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品牌競爭的賽道上,豐台區以強勁之勢嶄露頭角。近日,“2025全國省會以上城市市轄區品牌傳播指數”榜單揭曉,豐台區在全國306個市轄區中脫穎而出,以725.23的品牌傳播熱度指數首次上榜,並位列第七。這份成績單背後,是區域在內容素材供給、民生關注及傳播創新上的協同發力。
據了解,“2025全國省會以上城市市轄區品牌傳播指數”通過採集多個網際網路平臺資訊並標準化計算,形成反映區域網路受關注度的量化指標。該指數既能精準體現網民關注度及城市傳播力與傳播效果,也能直觀反映城市經濟活力、文化魅力、治理效能等綜合實力。
發展動能築基
重點項目與産業活力夯實品牌根基
豐台區的傳播聲量提升,離不開重點項目、特色産業與品牌活動提供的優質內容,這些“實力素材”成為品牌打造的堅實基礎。
産業發展的強勁動能是品牌傳播的核心支撐。目前,豐台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3643家,數量穩居全市第二;9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落地,同樣位列全市第二,彰顯出産業培育沃土的深厚底蘊。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激增92.9%,排名全市第三;知識産權質押融資22.1億元、新增專利授權10,728件,分別位居全市第三和第五,創新成果轉化效率顯著。
新興産業的崛起為傳播注入新活力。麗澤金融商務區已吸引超1300家企業入駐,涵蓋多元金融業態,2024年麗澤國際金融城規劃發佈後,主流財經媒體深度報道超300篇,微網志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5億次,成為區域傳播的“流量擔當”。此外,豐臺佈局的低空經濟産業、商用密碼産業等,通過成立産業聯盟、舉辦創新大會等形式,持續擴大行業影響力,成為傳播的新亮點。
南中軸地區聚焦“文化、國際交往”功能,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建設工程正在有序推進,其將成為區域文化傳播的重要地標;首都規劃展覽館項目也在全面推進,未來將展示北京的規劃藍圖與發展成就,吸引更多目光。大紅門數智産業大廈也在建設進程中,建成後將為豐臺數字經濟産業發展提供新的載體,其建設動態持續引發媒體關注與報道。
2025年“倍增追趕合作發展豐臺大會”,吸引了超過800家發展夥伴參與。活動通過政策發佈、項目簽約、場景推介等豐富環節,充分展示了豐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與積極行動。其中,城市更新地圖聚焦街區全域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關鍵領域,産業空間地圖則系統梳理了區內重點園區(樓宇),全面展現了“産城融合、創新驅動”的發展新面貌,吸引了眾多媒體關注,成為傳播豐台區發展理念和成果的重要契機。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宛平地區作為重要承載地進行了保護提升,實現“館橋城園”一體化運營,以全新面貌接待游客。與此同時,“北京豐臺”推出《宛平夜話》欄目,以主講人講述為主要方式,部分內容走進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地進行實地錄製,帶領觀眾重溫抗戰歷史,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持續掀起參觀熱潮,開展一個多月就接待社會各界觀眾超過50萬。
民生導向聚力
紮根群眾需求激活品牌傳播動能
豐台區的品牌傳播紮根民生、貼近群眾,通過民生工程與治理創新,讓群眾成為傳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城中村改造、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建設等民生工程,以“拆違建綠”“還綠於民”的實踐,讓公眾直觀感受城市蛻變。曾經臟亂差的城中村舊貌換新顏,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的建成,既成為市民休閒勝地,也讓清新空氣浸潤日常生活。這些變化被居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他們化身豐臺品牌“宣傳員”,通過日常交流與社交媒體分享,讓豐臺的美好變遷廣為人知。
在基層治理方面,豐台區依託接訴即辦中的“先鋒辦”“豐鈴行動”“熱線+網格”“民生項目池”等創新舉措,構建起“預防為先、快速響應”的機制。通過接訴即辦平臺廣泛收集民意,排查政務服務、城市管理等領域風險,提前化解潛在矛盾。如設立“民生項目池”,2025年兩批共196個項目聚焦居住條件改善等群眾關切。為此,成壽寺街道12345投訴量從年均93件驟降至低頻水準。同時,全面覆蓋26個街鎮、383個社區的“先豐站”,累計收集並解決群眾訴求3015件,借助657場議事協商會,有效破解停車管理、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難題,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一旦網路出現熱點事件,豐台區迅速啟動“1小時響應、3小時處置”流程,良好輿論生態為傳播指數正向權重奠定基礎。
政民互動的深化讓品牌傳播更有“溫度”。豐台區政務新媒體矩陣以“政策解讀+民生服務”拉近與公眾距離,推出入學、就醫等民生問題直播欄目,“豐臺惠民地圖”整合各類便民資源。豐台區創新發佈以“遇見豐臺·眾匯京彩”為新型模式,集新聞發佈、形象展示等多元功能於一體,通過“沉浸式”“體驗式”“行進式”等方式開展。北宮鎮將“向群眾報告工作會”搬進中華名棗園,圖文直播吸引近52萬人次觀看,結合鄉村藝術季,百姓自發在社交平臺分享,形成強大傳播聲勢。評選豐臺2024年百姓眼中的“十件大事”,通過“北京豐臺”全媒體平臺及新媒體矩陣公開投票,最終選出涵蓋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十件大事。這種“接地氣”的方式,推動公眾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參與”,構建良性互動輿論場,增強群眾認同感與歸屬感,讓豐臺品牌形象更溫暖人心。
傳播生態煥新
創新方式與協同聯動放大區域聲量
豐台區通過多元化傳播渠道與創新方式,實現“精準觸達”與“廣泛覆蓋”,讓區域聲量持續放大。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以“中央廚房”式宣傳調度模式,通過高位統籌、精心策劃、全媒呈現、百姓視角等方式,創新運用AI技術、短視頻等形式,協同聯動中央、市屬及區屬媒體,實現權威媒體重要版面報道量大幅增長,全媒體視頻播放總量突破320萬,在全國兩會舞臺上唱響豐臺好聲音。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協同發力。2025年上半年,中央及市屬媒體刊發報道達5.3萬篇,同比增長125%,《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推出《北京豐台區推動建設高品質産業集群》等深度報道,提升權威影響力;新媒體領域打造800餘部短視頻作品,總瀏覽量突破1.6億次,打造“網路大V豐臺行”“豐臺范兒”群眾發聲人等隊伍,短視頻推出“豐臺十二時辰”系列微紀錄片,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展現區域變化,單條視頻最高點讚量達200萬,在社交平臺發起“我與豐臺的故事”話題挑戰,吸引網友分享身邊變化,讓傳播延伸到“民間表達”,增強內容感染力。
跨界合作與場景創新實現“破圈傳播”。在2024年服貿會上,“盧溝橋群獅圖”美術作品、IP數字視頻及文創産品,將歷史文化轉化為傳播載體;“北京范兒”短視頻大賽以北京花卉交易中心為采風基地,吸引網友創作,推動文化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豐台區第三屆文明促進月啟動時,由群眾票選的創城主題歌曲《綻放》亮相並廣泛傳唱;“學子回家 扮靚家園”活動開展以來,匯聚90余所高校的672名學子與豐台中小學生,為91個社區繪製5150平方米墻面,惠及超10萬居民,市民在參與中增強文化認同,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擴大豐臺文化的輻射力。
此外,豐台區持續深耕本土特色品牌活動,推動文化價值與産業資源有機結合。2024年北京中秋國慶綵燈游園會和2025年京彩新春綵燈嘉年華,展出周期、燈會規模、燈組規格、燈組設計均開創北京燈會歷史之最,成為點亮北京文化新地標、豐富北京夜經濟的新場景;依託北京花卉交易中心的産業優勢,“2025北京鬱金香文化節採摘活動”促成與荷蘭國泰鬱金香協會、京東鮮花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助力花卉産業國際化;蓮花池公園“荷花文化節”首迎有着近800年曆史的保定古蓮花池“紅蓮”,吸引市民沉浸式體驗;“盧溝曉月”中秋活動、中國戲曲文化周、南苑森林濕地公園“花開豐臺”端午游園會,分別呈上傳統文化視聽與沉浸式民俗盛宴。這些品牌活動覆蓋産業、文化、體育等多個領域,形成“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的傳播態勢,讓豐臺形象通過多元載體觸達不同圈層,擴大傳播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