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既是緩解環境壓力、改善人居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創建文明城市、助推綠色發展的實際需要。2025年以來,東城區各部門、各街道持續將垃圾分類與美環境、促經濟等相結合,不僅提高了市民游客的參與積極性,也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向更加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煙火氣裏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
簋街是京城最有“鍋氣”的夜宵地標之一。眼下,“簋街不夜節”正火熱進行中,在這場將持續至9月底的美食狂歡中,垃圾分類與源頭減量行動也同步“上線”,為這份熱鬧增添了一抹環保亮色。
小龍蝦是很多食客來到簋街必點的美食。以經營小龍蝦聞名的胡大飯館根據自家廚余垃圾特點,升級了新設備。“該設備採取了齒輪撕碎技術,撕碎後再進行油水和渣的分離,油水進到專門的儲油裝置,由回收公司定期清運走。”胡大飯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通過該設備處置後,小龍蝦殼的體積能夠減小、重量也會減輕很多,“保守估計可以減量50%以上。”
餐廳設備升級的同時,街面的垃圾分類設施也在更新。據北新橋街道環衛保潔垃圾分類專班工作人員張敏介紹,早在“簋街不夜節”啟動前,街道便在原有設施的基礎上,對簋街沿途的分類垃圾桶進行了更新。新的分類垃圾桶分別增設了玻璃瓶、泡沫塑膠和廢舊衣物投放區,滿足了周邊食客、商戶及老舊平房區居民不同的投放需求。
在北新橋街道開展的垃圾分類科普宣傳活動中,市民可以通過游戲學習垃圾分類知識,並贏取各種小獎品和簋街各家餐廳的消費券。針對“簋街不夜節”期間食客增加的情況,各家餐廳都做好了避免浪費的溫馨提示。此外,為了讓大家吃得開心、逛得舒心,東城區環衛部門也加強了沿線的路面清掃和廚余垃圾的清運,使簋街的“煙火氣”裏,始終透着乾淨利落的“清爽勁兒”。
童趣活動上好公益環保第一課
正值暑假,各街道陸續組織轄區內青少年開展形式多樣的垃圾分類主題活動,不僅能夠讓青少年們度過一個充實且有意義的暑期,也為東城區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早,朝陽門街道竹桿社區的各位小攤主陸續到達舊衣物回收及青少年跳蚤市場的活動現場,在家長的協助下,將閒置的書籍、玩具、手工藝品、文具等整齊擺放在攤位上,等待它們的下一位小主人。家長們則化身“助手”,一邊幫孩子整理攤位,一邊引導他們學習如何與“顧客”溝通。
青少年跳蚤市場不僅是閒置物品的“流通站”,更是青少年社會實踐的“成長課”。通過自主策劃、佈置攤位、參與交易,孩子們不僅鍛煉了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更在實踐中理解了“節約資源、迴圈利用”的環保理念。
景山街道鐘鼓社區舉辦“垃圾減量,分類投放”主題趣味活動。轉盤搶答、擲骰子、跳房子……活動現場,趣味游戲精彩紛呈,青少年們在跳躍中歡笑、在游戲中學習,開啟了一場趣味十足的“環保之旅”。
垃圾分類如何與美結合?在東直門街道,垃圾分類小知識與時髦的冰箱貼“牽手”。居民出門遛彎時經常會遇到工作人員分發冰箱貼,有的冰箱貼還增加了垃圾分類桶站分佈圖等內容,幫助大家精準定位投放點位。在新中西裏社區和胡家園社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屬中學的同學們為空白墻手繪上了繽紛亮眼的垃圾分類宣傳畫,讓垃圾分類宣傳和墻繪擦出創意火花。
因地制宜共繪文明實踐新場景
精準投放是城市垃圾分類的起點。在崇外街道,110余位居民、駐區單位職工和新就業群體積極參加“行走的垃圾分類課堂”活動。兩公里長的健步路線上,大家穿梭於各打卡點之間,每到一處即可通過打卡、答題換取積分、贏得獎品,沉浸式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5號垃圾桶有兩處垃圾沒扔進桶裏。”崇外街道興隆都市馨園小區的保潔人員收到了一條“特殊”的提醒,發出圖片與資訊的是小區裏新上崗的“AI+桶站”。據介紹,“AI+桶站”借助AI演算法和DeepSeek大模型,可通過攝像頭監控設備實時捕捉桶站周邊異常狀態,自動生成工單,以消息推送形式通知保潔人員,輔助街道、社區、物業有效監督管理。
永定門外街道在20余個小區安裝了可回收物智慧回收箱,初次使用時不需要複雜的註冊流程,只要將手機號與小程式進行關聯即可投放獲取收益。遛彎時家裏的“廢品”就能換成零花錢,居民對此連連稱讚“方便”“省事”。
垃圾分類涉及生活理念的轉變、生活習慣的養成,各街道、社區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出因地制宜的好辦法。如東四街道通過達人帶動的方式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並幫助解決;同時,常態化與轄區單位聯動舉辦主題活動,不斷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讓垃圾分類從文明新時尚變成生活好習慣。通過科技賦能、場景創新與全民互動相結合的方式,東城區不斷推動垃圾分類這一“關鍵小事”向着精細化管理的方向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