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一軸承古今 一城新故事——寫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

日期:2025-07-25 17:53    來源:東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當晨光漫過鐘鼓樓的飛檐,永定門外的禦道緩緩甦醒,北京中軸線迎來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周年。這條縱貫古都7.8公里的“脊梁”,見證着東城區一年來圍繞“崇文爭先”書寫的新時代答卷。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不僅是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首個周年慶,更是一場關於“傳統如何對話未來”的生動實踐。作為北京中軸線遺産保護的“主力軍”,東城區以“守正創新”為筆,在新時代的豐碑上飽含深情寫就一城新故事,守護千年古都的歷史肌理、激活文化遺産的當代價值、涵養蒸騰日上的民生煙火,讓“古都新脊”真正成為文化自信的載體、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引擎。

  守護

  創新象限裏,千年古韻躍然新生

  “三維鐳射掃描的精度達到0.1毫米,連磚縫裏的歷史痕跡都能完整保留。”站在正陽門箭樓前,遺産保護專家輕點監測平臺,古建的沉降、位移數據實時躍然屏上。

  中軸線申遺成功的意義,遠不止多了一頂世界級桂冠。它標誌着中國城市文明保護理念的成熟——從“搶救性保護”邁向“創新性發展”。當三維掃描器記錄下磚瓦的每一道紋路,當北斗衛星守護着飛檐的每一寸輪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賦能,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對歷史的莊重承諾。

  這一年,東城區用創新點亮文化遺産,賦予它們躍動的數字靈魂:鐘鼓樓引入VR“時空之旅”,中軸線監測平臺構建起覆蓋12處遺産要素的“數字孿生”系統,顏料會館的百年戲臺驚現梅蘭芳“游園驚夢”全息投影……當數字技術與百年箭樓“握手”,當沉浸式光影再現“觀中”博物館,保護文物不是封存歷史,而是讓今天的人讀懂過去,讓未來的人記住今天。

  創新為翼,匠心為魂,正是東城在新時代的文化自覺。

  那些重新被喚醒的歷史空間,正在譜寫新的文化敘事,智化寺的雅樂再度繞梁,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太虛幻境化作文創禮物,正陽橋遺址考古現場變身沉浸式方艙,文化載體向公共服務創造性轉化。

  歷史肌理在現代生活中持續生長,從孚王府騰退到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騰退,從“繡花功夫”整治衚同第五立面到主要大街街區更新,東城既守住了建築的“形”,更延續了文化的“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過去的守護,更是對未來的承諾。

  賦能

  文樞興業際,文化價值融匯聚變

  午後的陽光灑在前門大街的青石板上,一場別具一格的“國潮市集”正熱鬧開張。老師傅們支起攤位,傳統技藝景泰藍點藍、雕漆製作在手裏不斷煥化,引得遛彎的老街坊和慕名而來的游客讚嘆不已;隔壁攤位上,年輕的設計師們將傳統紋樣融入現代文創,吸引着年輕人的目光。

  在這座千年古都的軸線上,文化正以最優雅的姿態與商業、旅游、産業展開對話。

  瑞珍厚飯莊的煙火氣映照着食客們的面龐,吳裕泰的茶品在年輕設計師手裏調和成潮流飲品,隆福寺的舊廠房跨越時空和戲劇新空間邂逅,微風露臺串珠成鏈為古城夜色平添幾分從容,鐘鼓樓廣場舊書新知追溯着歲月沉澱的痕跡。

  以文興業,讓中軸線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中軸線文化IP持續釋放能量:10條文化探訪線路串聯非遺、老字號、博物館,“故宮以東”金名片將散落的文化內涵聚合,一批“守正創新”的文化企業在此生根發芽,構建起從文化挖掘到價值轉化的完整鏈條。這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商旅共榮”的融合發展模式,讓中軸線煥發時代光彩。

  北京中軸線正變成可觸摸、可體驗、可沉浸的文化場域。

  東城區正以中軸線為軸心,推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千年文脈真正“活”起來、“火”起來,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供了生動樣本。2025年1至5月,東城區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收入同比增速25.5%,居全市首位。數字背後,是一條“文化+”融合的新路。

  這條古都的“脊梁”在文商旅的融合共振中,長出豐滿的經濟羽翼。

  煥新

  衚同煙火處,保護與發展自然交融

  中軸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張網,網住的是鄉愁,托起的是生活。

  一大早,鈴鐺衚同的居民老張推開院門,抬眼便是修葺一新的鐘鼓樓。這位將近70歲的“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監督員”總愛念叨:“現在,衚同裏可真美!”

  東城區以中軸線為脈絡,將保護延伸至街巷肌理,院落深處添置了現代化廚衛設施,騰退空間建起了社區養老驛站,“申請式退租”留下了共用客廳,閒置廠房改造成文創園區。

  城市更新的真諦,不是推倒重來,而是讓歷史與現代在民生細節中自然交融。

  走過安定門的晨鐘暮鼓,穿過前門的熙攘商街,流連於天壇根下的市集,休憩在永外新生的公共空間,會發現中軸線申遺成功帶來的不僅是榮譽,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變革。從加裝電梯到增設便民菜站,從改善供暖到打造文化空間,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實則是讓文化遺産保護成果真正惠及百姓生活的關鍵。

  一條中軸,千年文脈,四時煙火,八方城韻,鑄就北京魂。

  “最好的保護不是將城市變成博物館,而是讓每個居民都成為城市發展的受益者。”城市規劃專家所遵循的理念,正是居民的心聲。

  “再也不用為颳風下雨發愁了!”正在暖心驛站午休的快遞員小偉覺得,北京已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當外來務工人員也能在核心區的城市空間找到歸屬感,中軸線申遺的價值才真正落到了實處。

  衚同居民自發組建文保志願隊、“00後”設計師將中軸元素融入潮玩、非遺大師設計出中軸線主題茶點,孩子們在衚同裏繪製心中的中軸……浸潤在街巷間的行動自覺,生生不息的摯愛,恰是人文之都最生動的注腳。

  展望

  寰宇鏡像中,古都之脊對話未來

  中軸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年來,這條貫穿古都七百餘年的城市脊梁,不再只是一座城市的記憶坐標,更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一枚活態樣本。

  它的價值超越了地理意義上的南北延伸,以東方智慧為全球文化遺産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歷史遺跡該如何在當代生活中共生?城市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生命力?

  東城以“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智慧,讓這條古都脊梁既留存了“邦國永定”的歷史厚重,又跳動着“人民城市”的時代脈搏。

  隨着“文化東城”建設的深入推進,中軸線正與王府井、前門、隆福寺等商圈形成聯動發展新格局,以獨具東方韻味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京味京戲、非遺技藝、老城新景,驚艷海外。

  在全球視野下,這條軸線正在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

  北京中軸線作為照見中國式現代化的一束光,映照出“鬱鬱乎文哉”的文明自信,昭示着“茍日新,日日新”的發展決心。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一個嶄新的征程又將開始!東城交出的不僅是一份文化遺産保護的成績單,更是一條“以文化賦能城市”發展的創新路徑。未來,東城仍將以“申遺標準”為底線,以“人民滿意”為尺規,讓這條中軸線既承載中華文明的厚重,又激發現代城市的活力。當千年文脈與當代城市生活完美融合,當中軸線上既看得見歲月留痕又留得住人間煙火時,我們才能真正説:這是活着的歷史,這是一座面向未來的城!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