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隆重召開,順義區被中央文明委正式命名為“全國文明城區”。
機制“領航”,織密文明創建責任網。順義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為宗旨,強機制、優方法、創特色、重落實,帶動全區上下以鐵的決心、實的舉措,推動創城工作走深走實。率先建立“創城+熱線+網格”聯動創建機制,以四級網格為基礎,將常態化實地檢查納入網格化平臺統一派單,實現即時派單、限時整改的高效運作模式。建立示範點位創建引領機制,以典型帶動整體提升,用可觀可感的創建成效不斷提升城市環境面貌和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
凝聚崇德向善合力,促發展與文明同頻共進。組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理論+百姓+文藝”特色宣講區級示範團,成立宣講人才庫。截至目前,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宣講活動7200余場,線上線下受眾57.1萬人次。幹部群眾將理論力量轉化為實踐動能,崇德向善、共建共用的文明新風紮根城鄉,促發展與文明同頻。
文明新風浸潤人心,向上向善力量不斷凝聚。順義區以制度創新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印發《關於大力營造“順義好風氣”的工作方案》等7項制度,構建好人好事“發現—宣傳—激勵”全鏈條機制,累計發掘基層善行3800余件,向相關單位寄送表揚信1797封,打造45個基層榜樣選樹品牌,首創“順心卡”禮遇制度,提供公交出行、景區游覽等21項優待服務。
志願力量蓬勃,為創城注入強大動能。志願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發佈扶老、助困等1.65萬個民生項目,開發上線“順義好風氣 最美志願者”小程式。創新推出順義志願服務標識、嘉許辦法、公交專線及主題歌曲。目前,全區有志願服務時長的人數達20.5萬人,佔全區常住人口的15.5%。
文明養成要從娃娃抓起,在順義區成為共識。教育領域深化“潮白紅領巾”品牌建設,成立145支志願服務隊,2.62萬名師生完成註冊,構建起全民參與的志願服務新格局。重點打造教育系統青年志願服務品牌,推出青·朗讀者志願服務項目,吸引100余名青年加入,將順義的朗誦培訓與展演活動推廣至順義九中、北京四中順義分校、仁和中學、首師大附中順義分校等多所學校。
文明新風浸潤街巷,城市品質與居民獲得感不斷提升。順義區以精細化治理為抓手,全面推進城市更新與環境品質提升。在背街小巷治理中,創新實施“一街(巷)一策”模式,通過清單化管理精準破解民生痛點。在首都文明街巷打造中,以“繡花功夫”推進提升,讓街巷既有“面子”的顏值煥新,更有“裏子”的文化浸潤。2021年以來,順義區共打造18條首都文明街巷。
扮靚城市“顏值”,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創城新圖景。順義區創新推行“撤桶還店”機制,破解垃圾治理難題,實現垃圾分類宣傳全域覆蓋。巧妙利用閒置空間,打造開放式花園130余處,綠地景觀帶170余萬平方米,使城市綠地率與居民幸福感同步攀升。
繪就“路暢景美”新畫卷,城市功能與文明質感雙提升。順義區聚焦民生需求,系統推進破損路面修復、城市傢具更新及道路配套設施完善,2024年累計完成2859處城市傢具治理,留歷史肌理、注現代功能。“門前三包”示範街帶動73條街道共建共治,路網持續優化、車位進一步增多。如今的順義,“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持續刷新着現代化宜居新城的幸福底色。
創城讓順義煥發新生機,文明之光遍灑城鄉。餐飲場所“光碟行動”“公筷使用”標語醒目,厲行節約、健康用餐成為舌尖新風尚;社區裏文明養犬提示牌隨處可見,遛犬拴繩、清理糞便漸成自覺;垃圾分類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居民精準投放垃圾已成生活日常。這些文明細節如春風化雨,浸潤着城市肌理。
浸潤文明底色,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書香順義 樂不可支”閱讀品牌建設,區級統籌開展“我們的節日”“百場村晚倡新風”“四季村晚”“二月新春”等群眾性文藝匯演及“星火工程”公益演出,各鎮街積極響應、全域聯動。
社區周邊設施齊全,從煙火氣到文韻滋養皆備。“15分鐘生活圈”串聯起百姓生活,實現文化、生活服務“零距離”,讓居民在社區周邊就能吃得好、穿得美、行得方便,還有醫療設施、教育機構、娛樂場所、活動場地。如今的順義人,活得有品位、夠滋潤。
順義處處彰顯向上向善的城市氣質。330名公共文明引導員在38個地鐵公交站臺、路口常態化開展文明引導服務,參加春運、中高考護航、國際車展等活動保障,獲得群眾表揚錦旗63面。漫步城鄉,公益廣告抬眼可見、駐足可觀。如今,“做文明順義人”不僅是一句口號,更融入市民衣食住行、鄰里交往之中,傳遞溫暖與善意,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