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多維實踐守護綠水青山

日期:2025-04-28 16:54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2025年的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5年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連日來,西城區以解碼古代水利智慧、開展未來農場實踐等創新活動為載體,同步推進系統性生態治理,多維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注入新動能。

  解碼古代水利智慧

  踐行地球日環保理念

  近日,西城區生態環境局聯合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北京環境科學學會,攜手北京市第八中學、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學技術館共同開展“地球脈動 解碼北海團城水利工程”主題研學活動。近100名學生通過實地探秘探索古代水利智慧與現代環保理念的融合,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這些看似普通的青磚實則暗藏玄機,中間高、四週低的坡度設計配合磚縫透水功能,能讓雨水迅速滲入地下涵洞,實現‘滲、蓄、排’一體化。”在北海公園內的團城,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王崇臣帶領學生觀察團城獨特的地面鋪裝、滲水井與地下涵洞結構,了解古代雨水收集、利用與排水系統的構成與功能。學生們俯下身來,認真地測量和記錄青磚的形狀、尺寸、排列方式等,在筆電上繪製出團城水利系統的平面簡圖和地下涵洞的示意圖。

  西城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歷史與科技的碰撞,更是一堂行走的生態文明課,學生們通過觸摸歷史遺跡、實操科學實驗,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真正紮根青少年的心田,促使他們成為守護地球的青春力量。

  同一天,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西城分局聯合北京第一實驗小學紅蓮分校,在校園內開展未來農場學生研究項目——植物守護計劃。學生們澆水灌溉、松土培護,親身感受種植、觀察與研究植物的樂趣,讓環保的種子在實踐中生根發芽。

  活動伊始,校園內的未來農場便成為焦點。“這就是我們上周種的番茄,希望我種的這棵小番茄能快快長大,結出又紅又甜的果實。”六年級同學牽着一年級的小朋友,向他們介紹花箱裏的植物。三到四年級學生則在一旁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並撰寫觀察筆記、繪製植物形態。

  北京第一實驗小學紅蓮分校校長畢然介紹,此次“植物守護計劃”不只是一次簡單的種植活動,更是學校落實生態環保教育的重要舉措。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植物的種植與養護,能夠讓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脆弱,從而激發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未來,學校將繼續開展此類活動,將環保教育融入日常教學,讓環保意識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以長效機制促發展

  開啟城與自然共生畫卷

  近年來,西城區堅持高位統籌,積極落實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在紮實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進一步提升城市環境精細化管控水準的基礎上,持續提升轄區內水、土環境品質,推進入河排口精細化管理,完成全區入河排口在水務智慧平臺的位置標明工作,實現水質線上監測數據的互聯共用,及時監測入河排口水質情況。完成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情況自查,145個入河排口資訊均錄入“全國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信息化平臺”並動態更新。開展水生態調查工作,完成轄區地下水污染風險監控點豐、枯水期監測。深挖濱水綠廊景觀特色,相繼完成北京營城建都濱水綠道,環二環城市綠道北護城河(西城段)綠道,蓮花河濱水綠道(西城段)一、二期工程建設,實現了西城區濱河空間環境建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持續升級。探索園林綠化用地面源污染治理。開展“黑土計劃”,將收集的園林綠化垃圾經過科學處理後,産出有機“黑土”返哺綠化養護土壤,有效提高城市土壤有機質含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穩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此外,西城區在全市率先發佈《西城區花園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建設完成六鋪炕花園式街區,5條城市畫廊,常樂林曦、右安花園2處口袋公園和南菜園南口1處小微綠地,高標準建設完成長椿苑公園。區屬無界公園率達80%。新增中古友誼小學分校等8處屋頂綠化共計6596平方米,新增背陰衚同37號院北墻等8處垂直綠化達605延長米。

  未來,西城區將持續樹立長期的戰略性眼光,從生態、規劃、文化等多維度發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詩意棲息地,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居民享受更多生態福祉。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