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居寺的山門前,有一對石獅子靜靜佇立,它們由青白石雕刻而成,是清代石獅的珍貴代表。這對石獅子不僅是雲居寺建築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承載着深厚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的歷史見證者。
西域貢品變身中華靈獸
獅子的故鄉並非中國,而是遠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自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獅子作為珍貴貢品傳入我國。隨着佛教的東漸,獅子在中國逐漸從現實中的動物演變為神話裏的靈獸,與麒麟一同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祥瑞象徵。
無處不獅的守護場景
在中國,石獅子的擺放位置幾乎涵蓋了各類建築與器物:
宮殿前彰顯皇家威嚴,如故宮太和殿前的石獅;寺廟旁守護佛法清凈,如雲居寺門前的石獅子以護法神獅之姿鎮守山門;佛塔下寓意鎮邪安邦,橋樑上寄託平安順遂,府邸外象徵家族地位,園林中增添雅致意趣,陵墓前守護逝者安寧,甚至在印鈕上也可見其精巧身影。
這些不同場景的石獅子,既遵循着統一的文化符號邏輯,又因功能差異衍生出多樣的藝術表達。
左雄右雌的陰陽規矩
石獅子的擺放有着嚴格的規矩。通常情況下,它們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出現,並且遵循左雄右雌的佈局,這與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相契合。
在雲居寺的石獅子中,腳踩繡球的是雄獅,繡球象徵着權力與統一寰宇的力量;腳踩小獅子的則為雌獅,寓意着子嗣延綿,家族興旺。在石獅子的底座上,還雕有佛教八吉祥徽,即輪、螺、傘、蓋、花、罐、魚、腸,這些圖案在佛教中代表着吉祥之物,為石獅子增添了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頭頂上的官階圖譜
石獅子在古代還具有等級劃分的功能,其等級標誌體現在滿頭的“卷髮”上,也就是專業術語所説的螺發或螺髻。卷毛疙瘩的數量與主人的官位品級緊密相關,數量越多,主人的官位品級越高。
例如,皇宮門口的石獅子頭上“卷髮”多達45個,彰顯着皇帝“九五之尊”不可撼動的地位。而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獅頭部有十三個卷毛疙瘩,稱為“十三太保”。從一品官以下,石獅的卷毛疙瘩數量逐級遞減,七品官以下人家的府第則不準安放這種具有特定等級標誌的石獅。不過,獅子造型藝術在民間廣泛傳播,即使普通人家也常擺放一對小石獅作為裝飾。
石獅藝術的風格流變
不同時期的石獅子有着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
漢唐時期,石獅子肌肉發達,身體圓潤,展現出雄渾大氣的風格,與當時強盛的國力和開闊的文化氣度相呼應。
到了宋代,石獅子漸漸精瘦,開始添加各種項圈、鈴鐺等裝飾,還配上了高高的須彌座,造型變得更加精緻細膩。
明清時期,石獅子的形態更加多樣化,宮廷的石獅子造型肅穆、威猛,彰顯皇家威嚴;民間的石獅子則相對瘦小,雕刻也較為簡單,但充滿生活氣息。雲居寺的清代石獅子,兼具了明清時期的一些特徵,既有着一定的威嚴莊重之感,在細節雕刻上又體現出民間工匠的巧思。
石獅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演變,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建築裝飾範疇。它們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寓意着辟邪納福、守護平安。無論是在宮殿、陵墓,還是寺廟、民居前,石獅子都以其獨特的姿態,見證着歷史的變遷,傳承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