技賦能文化體驗
千年曆史可觸可感
在隆福大廈一層的中鼎XR藝術空間,首展《流動的敦煌:千色之域》正打破傳統觀展邊界。借助XR大空間技術,1:1復刻敦煌秘境,讓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入畫人”。指尖輕觸,莫高窟藻井的青金石藍仿佛在掌心流轉;轉身的瞬間,玉門關的商隊從身旁穿梭而過。8K超高清畫質精準還原每一處歷史細節,飛天衣袂的金箔紋路清晰可辨。同期推出的《覺醒的敦煌:神獸出動》則以九色鹿、青鳥、翼馬、守寶龍四大神獸為主角,通過互動敘事讓文化知識自然浸潤,不同年齡層的游客均能在趣味探索中感受中華美學的深邃魅力。
全時空間數字藝術中心則憑藉《塵封的帝國》LBE大空間VR項目,構建出一個穿越千年的秦朝世界。佔地450平方米的VR體驗區內,720度環繞的虛擬現實空間徹底打破物理限制。觀眾戴上VR設備,便可“親臨”烽火連天的古戰場,步入恢宏的地下宮殿,甚至參與以秦朝六博棋為靈感的智慧博弈。據了解,該項目借助LBE技術,將線下實體場地與數字虛擬敘事深度融合,實現了文化IP、VR體驗與數字衍生的複合場景構建。《塵封的帝國》自開業以來收穫超高人氣,全時空間也在引入更多主題作品,豐富體驗內容。9月20日,暑期熱映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衍生的沉浸式體驗項目《浪浪山小妖怪:妖你同行XR》新鮮上線,玩家化身取經團的小妖怪之一,與熟悉的電影角色並肩作戰,親歷原作中未呈現的劇情。未來,全時空間將繼續推動“科技+文旅+消費”的規模化發展,突破傳統VR體驗館的單一功能,建立技術、場景與生態的三重壁壘。
此外,在2025年服貿會亮相的“藻井璇穹·星河共築”數字藝術展,同樣源自隆福寺的文化肌理。該展以隆福寺天宮藻井為靈感,通過C型LED曲面屏與鏡面反射,營造出“天圓地方”的無限延伸空間。觀眾可通過平板DIY創作個性化藻井,將傳統建築美學轉化為即時交互的數字體驗。這種設計充分體現了隆福寺在文化科技融合上的核心思路:不讓技術流於炫技,而是使其成為觀眾與傳統對話、參與文化創造的橋梁,讓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變得可觸可感、可互動可消費。
多元業態有機融合
衚同裏生長的“無界文化場”
隆福寺街區作為“以文化為引領、以多元生活方式為核心”的文化消費街區,其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構建了一個歷史與現代交融、文化與科技互促、消費與體驗並重的複合型生態空間,並非簡單將新業態填充於舊建築之中,而是通過精密的空間敘事與業態策展,形成了一種具有生長性的文化場域。
隆福寺在城市更新中敏銳地把握了“衚同肌理”這一空間基因,原有曲折的街區動線、院落尺度和歷史痕跡被保留,同時巧妙植入了當代文化場館。更具象徵意義的是對原有建築功能的創造性轉化:原隆福大廈後勤區蛻變為臻元美術館,曾經的醫務室化身為蘇蘇越南菜餐廳,老舊車庫則成為單板滑雪品牌BURTON的中國首店。這種“修舊如舊”與“破舊立新”並存的空間蒙太奇,形成了一種“衚同裏的未來感”,既尊重了地方記憶,又為街區注入了活力。
在業態組合上,隆福寺突破了傳統商圈按品類分層的慣例,構建出興趣導向的立體消費場景。騎行文化愛好者不僅可以在Frienday、7mesh等店舖選購有科技含量的專業裝備,更可以加入其組織的衚同騎行社群,將消費行為延伸為生活方式與社交連接。同樣,BURTON單板滑雪店、山水戶外、遨托邦Outopia等戶外運動品牌形成垂直集群,吸引的不僅是購物者,更是運動前沿文化的參與者與傳播者。這種設計使隆福寺超越了單純的購物場所,成了一個由共同興趣驅動的文化社交樞紐。
5月舉辦的“隆福戶外戲劇匯”是這種多元生態的集中展現。它打破傳統劇場邊界,將中心廣場、街區露臺乃至開心麻花A99劇場等新型演藝空間整合為一個“立體舞臺”,將京劇《貴妃醉酒》嵌入智慧互動場景,借助動態捕捉技術讓機器人的舞步與音樂共振。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包含百餘家攤位的市集活動。這種“戲劇+科技+商業”的複合模式,實現了“前店後劇”“邊逛邊看”的無界體驗,不僅提升了街區的文化吸引力,更形成了強烈的消費轉化能力。正是這種對“多元生活方式”的深度理解和創造性構建,將隆福寺打造為一個持續生成文化內容、社交機會與新鮮體驗的開放性平臺。
承古啟今守正創新
歷史文脈煥發新生
從昔日的廟會市集到如今的文化街區,隆福寺的更新之路並非簡單的復古或推倒重來,而是一場關於“如何讓歷史在當代活態傳承”的創造性實踐。隆福寺在規劃與設計中,始終注重對歷史記憶的“恢復”與“傳承”,將六百年的市井煙火氣與當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守正創新。
起源於明景泰年間廟會小吃市集的隆福寺小吃店,遷至位於東四北大街的新址後依然保留着國營時期“先購票後取餐”的傳統服務模式,每日供應豆汁、焦圈、門釘肉餅等百餘種地道小吃,其古法發酵的豆汁和現炸現售的焦圈,成為老北京飲食文化的“活態博物館”。北京稻香村在隆福寺開設的尋寶館則以古代禮器“盉”“爵”為靈感設計點心陳列,顧客可通過AR掃描解鎖非遺技藝背後的故事,將傳統的食品售賣升級為一個融合味覺、視覺與科技的文化敘事空間。
市集文化的現代表達更是隆福寺的一大亮點。清朝至民國時期,隆福寺曾是京城最重要、最熱鬧的廟會之一,1952年建成的東四人民市場迅速成為北京一大核心商業區,如今,熱鬧的市集基因依然根植於此。2025年春節期間,作為隆福寺新春藝術節的核心IP,新隆福人民市場巧妙地將傳統廟會的“福祿壽喜”符號轉化為可觸摸、可參與的消費場景。66位創意攤主帶來“好吃的福”(京味炸醬面配AR互動食具)、“好用的福”(榫卯結構文具)與“好玩的福”(數字玉豬龍盲盒),使古老的市集形態進化為融合交易、體驗、社交的複合型文化場域。
隆福寺的創新不是對歷史的簡單複製,而是建立在對文化基因深度理解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隆福寺的實踐表明,真正的傳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讓歷史基因在科技與藝術的催化下,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播的當代體驗,讓跨越時空的文化記憶在當下生活中繼續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