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腸題湊”回望幽燕兩千年 豐台區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重張

日期:2025-05-23 11:27    來源:​豐台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5月20日,全面改建的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迎來重張。7600平方米的建築空間內,漢韻尤濃。兩項重磅展覽“勃碣都會 幽燕華章——西漢廣陽國歷史文化展”“漢風轪華——馬王堆生活藝術特展”同步開幕,“黃腸題湊”、辛追夫人的漆奩等凝結着古人智慧的吉光片羽,喚醒沉睡兩千多年的記憶,揭開兩座漢墓的神秘面紗。

  漢墓住進“恒溫恒濕”屋

  大葆臺遺址發現於1974年,是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及其王后的墓葬,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完整呈現“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葬制的西漢諸侯王墓。1983年,原址建成國內首個漢代遺址類博物館。經過改陳,這座博物館重新對觀眾開放。

  新館內外,漢風磅礡。

  建築外觀是覆鬥式造型,外立面紋理提取“黃腸題湊”的柏木排列元素。考古發現的金代水井,被設計成外庭院景觀。封土堆融入了綠化步道,形成獨特的參觀流線。

  最亮眼的展品是漢墓——劉建的一號墓、其夫人的二號墓。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館長楊志國介紹,新館建築設計遵循“整體保護”與“最小干預”原則,一號墓就位於展廳內,確保恒溫恒濕環境。二號墓則通過硬質鋪裝等材質在室外“重現”,觀眾可以了解墓室輪廓等資訊。

  200余件文物再現西漢文明

  該館設有基本陳列展廳和臨時展廳,展陳面積達2800平方米。觀眾參觀常設展覽“勃碣都會 幽燕華章——西漢廣陽國歷史文化展”,要先穿過一段宛若時光走廊的下沉廊道。

  進入展廳,200余件文物按照“北土漢邦”“長樂未央”“題湊禮藏”3個部分,配合光影數字動畫等,勾勒出一幅漢代文明畫卷。

  展覽聚焦兩千多年前的北京一帶,多角度展示幽燕地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貌。楊志國説,漢代信奉“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風盛行。觀眾從漢墓中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窺探當時社會生活百態。鎏金銅鋪首、玉舞人、象牙六博棋子等出土文物,就是西漢王室生活細節的還原。

  一號墓室內的“黃腸題湊”原狀陳列令人震撼。楊志國解讀,柏木芯是黃色的,切割成長條狀後,宛如一根根黃色的腸子,故稱“黃腸”。“題湊”則是把切割成長條狀的柏木條,端頭向內碼放在一起。這種槨室是秦漢時期流行的一種特殊葬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此次對文物本體進行了加固,並增補一些複製品,按照原形制實現復原展示。”

  “轪侯家”盛宴上桌

  觀眾走進“轪侯家”,奢華感撲面而來。展廳還原了一場“宴饗”,各種精美的漆繪陶鼎、雲紋漆鼎、圓盒、漆案等擺出。當年豐富的菜肴如今變成了鹿、牛、雞、兔等各類動物的骨骼,楊梅、紅棗、梨子等果實的碳化遺跡等。

  展板上詳細列出了轪侯家的食譜:主食和糕點就有10余種,還有肉羹類、燒烤類、煎炸類、蒸菜類、涮火鍋等百餘款菜肴。展櫃裏展出了一批竹笥木牌和食物遣策,標記了“濯雞”“臘兔”“鹿脯”等字樣,反映了當時食品烹調加工方法的多樣化。

  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等珍貴文物也亮相展廳,從側面展現了轪侯家粉黛羅綺、錦容麗裳、生活富足的一面。專家介紹,彩繪雙層九子漆奩是轪侯妻子辛追夫人的“梳粧盒”,這些精美的文物映射出漢初農業、手工業的卓越成就,反映了漢代貴族生活的閒情雅致。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