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時光的見證者,文物裏藏着節氣流轉的密碼。從清明踏青的畫卷到玉質無瑕的月令牌,每一件文物都訴説着先民與自然的對話。東城融媒推出“東城·文物裏的二十四節氣”融媒作品,讓我們共同觸摸文物中的節氣韻律,感受千年智慧在歲月中綿延。
“枇杷黃後楊梅紫,正是農家小滿天。”北京時間2025年5月21日2時54分,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小滿。此時,北方麥類作物籽粒初盈,江南蠶繭結成待採,天地間充盈着將熟未熟的期待。小滿是夏季第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有趣的是,二十四節氣中“小”與“大”常成對出現(如小暑與大暑),唯獨小滿沒有對應的“大滿”。這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滿招損,謙受益”,古人認為“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小滿的“未滿”恰是萬物生長的最佳狀態,蘊含着持續進步的生命力。
小滿節氣為您推薦的是
中國美術館藏國畫《枇杷松鼠》
中國美術館館藏的《枇杷松鼠》是晚清畫家虛谷所畫的一幅輕鬆可愛的作品。毛髮蓬鬆的松鼠是畫面的中心,它搖着尾巴輕盈地跳到一串枇杷上,小眼睛閃爍着機靈的光芒,仿佛在説:“這枇杷真是太誘人了!”細細的爪子緊緊抓住金黃的果實,小嘴巴快速地啃食,享受甜美的滋味。松鼠的身子及尾巴用散鋒皴擦、細筆輕勾;枇杷則用赭黃大筆圈寫、滋潤明亮,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更顯雅致有趣、栩栩如生。構圖舍去背景,大片留白,反使意境擴大,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和諧。
虛谷,俗姓朱,名懷仁,別號紫陽山民,室名覺非庵等,是晚清時期的著名畫僧,與任伯年、蒲華、吳昌碩並稱為“清末海派四傑”。作品涉及花卉、山水、動物、蔬果乃至人物肖像,尤擅畫金魚、松鼠。形象略作誇張,注重色彩烘染,善用幹筆側鋒,頓挫有致,畫境空靈意遠,具有內在的審美意味,既透露出濃郁的禪意,也書寫超凡脫俗的心性,在晚清畫壇中獨樹一幟。
小滿.詩歌
《小滿》
(宋)歐陽修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
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晨徵》
(宋)鞏豐
靜觀群動亦勞哉,豈獨吾為旅食催。
雞唱未圓天已曉,蛙鳴初散雨還來。
清和入序殊無暑,小滿先時政有雷。
酒賤茶饒新而熟,不妨乘興且徘徊。
小滿.三候
一候苦菜秀。小滿之際,苦菜生長繁茂,漫山遍野,其生命力極為頑強。在過去,麥子尚未完全成熟,青黃不接之時,苦菜曾是人們用以果腹的重要野菜,度過艱難歲月。
二候靡草死。隨着陽光愈發強烈,一些枝條細軟、喜陰的草類難以承受烈日的炙烤,開始逐漸枯萎。這鮮明地體現了自然萬物對光照、溫度變化的適應性。
三候麥秋至。此時的麥子雖還未完全成熟,但已開始逐漸飽滿,即將步入收割期。從青澀走向成熟,麥浪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説着收穫的前奏。
小滿.習俗
祭車神。在小滿時節,民間流傳這麼一個習俗,那就是祭三車,即水車、油車和絲車。人們的耕種和生活離不開這三車,傳説管水車的“車神”為一條白龍。人們在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體現了古代先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祭蠶。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有一個祈蠶節。蠶是嬌養的“寵物”,很難養活。氣溫、濕度,桑葉的冷、熟、幹、濕等均影響蠶的生存。為了祈禱養蠶能有好收成,人們會在每年四月放蠶之時舉行虔誠的祭蠶儀式。
搶水。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搶水”是流傳於浙江海寧一帶的農事習俗。舉行這種儀式時,多由年長執事者召集各戶,在黎明時分燃起火把,在水車基上吃麥糕、麥餅、麥團,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群人以擊器相和,踏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
小滿.養生
飲食清淡。小滿時節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食用祛濕健脾的食材,如薏米、紅豆、冬瓜等。避免辛辣、油膩的食物,以免加重體內濕氣。
適度運動。雖然天氣漸熱,但適量運動仍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晨跑、太極等低強度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同時避免正午高溫時段的戶外活動,以防中暑。
調節情緒。濕熱天氣容易使人情緒波動,應注意調節心態,保持心情平和。通過閱讀、冥想或欣賞自然風景,可以有效緩解壓力,舒緩心情。
注意防濕。小滿時節濕氣較重,居家需保持通風乾燥。衣物、被褥應及時晾曬,以防霉變。此外,避免久坐潮濕之地,以免引發關節不適。
小滿,是麥浪裏的希望漸滿,是蠶房中的銀絲初結,更是中華文化“滿而不盈”的處世哲學。在這個美好的時節,願我們能順應天時,感受自然的律動,從傳統節氣文化中汲取力量,讓生活如小滿般,小得盈滿,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