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區:琉璃河遺址發現80年來首展!

日期:2025-09-01 17:01    來源:房山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8月28日,“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遺址專題展”在首都博物館正式開展,並面向公眾展出至11月28日。作為首都博物館“北京歷史文化展”系列的首展,一幅青銅為墨、夯土作紙的北京“城之源”長卷,正在這裡緩緩展開。

  國寶首聚,千年遺珍震撼亮相

  本次展覽是琉璃河遺址發現80年來,不同時期考古成果匯集最全、展出文物數量最多、規格最高的一次,也是“2024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首個展覽。共匯集珍貴文物180件(套),其中重要文物39件(套),在展出文物中佔比是近年最高之一,作冊奐卣等113件(套)

  文物為首次公開展出,立意全景呈現西周燕都文化面貌、最大規模集中展示琉璃河遺址考古成果。

  徜徉展廳,迄今北京地區出土青銅器中形體最大、重量最重的堇鼎巍然矗立,與代表燕國青銅鑄造工藝最高水準、國內首批195件禁止出境展出文物之一的牛頭紋帶蓋伯矩鬲,共顯“鼎天鬲地”的莊嚴氣度;記載着西周封燕史實的克盉、克罍,靜靜散發周禮幽光;更有三件鑄有“太保墉燕”銘文的作冊奐器(鼎、卣、觶)首次聯展,5處銘文如青銅史書,以無可爭議的文字資料實證了北京3000餘年建城史。

  接力求索,鋪展燕都文明長卷

  作為西周燕國都城和始封地,以及北京地區考古發現最早的城市遺址,琉璃河遺址被譽為“北京城之源”。自1945年首次被發現以來,先後幾代考古人在此艱苦付出、執着奉獻,證實了西周燕都的位置、尋找到了燕都“最早的主人”、廓清了燕都城的範圍和規模、又進一步完善了遺址資訊,使得琉璃河遺址成為國內發掘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西周封國都城遺址,成為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經過持續不斷勘探發掘,琉璃河遺址發現了鑄有“太保墉燕”等銘文的青銅器,實證首都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又發現了雙重城垣、成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燕侯家族墓地和多處小型平民墓地,持續刷新着我們對西周早期歷史、燕國文明乃至北京城市起源的認知。2022年琉璃河遺址考古新發現獲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1年度十件大事”,2025年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本次展覽分為“受命北疆”“燕都肇建”“鼎天鬲地”和“傳承永續”四個單元,以新時代以來琉璃河遺址考古成果和文化遺産保護為核心,以“封疆-營都-立制-保護”為展覽主線,以周初制度文化為背景,通過“文字-都城-器物”三位一體的歷史及考古實證,揭秘琉璃河遺址塵封三千年的神秘過往,共同探尋遺址保護傳承的未來方向。

  聯結古今,激活歷史參與體驗

  序廳墻面上,房山“不斷代”的歷史畫卷在光影中鋪陳流動,粒子特效讓青銅面具、琉璃河遺址版“labubu”——銅當盧在光霧中“復活”;雄奇威武的伯矩鬲通過觸摸屏全方位展示給觀眾,7個風格各異的牛頭恣意奔放、渾然天成;數字沙盤精準還原琉璃河遺址周邊山河脈絡,指尖輕觸即可俯瞰燕侯家族墓地與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夯土技術動畫解密西周版“混凝土”,多媒體屏深度解讀車馬坑中青銅鑾鈴的清脆鳴響——借助貴族墓葬場景復原、夯土基址剖面展墻、多媒體展示互動等多元手段,雙重城垣結構、大型夯土設施、燕侯家族墓地等多項近年考古新發現得以生動呈現;房山區文化遺産監測與預防性保護平臺系統整合雲居寺塔等全區文物資源數據,呈現“數字房山文博一張圖”,讓群眾在首博實現“房山文物雲漫游”;展覽中處處可見的“科普小貼士”“掃碼説明”,更讓考古專業知識解讀變得通俗又易懂。步出文物薈萃的展廳,歷史與當下的聯結並未止步——展廳外的櫥窗內,陳列着琉璃河遺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雲居寺等文化遺産的相關研究成果,讓沉睡的文明在持續解讀中煥發新生。文創空間裏,116款獨具房山特色的創意産品靜候探索,“萌翻全場”的毛絨堇鼎、創意十足的琉璃河遺址魔方、會變臉的圉簋冰箱貼、20款免費考古遺址印章……這些凝結着歷史元素的文化結晶,讓遙遠的西周文明變得“觸手可及”。

  保護傳承,書寫琉璃河遺址新篇

  2021年,為保護大遺址,房山區完成了對遺址核心區董家林、黃土坡兩村536戶宅基地、253戶非住宅房屋共1897.09畝土地的騰退搬遷;寒冬時節,房山群眾為琉璃河考古隊員送去三大箱“暖手寶”,附言“深深感謝你們為房山及北京的歷史又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聲的關懷成為考古隊員田野堅守的溫暖力量。守護是為了更好的傳承與開創。2022年,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4年,琉璃河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遺址價值研究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工作穩步推進。2025年4月,房山區會同市文物局、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啟動了“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建設規劃設計方案國際徵集”。由國內外院士、大師領銜的5個設計團隊入選應徵。在展覽尾廳,三個優勝設計方案公開亮相,面向觀眾徵集意見——這一刻,每一位參觀者都可以化身遺址建設藍圖的“執筆人”,接過三千年前築城者的薪火,共同書寫新時代的琉璃河遺址故事。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