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領導調研廣內街道時強調 打造群眾家門口的高品質歷史文化街區 推動更多高品質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日期:2025-04-09 16:45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4月8日,區委書記劉東偉到廣內街道調研。他強調,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持續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準,下足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深化拓展文物活化利用的“西城模式”,推動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打造群眾家門口的高品質歷史文化街區,推動更多高品質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上斜街109號院位於校場口歷史文化街區範圍內,為區屬直管公房和單位産共生的混合院落,建築面積1677平方米,佔地面積約1150平方米,於2023年啟動房屋修繕工作,主樓建築風貌保持原有三段式設計,院內平房採用灰磚灰瓦的北京傳統平房四合院風貌,庭院景觀結合傳統四合院的庭院佈局與中式園林的設計理念,打造園林式辦公場所,目前,房屋主體結構已完成修繕。劉東偉走進院落,察看直管公房騰退修繕情況,了解周邊院落修繕情況和使用規劃,現場研究歷史遺留問題解決方案。他指出,要把握工作重點,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整體配合、協同聯動,有序穩妥推進騰退工作,推動歷史遺留問題解決。加強統籌規劃,有序推進周邊老舊平房院落違建拆除、改造利用,形成連線成片的規模效應。加強業態規劃,做好業態引入,推動街區品質整體提升。

  沈家本故居位於金井衚同1號,地處宣西風貌協調區,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設有六間基本展廳、一間普法互動展廳。沈家本故居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創立了以司法手段保障文物騰退的新模式,是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播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平臺。劉東偉走進沈家本故居,察看展覽布展情況,並步行前往楊椒山祠,實地調研文物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情況。他説,歷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説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要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準,紮實做好文物騰退修繕與保護利用工作,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産。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結合文物歷史文化價值與區域特色,不斷拓展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充分激發文物活力。不斷提升展覽展示水準,加強文物價值挖掘闡釋,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達智橋衚同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金井衚同,全長186米。明清時期,該衚同為宣南文化核心區域,士人、商賈匯聚,人文底蘊深厚。近年來,街道協調各部門完成道路建設、架空線入地、精品衚同修繕等工作,推動衚同恢復歷史風貌。劉東偉步行察看金井衚同、達智橋衚同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情況,指出,要統籌好歷史風貌保護與居民生活實際,深耕細作推進城市更新,久久為功深化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推動城市傢具規範治理,讓衚同環境更加乾淨整潔有序。運用好街道街巷長、社區街巷長和街巷物業、居民自治一體化的長效管理機制,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

  長椿苑公園坐落於下斜街與長椿街的交匯處,北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宣南文化博物館(長椿寺),於2024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作為西城區花園城市建設的先導示範項目,以“文化、生態、民生”共進的姿態,將古典審美及園林元素與現代公園的功能設施相結合,實現了歷史文脈與綠色生態的和諧共生。步入公園,園林與湖水交相輝映,不少老人兒童正在園中休閒游憩。劉東偉沿公園步道走進廊亭、健身區、親水準臺等活動區域,察看公園建設情況,聽取了解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等工作情況。劉東偉表示,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堅持擴綠興綠護綠,為群眾增添身邊的綠、眼前的美,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深入挖掘地區文化資源,結合民俗文化等創新設計活動,推動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有機融合。持續推進公園建設和管理,優化隔離護欄設置,加強停車資源供給,豐富全齡友好型服務,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準,更好滿足廣大群眾休閒娛樂需求。

  西便門東裏社區始建於80年代初期,緊鄰二環路西便門立交橋和西便門明城墻遺址公園,共包括11棟居民樓和3棟商業樓。西便門東裏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集黨員活動、社區服務、居民議事、兒童閱讀、為老服務於一體,創新打造“全時全齡全域”黨群服務中心,服務輻射周邊4個社區近萬名居民。“居民能夠在服務站辦理哪些事項?”“大家更多諮詢什麼問題?”劉東偉來到西便門東裏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察看養老服務驛站、圖書閱覽區等功能區建設情況,與服務站社工深入交流,詳細了解黨群陣地服務機制、“十圈十美”黨建服務品牌建設等工作情況。劉東偉指出,要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進一步完善黨群服務中心功能,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水準,切實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聚焦目標任務,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強化社區及周邊環境治理,紮實推進架空線入地等工作,推動社會單位停車資源錯時共用,打造優美宜居的社區環境。

  劉東偉還就街道履職事項清單進行調研,他強調,紮實推進街道履職事項清單工作,健全街道職責和權力、資源相匹配製度,進一步強化街道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着力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