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宛平城,青磚灰瓦在灼灼烈日下更顯肅穆深沉。7月12日,位於宛平城西門內的小城會客廳正式啟用,首展——“烽火盧溝 硬氣鑄魂”豐臺抗戰專題展開展。展廳內,十余位抗戰將領後輩代表的身影,為這段凝固的歷史注入了血脈相承的敬意。
開展儀式現場,氣氛凝重而熾熱。抗日名將佟麟閣將軍之孫佟曉冬向展覽捐贈了一把按原樣複製的二十九軍大刀隊大刀;張自忠外孫車晴、馮治安之孫馮強一同捐贈“1937年7月9日馮治安張自忠秦德純三將軍上報國民政府盧溝橋事態”電文複製件。隨後,佟曉冬結合展覽,講述了先輩浴血奮戰的抗戰故事,這場承載着厚重記憶的專題展正式向公眾開展。
據悉,該展覽由豐台區委宣傳部統籌策劃,會同豐台區委黨史辦、區檔案館、區文旅集團等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展覽共分五個部分,分別是烽煙驟起、共禦外侮、眾志成城、抗戰印記、豐碑不朽,包括珍貴圖片44張、實物展示11組,再現豐臺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抗戰歷史,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盧溝橋作為全民族抗戰爆發地,我的爺爺佟麟閣也是在盧溝橋事變中壯烈犧牲的。我主動提出捐贈二十九軍的大刀複製件,並且聯繫了其他抗戰英烈後人一起捐贈,就是希望一起豐富這個展覽,讓更多游客更加真切地感受抗戰歲月,銘記歷史!”在捐贈現場,佟曉冬動情講述。
“豐台區的盧溝橋、宛平城承載着厚重的抗戰歷史記憶。我們以此次展覽為契機,聚焦豐臺抗戰歷史,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有效保護紅色資源,讓游客在游覽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豐台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任海東介紹。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泛黃的《血戰盧溝橋》《盧溝橋大事件》等戰時出版物,無聲訴説着民族危亡的至暗時刻;1937年7月21日平津國立院校教職員聯合會關於盧溝橋事件捐款辦法函,字裏行間是知識分子的赤誠之心……
展櫃內,一個木質梳粧盒在燈光下泛着溫潤光澤,它並非尋常閨閣之物,而是1945年日本投降後,“華北交通株式會社長辛店鐵路工廠”的遣返日僑倉皇離開時遺落的歷史殘片。豐台區委黨史辦王真勝介紹道:“選擇展出此物,正是為了凸顯勝利的壯闊與歷史的輪迴——昔日侵略者黯然離去的終點,正是中華民族尊嚴浴火重生的起點。”
展覽聚焦盧溝橋事變後宛平人民的不屈抗爭。淪陷之下,抵抗的火苗不斷奔涌。兩則故事如利刃刺穿歷史迷霧:1944年7月11日,馬家堡車站的中共地下黨員許言午以技術事故做掩護,施巧計傾覆列車打擊日寇;1944年8月25日,平南遊擊隊奇襲偽宛平縣警察局,繳獲槍支彈藥予敵重創。無數平凡英雄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軀詮釋愛國情懷,凝聚成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磅礡偉力。
“我拍了很多照片,城墻上炮彈轟炸的痕跡、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大刀、遺留下來的梳粧盒……都讓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特意來到宛平城參觀的何先生感慨道,“這些痕跡都是那段抗戰歷史的無聲見證,不僅是對過去苦難的銘記,更是對先輩們不屈精神的致敬。”
據了解,豐台區將持續建設“宛平博物館之城”,傳承與彰顯“灰墻黛瓦連片、紅磚紅瓦點綴”的街區特色風貌,形成“一條街、城墻環、雙動線、四象限”的空間格局。同時,為了深挖宛平城文化內涵,下一步,將陸續推出“太行古道”“宛平記憶”“大豐起兮”等一系列專題展,豐富“宛平博物館之城”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