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腸轆轆的加班族,對着外賣軟體挑花了眼;獨居青年下班回家,望著冰箱裏的食材一籌莫展;想吃口熱乎健康的飯菜,又懶得刷洗鍋碗瓢盆……這些“吃飯煩”“做飯難”的日常困境,你是否也深有體會?別着急!在東城,從社區食堂的暖心轉型,到菜市場的智慧升級,再到各大平臺的新型服務,年輕人的餐飲選擇正越來越多。
社區食堂年輕人的“新飯堂”
瞄準年輕人迫切的便捷餐飲需求,東城區的一些社區食堂正悄悄變身,成為解決“吃飯煩”的貼心選擇。午餐時段,走進和平裏街道友鄰餐廳,熱氣騰騰的飯菜檔口前,排着不少年輕面孔。“午休時間短,回家做飯太折騰了。這裡就不一樣了,十幾塊錢,葷素搭配、乾淨衛生、味道也不錯。”家住附近的小李,吃過一次之後就成了這裡的常客。
在餐廳運營初期,管理者敏銳洞察到像小李這樣的上班族的用餐需求,將餐廳果斷升級為全齡友好型社區餐飲中心。餐廳在午餐核心時段提供約10種熱菜及多種主食,營養均衡;推出辣子雞、香烤羊排等風味濃郁的菜品,迎合年輕人口味;晚餐時段則額外供應鴨脖、鴨翅等滷味及蛋撻、榴蓮酥等甜品,解決上班族的夜宵及次日早餐問題。運營數據顯示,餐廳一人食年輕客群穩定佔據約20%客流,晚間打包服務尤受歡迎。
同樣俘獲年輕上班族胃口的,還有北新橋街道海運倉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它憑藉靈活的外送服務,將乾淨、實惠、便捷的午間套餐覆蓋周邊2公里,成為不少上班族的午餐“心頭好”。
升級菜場年輕人的“做飯好幫手”
近年來,東城區的傳統菜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面向年輕群體的煥新升級。日人流量超7000人次的兆軍盛菜市場,青年人佔比高達三分之一,這裡正成為年輕居民解決“烹飪焦慮”的熱門去處。
“老闆,這肉回去怎麼炒比較嫩?”“老闆,這魚幫我切片處理一下吧!”面對這樣的請求,攤主們早已駕輕就熟,不僅熱情地提供食材搭配建議,生鮮、肉類的切配、分割等預處理服務更是標配。
“我不太會做飯,所以就讓老闆幫我把魚切成片,回家加調料包煮一下就行。”正在買菜的“90後”小陳笑着説。這種貼心的服務,大大降低了年輕人的備餐門檻。
年輕人在兆軍盛菜市場內的民福家常炒菜快餐選購現制熱菜。
更吸引人的是,菜市場內不僅有近40家提供新鮮食材的攤位,還藏着不少“寶藏”即食窗口:同日升糧行的主食、喜豐收餃子館的手工水餃、民福家常炒菜快餐的現制熱菜、熟食涼菜……一站式滿足顧客“即買即食”或“帶回家快速開飯”的需求。未來,兆軍盛菜市場還計劃打造現場烹飪區,提供代燒菜服務,將傳統菜市場轉型為兼具煙火氣與效率的青年友好空間。
新零售企業“極速美味”成餐飲新選擇
除了社區食堂和升級菜場,新零售企業也正依託其供應鏈和線下場景優勢,為城市“烹飪困難群體”提供更高效的餐飲解決方案。京東七鮮、盒馬鮮生線下門店的“食材代加工”服務,讓不少顧客直呼省心:比如現場挑選的各類海鮮,交給專業廚師烹飪,稍等片刻,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已端上餐桌。這樣的服務模式幫助顧客省去了處理、烹飪、洗碗的煩瑣,實現快速就餐。
近期,這一模式在東城區有了更生動的創新落地——全國首家“七鮮小廚”門店在廣渠門內大街長保大廈開業。在乾淨的道路一側,墨綠色的店舖裝潢格外顯眼,午餐時分,透過明亮的窗戶,可以看到穿着統一工作服的師傅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據悉,該門店上線僅一週,日均銷量已突破1000單。
該門店主打“現炒現做”和“透明廚房”,依託京東供應鏈優勢,將品質食材與標準化烹飪相結合,確保每份餐品既新鮮健康,又價格親民——一份葷素搭配、分量十足的熱餐,含配送費在20元左右。“我們希望七鮮小廚既成為一家值得信賴的、實惠的外賣店,也成為一家經得起線下客流檢驗的社區自提食堂。”京東相關負責人説。
七鮮小廚的出現,精準對接了周圍客群對效率與品質的雙重追求,既有效避免了“幽靈外賣”等食品安全隱患,也讓優質餐飲品牌得以通過標準化輸出拓寬市場。
從“做飯焦慮”到“一鍵開飯”,“便捷、健康吃好飯”的難題正被多元方案逐步化解。這張由公共服務優化、傳統業態煥新與各大企業創新交織而成的便民消費網路,深度嵌入年輕人生活動線,不僅悄然優化着區域餐飲格局,更生動勾勒出城市消費業態升級的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