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區和湖北省竹山縣以水為媒,自建立對口協作關係以來,兩地在各領域持續深化協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進一步落實石景山區教育委員會《2025年石景山區教育支援合作工作要點》精神,深化區域間教育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地青少年的交流和了解,石景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共飲一江水,兩山一家親”——石景山與竹山手拉手夏令營活動。來自中心的26名同學跨越千里,在丹江口、竹山、武當山等地開啟五天沉浸式之旅,從生態探秘到科技實踐,從文化共融到紅色教育,山水間築牢“京鄂同心”的紐帶,知行中厚植家國情懷。
科技探秘:觸摸“國之重器”的硬核智慧
近日,經歷了近五個小時的車程後,同學們來到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站在宏偉的丹江口大壩上,同學們俯瞰壯闊江面,望著碧波萬頃的庫區,紛紛拿起手機拍下這震撼的一幕。在發電機組的轟鳴中聽工程師解析“水能變電能”的奧秘,同學們驚嘆:“北京自來水背後,藏着這麼複雜的工程智慧!”
夜幕降臨,同學們一起夜游丹江口水都花園,在璀璨的夜景中感受大壩別樣的壯美。在丹江口岸邊,《夢回均州》實景演出拉開帷幕。移民們背着行囊登船,揮手告別家園,歌聲裏滿是“此去千里,不忘故土”的眷戀。“原來這片水底下,藏着一座城的故事。”同學們看得入神,十萬移民舍小家為大家,才有這千里輸水奇跡,“舍小家”的奉獻與“共發展”的希望,在水影中交融。
水脈尋蹤:探秘輸水奇跡到瓶中清泉的科技密碼
同學們來到南水北調紀念園。聽講解員老師講述“千里調水”的工程智慧,指尖劃過地圖上的輸水線路,忽然懂了家中水龍頭流出的,原是千萬人捧起的江河。在中線工程微縮景觀前,同學們動手做“倒虹吸實驗”,看水流“逆勢而上”時陣陣驚呼,讓課本裏的“跨河輸水”原理變得觸手可及。
轉場農夫山泉智慧工廠,水的“科技旅程”有了更細膩的注腳。玻璃幕墻後,機械臂在無菌車間裏精準起舞,“一秒灌裝多瓶水”的高效讓驚嘆聲此起彼伏;實驗臺前,同學們親手調配不同礦物質的水樣,看著檢測液暈開深淺不一的色澤,才知曉一瓶水從取水到出廠,要闖過數十道科學關卡。
從宏大工程裏的硬核科技,到微觀生産中的嚴謹標準,同學們沿着水的脈絡,讀懂了科技如何守護“從源頭到舌尖”的安心——原來每一滴水的旅程,都是一場科技與擔當的接力。
文化共融:南北少年共繪多元畫卷
同學們來到湖北省竹山縣。在竹山著名的國際綠松石博物館內,溫潤的綠松石,淡淡的藍綠色調,像浸潤在水裏的月光,又似藏在雲霧中的遠山,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女媧補天遺石”的傳説與開採史娓娓道來。“幾百萬年才形成的石頭,古人竟能雕成藝術品!”南北文化的多樣性,隨綠松石的光澤悄然滲透。
夜幕下的廣場成了歡樂的海洋。來自竹山的同學們帶來了精彩的舞獅表演,舞獅跳躍翻滾,憨態與威風交織,引得喝彩連連。輪到北京的同學們登場,快板聲嗒嗒響起,清脆利落,精彩的快板表演《愚公移山》將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投壺場地前,箭矢紛飛間,傳統游戲的樂趣在歡笑中傳遞,把“一家親”的情誼悄悄種進心裏。
人文浸潤:在山水與傳承中紮根情懷
太和梅花谷晨霧未散,寫生本已鋪開。7月15日同學們來到了太和梅花谷,伴隨着潺潺流水和蟬鳴綠意,學生們支起畫板,筆尖蘸着風與花香,將谷中清景、同伴笑靨,一一描進夏日裏。畫筆與自然對話,審美情趣悄然生長。
午飯後,同學們來到施洋紀念館。館內氣氛肅穆,“勞工律師”為革命奔走的事跡深深刻在同學們的心中。“英雄從不是遙遠的傳説,他們的奮鬥換來了今天的生活。”“飲水思源”分享會上,傳承家國擔當的誓言格外堅定。
隨後,同學們來到了茶園。在茶香嫋嫋中學習“一芽一葉”採摘,在炒茶鍋前體驗揉捻。當親手炒制的茶葉在杯中舒展,清香漫溢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從文字變成了舌尖回甘。
山水問道:武當秘境裏觸摸文化根脈
晨霧還戀着武當山的石階時,夏令營的同學們已拾級而上。武當山古建築前,“墻角為何弧形?”“無鋼筋怎穩固?”同學們結合地理知識分析“依山而建”的巧思,對比故宮對稱佈局,直呼“古人把自然與建築融合得太妙!”
當晚《武當一夢》的演出更是讓同學們震撼不已。作為主秀演出,《武當一夢》以武當山深厚文化底蘊為背景,融入了現代故事的敘事元素,不僅融合了話劇、舞劇、音樂劇、喜劇、電影等多種呈現方式,還融入裸眼3D全息技術、全景杜比聲效、超大可移動式舞臺,引領觀眾深入角色的精神世界,以曲折動人的故事線呈現出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情感連結。
武當山博物館內,從武術器械到建築模型,從民俗物件到歷史脈絡,同學們駐足良久,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心中沉澱。同學們更是跟隨老師的講解,扎馬步、練推手,武術傳承人講解太極“以柔克剛”的哲學。“太極不只是招式,更是遇困如水流般靈活應對的態度。”同學們的感悟道出了傳統文化的當代啟示。
知行致遠:千里之約結出成長碩果
轉眼間五天的夏令營活動已經結束,記錄滿滿的活動手冊記載着我們豐厚的收穫。在結營儀式上,回顧短片記錄了同學們的一張張笑臉和一步步的腳印,從水利工程的雄奇到山水詩畫的雅致,“共飲一江水,兩山一家親”的種子已然發芽。這是課本外的中國——有大國工程的壯闊,有山水文化的韻味,更有千里情誼。這場“行走的課堂”,讓青少年在生態、科技、文化的融合中讀懂山河之美,傳承團結精神,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在實踐中綻放。
這個夏天的歡笑還在風裏回蕩,石景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腳步已邁向更遠的天地。未來,我們會帶着對成長的熱忱,打磨出更斑斕的夏令營——或許是山林裏的自然探秘,或許是實驗室裏的科技創想,或許是非遺坊裏的文化尋蹤。每一份設計都藏着對同學們的期待,願下一次相聚,能讓更多好奇發芽,讓更多熱愛綻放,再赴一場更絢爛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