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企協同創新結碩果 十余項科技成果落地大興

日期:2025-05-27 14:15    來源:大興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近日,“創新聯動 智匯天宮”校地企協同創新助力高品質發展活動在大興區天宮院街道金隅高新産業園億九天工中試基地舉辦。活動通過項目落地、平臺搭建與生態優化,推動“高校研發——政府賦能——産業落地”全鏈條貫通,為大興區打造“北京南部科技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

  高校項目強簽約,前沿産業賦新能

  活動現場,12項高校重點標誌性項目集中簽約,覆蓋生物醫藥、智慧裝備、新材料等領域。清華大學“智慧微創髓內延長機器人項目”採用非接觸電磁驅動技術,突破傳統骨科治療局限;北京工業大學“主動波浪補償登陸舷梯裝置”解決海洋工程裝備作業穩定性難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室內機器人服務系統”、北京交通大學“攜帶型軌道品質檢測儀”等項目進一步強化大興區在智慧製造與軌道交通領域的優勢。

  雙輪平臺齊揭牌,全鏈服務促發展

  活動同步舉行“北京市高校科協聯盟科創專委會成果轉化基地”揭牌及“大興區校地企創新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啟動儀式,標誌着大興區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邁出關鍵一步。

  基地立足“首都科技創新走廊”區位優勢,整合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等高校資源,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網路,已推動20余項實驗室技術進入産業化階段,目標三年內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50億元。平臺聯合高校及産業載體,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新材料等領域,設立5000萬元“億九硬科技種子基金”,提供“空間換股權”等創新服務模式,助力硬科技企業實現“從實驗室到生産線”的跨越式發展。

  院士專家獻良策,共謀創新協同路

  高峰對話以“構建高效、可持續的校地企協同創新機制”為主題展開深入探討。政府、企業、高校等各方代表圍繞知識産權分配、資本投入、“零阻力”服務等議題展開討論。

  未來,將重點聚焦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數字經濟三大主導産業,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深化校地企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大興區將實施強鏈補鏈、生態優化、場景賦能三大行動,深化校地企聯合攻關,打造全鏈條服務體系,為新技術、新産品提供“試驗田”,讓“創新成果”在大興這片熱土上茁壯成長。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