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勃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一座“千年之城”,這裡的每一寸肌理,都在無聲訴説着古今交融的城市演變,帶來穿越時空的感覺——
在運河商務區,鱗次櫛比的寫字樓附近,有兩段通州古城墻;在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畔,承載漕運記憶的古槐樹,正見證世界級交通樞紐的誕生;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三大文化設施環抱着的是過去祭祀河神的廟宇遺址;在東六環隧道與京塘路交會的地方,土橋已經藏身地下,鎮水獸凝望著川流不息的車流……
古城墻見證運河商務區崛起
最近,常到西海子公園游玩的市民驚喜地發現,在葫蘆湖西頭,過去隱藏在樹木中的那段古城墻,已經完成修繕。這段城墻是通州古城墻的北段遺址,與不遠處的燃燈塔交相輝映。站在公園向北望,五河交匯處的運河商務區一片繁華,鱗次櫛比的高樓裏,註冊企業超兩萬家,有相當一部分是金融機構。
從西海子公園東門出來,沿着北運河步道,只需走3分鐘,即可抵達北京市“兩區”會客廳。一段“L”形的通州古城墻,就藏在建築中庭裏。這裡是通州古城的東北角。
《通州紀事》作者王陸昕介紹,通州明清城墻東北角遺址始建於明,改修增建於清,是通州明清時期防衛體系和通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古城墻經歷過多次修繕,表現在墻體上就呈現出多種材質、形制築墻材料和工藝的差異。
行走在通州古城墻旁邊,古城墻底部所用的城磚更大,堆砌方式也更工整,和較高部分的城磚有明顯的差異。王陸昕表示,通州古城墻中最大的城磚足有半米多長、20多釐米高,這些較大的城磚都很可能來自運河沿岸的城市。“比如大運河上的臨清,就是著名的磚石産地。臨清地處黃河沖積平原,當地土質好,很適合用來燒磚。”
從通州古城到運河商務區,五河交匯處的巨大變化,恰恰是副中心高速發展的縮影。據史書記載,清朝末年五河交匯地區包括票號在內的金融機構將近300家。時過境遷,這片區域的金融産業再次興盛。
未來規劃
多元業態打造中央活力區
2025年,運河商務區新添運河西岸濱水空間,千年大運河岸邊上,飲品店、火鍋店飄香,嶄新籃球場上躍動着活力。
接下來,運河商務區將聚焦城市塑造,高品質打造中央活力區。按照相關工作方案,計劃打造金融、商務、旅游、文娛、居住等多功能融合的城市公共活動區域;並聯動大運河文旅重點推進運河西岸建設,構建“文旅商體”多體驗消費場景,加強商業品質招商,落戶潮玩零售、戶外體育、燈光夜游、圖書沙龍、特色餐飲等多元業態,形成消費場景互補。
350歲國槐與“超級樞紐”為鄰
從五河交匯處的大光樓碼頭乘遊船出發,順流而下,穿過未來感十足的玉帶河橋,往東邊望,會看到幾棟造型別致的鋼結構建築——“京帆”屋蓋。那是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的地面出入口。這座未來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預計2025年年底達到投運條件。
在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附近,一棵樹齡約350年的國槐枝繁葉茂,其既見證着副中心站樞紐工程所在地楊坨村的滄桑巨變,又見證着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的“副中心速度”。
古樹最引人矚目的是其遒勁的主根、側根和根瘤。主根筆直扎入土壤深處。側根從主根上蓬勃而出,如同古樹的臂膀,向四週蔓延。整體形似一個倒扣的“高腳杯”牢牢扎入地下。古樹根系擴展四週,生機勃勃。2017年,市園林綠化局為這棵國槐配發了古樹專屬的紅色銘牌。
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到底有多大?建設方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地下建築規模達128萬平方米;最深達32米;計劃引入7條軌道線路……這麼大的體量,建設過程中需要運輸大量物料,如何保護古樹呢?建設者採取了垂直運輸方式避開古樹位置,還為古樹設置了雙層圍擋避免人員和車輛靠近。此外,還安排專人加強古樹及周邊防火管理,優化基坑土釘施工及水泥用量,減少施工對古樹生長的影響。
未來規劃
圍繞古樹建設城市文化地標
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應用了“地下樞紐地上城,站城高度融合”的理念,建成後,地下部分主要承擔交通功能,文化、商務等諸多功能則集中在地上部分,地上地下共同構成“超級城市綜合體”。
根據規劃,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將在古樹周邊建設“古樹廣場”,打造集交通、休閒、文化於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下沉式廣場、綠化景觀、照明座椅等配套設施將圍繞古樹展開,使其成為城市文化地標和市民休憩空間。
三大文化設施環抱“小聖廟”
早在綠心公園啟動建設之前,考古專家就對當地進行了細緻的文物勘測。在勘探小聖廟村北這片區域時,他們發現了嘉慶初年大運河改道的岔口。故道呈不規則形狀,是大面積的灘地,橫貫整個小聖廟村。
如今,小聖廟村已經搬遷,村子原址區域建起了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這三大文化設施,小聖廟遺址就在它們中間。
有人會問,小聖廟供奉的是什麼聖?非也,小聖廟並無聖,小聖廟最初也不叫這個名字。這座廟本來叫“小河神廟”,簡稱“小神廟”,後讀音誤傳異寫為“小聖廟”。小河神廟,廟中供奉的是河神河伯。
遺憾的是,小聖廟地上部分已經消失在歷史之中,被保留下來的遺址是原本建築的地基部分。為了保護這些珍貴遺存,施工團隊在遺址上方新建了玻璃格棧幕墻系統,由此一來,既能阻隔雨水沖刷、陽光直射,還能通風透氣,更能讓游客走到玻璃之上,近距離察看遺址樣貌。
小聖廟遺址基本還原了小聖廟的真實輪廓——小聖廟前殿東西長約11.6米,南北寬約8.4米,殿墻寬1.3米,坐南朝北,軸線與運河中線基本垂直,山門正對北運河。
未來規劃
商業空間將“無縫銜接”地鐵站
小聖廟遺址周邊,三大文化設施共用空間裏的D.P.ONE源·心商業項目,開業已有8個多月,20多家店舖為游客就餐、休閒提供了多樣化選擇。該項目整體商業面積14.6萬平方米,目前開放的僅僅是十分之一。
接下來,D.P.ONE源·心項目還會通過地下連廊與三大文化設施互通,並與地鐵站“無縫銜接”,內部還將打造綜合型策展空間、複合型文創空間、沉浸式互動娛樂空間等以及18個下沉庭院。
鎮水獸目睹土橋璀璨蝶變
在大運河博物館的文創售賣區,琳瑯滿目的冰箱貼之中,造型可愛的“平安獸”很受歡迎。它的設計靈感就取自大運河畔的鎮水獸。
在土橋新村小區7號樓旁的空地上,也有一尊鎮水獸。這尊鎮水獸由艾葉青石所制,長215釐米,高51釐米,寬85釐米,周身由圓雕與線刻相結合。鎮水獸雙眼注視着地面,呈臥伏狀,張口瞋目,鱗片滿身,長尾回蜷。而在鎮水獸旁邊,可以看到有兩個疑似“馬路牙子”的物體拱出地面。這是當年漕運繁盛時一座石橋的兩個欄板,而且這兩處遺址與土橋的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土橋村成村於元代,地處張家灣至通州的大道上。當年郭守敬開挖通惠河時,沿河共設置了24處水閘,廣利閘就建在這裡。距廣利北閘不遠與大道相交處,建木橋一座,以便行旅,木橋橋面用泥土夯實,車馬經過時,塵土飛揚,故俗稱“土橋”,後依橋形成了村落,故得名土橋村。
2004年舊村改造時,土橋被掩埋,鎮水獸被垂直提升到地面之上。通州文史學者任德永表示,土橋及鎮水獸不僅是通州區級文保單位、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的登記文物,更是研究歷史上大運河走向的珍貴資料。
如今,乘着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東風,土橋的交通優勢更加突出——隨着1號線和八通線貫通運營,乘客從地鐵土橋站上車,可以一直坐到石景山區;隨着東六環隧道通車,曾經的土橋立交已經“移”入地下,成為本市首個地下立交……
未來規劃
周邊將再添兩大主題公園
土橋新村小區往南不遠就是環球度假區。2025年下半年,“灣裏”超級商業娛樂綜合體項目將精彩開業,這裡不僅有北京最大的奧萊,還有特色酒店群落、中國國家地理探索中心、法國小王子主題樂園、滑板樂園等新型體驗式文旅業態。
未來,環球度假區還將再添兩大主題公園。頂點公園將打造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兒童主題文旅産品。海昌海洋公園則規劃了水下客房、大洋池餐廳、互動投喂等一系列新型體驗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