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區:原來你耳熟能詳的句子 斷錯了!

日期:2025-06-13 17:18    來源:房山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雲居寺裏珍藏着一件特殊的文物——大清嘉慶皇帝的黃綾聖旨。這道滿漢雙文的絲織品,長逾兩米,寬三十釐米,質地細密,色澤沉穩,字體圓潤流暢,展現了清朝皇家工藝的精湛與威嚴。黃綾聖旨不僅是皇帝權力的象徵,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

起源脈絡 從夏商周雛形到秦漢制度化

聖旨起源於夏商周三代,當時天子通過文書傳達意志。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王朝,規範了帝王文書,形成“制”和“詔”兩種基本形態,並首次將“君權神授”理念注入文書,確立了聖旨的皇權象徵地位。

漢代繼承並完善了秦代的文書制度,帝王文書分為策書、制書、詔書、戒書四類,其中“制書”和“詔書”延續秦代傳統。聖旨成為國家治理的核心工具,其權威性通過竹簡、絲綢等載體得到強化。

格式演變 各朝代聖旨的開頭語密碼

聖旨開頭語反映王朝政治理念。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疊頻繁,帝王常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開頭,以天命觀凝聚人心,反映皇權脆弱。唐代聖旨開頭體現制度特色,實行三省六部制,需經門下省審核頒行,故以“門下”開頭,體現決策程式規範化。宋代繼承唐制,細節處彰顯帝王個性,即位詔書沿用“門下”開頭,日常文書中皇帝使用“朕紹膺駿命”“朕膺昊天之眷命”等表述,將個人權威與天命掛鉤,既保留唐代制度遺産,又注入宋代帝王對集權的追求。

明清定制 “奉天承運”的政治符號建構

我們耳熟能詳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體現了明代皇權集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通過命名和符號強化君權神授理念。明初聖旨未直接採用此開頭,而是沿用舊式開頭。直到朱元璋統治後期,隨着皇權專制的強化,“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才成為標準。正確的斷句應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反映了朱元璋的政治意圖。

清代在繼承明制的基礎上融入民族特色。雲居寺所藏嘉慶聖旨即為典型案例:黃綾材質彰顯皇家尊貴,滿漢兩種文字並行(漢文自右向左、滿文自左向右書寫,中間部分則合璧書寫日期和印章),體現了清朝“滿漢一體”的統治策略。聖旨內容表彰山西官員趙嶧父子“清正廉潔”、其妻李氏“賢良淑德”,並封李氏為八品孺人,展現了清代通過旌表制度維繫官僚體系忠誠的政治智慧。此處用“制曰”而非“詔曰”,尤需注意:據《清會典》記載,“詔”用於全國性重大事件(如登基、戰爭),“制”則用於對官員的一般性表彰,二者適用範圍的差異,正是清代文書制度精細化的體現。

從秦漢“制詔”到明清黃綾,聖旨隨載體從竹簡演至絲帛,貫穿王朝文書制度脈絡。雲居寺珍藏的嘉慶聖旨以滿漢雙文、“制曰”形制,既呈清代“滿漢一體”治理形式,亦展“詔”“制”適用差異。這道長逾兩米的黃綾,如實記錄着古代帝王文書的規範與政治實踐。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