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的創新征程中,門頭溝區大峪街道與京煤集團積極探索,通過“街道+國企”的合作模式,為老舊小區治理注入新的活力,開啟社區融合治理的新篇章。
近日,在市發展改革委的協調推動下,門頭溝區大峪街道與京煤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資源盤活、醫養結合、物業提升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旨在通過黨建聯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實踐,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和服務水準。
“街道+國企”破解老舊社區治理難題
作為門頭溝區政府所在地的大峪街道,轄區內老舊小區密集,長期面臨基礎設施老化、養老服務需求大等治理難題。2023年,大峪街道被納入全市首批主動精準治理類街鄉鎮,通過“小切口”改革模式在重點領域開展治理創新實踐。例如:
圍繞“人口密度與老齡化高”領域,街道打造了全市首批適老化改造標桿項目,創新構建居家養老場景化改造模式,其創新做法被央視媒體報道,成為基層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典型案例。
圍繞“房屋修繕”領域,以硬體設施更新維護為撬動點,形成“以修繕促共治”的良性迴圈機制,有力推動了部分小區住宅專項維修資金與物業費收繳率雙提升。
Tips:主動精準治理類街鄉鎮
2023年,北京市首次推出主動精準治理類街鄉鎮整治提升工作。以接訴即辦改革為引領,聚焦重點領域治理突出問題,市區聯動支援重點街鄉鎮開展“小切口”精準治理,探索整治提升實踐路徑和創新機制,力爭通過解剖一個具體問題,推動解決一類問題。
與此同時,京煤集團作為紮根大峪街道轄區內的大型國有企業,前身為1949年成立的北京礦務局,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醫療、不動産運營、物業管理等多業態發展格局。集團擁有豐富的空間資源,企業閒置資産盤活需求與街道民生服務供給缺口形成了互補,在社區嵌入式服務、安全生産管理等領域具備深度合作的潛力。
黨建引領政企合作邁向“戰略協同”新階段
為進一步破解老城區治理難、資源整合難、精準服務難等問題,大峪街道充分發揮與京煤集團“地緣相近、情感相連、資源相融”的優勢,確立了“黨建引領、國企協同、民生為本”的工作主線,通過“四大矩陣”,推動政企合作由“零散協作”邁向“戰略協同”新階段。
黨建共同體:打破壁壘,共謀治理通過片區“大黨委”機制,打破政府部門與企業的組織壁壘,實現區域治理規劃“一張圖”。針對片區內各社區共性問題,雙方創新思路、整合資源、凝聚合力,共同謀劃治理措施,為社區融合治理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空間再生體:閒置空間的華麗轉身將國企閒置空間轉化為“嵌入式服務設施”“15分鐘生活圈”等基本公共服務和普惠公共服務的載體,通過多維盤活空間資源,構建了“一老一小”“快修保食潔”等重點人群服務場景。其中,“峪見幸福家園中心”項目整合養老服務、助殘幫扶、職業康復等六大功能,打造了“15分鐘民生服務圈”的核心樞紐,實現了老年人助餐、助浴、康復護理“一站式”服務,日均服務量突破200人次。
文化生命體:工業遺存的新生立足國企深厚的發展積澱,挖掘礦區工業文化價值,通過活化利用工業遺存,打造了“礦工記憶博物館”“技藝傳承工坊”等特色IP,不僅保留了歷史記憶,還構建了“以文化人”“以文促治”的政企融合新業態,為社區治理注入文化靈魂,增強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制度創新體:探索可持續的資金迴圈模式發揮政府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國企、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注入資金、人才等優勢資源。通過建立“空間置換服務”等市場化機制,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治理資金迴圈模式,為社區融合治理提供了堅實的經濟保障。
作為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創新的基層實踐平臺,治理類街鄉鎮既是深化接訴即辦改革的攻堅陣地,更是破解城市更新系統性難題的政策試驗田。大峪街道與京煤集團的“街道+國企”社區融合治理模式,為老舊小區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為超大城市存量更新提供了制度性突破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