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情深 西城區攜手喀喇沁旗共繪高品質發展新圖景

日期:2025-04-03 16:26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在遼闊的內蒙古草原與首都北京之間,一場跨越千里的協作正在書寫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自2018年建立幫扶關係以來,北京市西城區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攜手並肩,以産業振興為根基、以文化宣傳為紐帶、以人才培育為支撐、以消費幫扶為突破、以生態宜居為目標、以社會融合為橋梁,共同探索出一條‘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互利共贏’的協作發展之路。”西城區挂職幹部,喀喇沁旗委常委、副旗長王雲霞説。經過多年的深耕細作,喀喇沁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産業興旺、百姓富足、生態秀美、鄉風和諧的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

  幫扶産業築基 鄉村振興添動能

  在喀喇沁旗錦山鎮廣袤的田野間,35萬平方米智慧溫室宛如銀色的海洋,鱗次櫛比、井然有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溫室裏工人們緊張有序地工作着,一幅現代農業的彩圖躍然眼前。

  “這裡的高效日光溫室採用前沿技術,整合自動放風、數控水肥一體化、智慧化控制及採暖等系統,實現了種植效益與經濟效益雙重飛躍。”基地運營負責人王林新説:“多虧了京蒙幫扶協作,有了平臺、有了資源、有了技術,咱們老百姓財路更廣、收入更多了。”

  這便是6800萬元京蒙協作資金澆灌出的“宏福柿”品牌,如今已成為喀喇沁現代農業發展的典範。通過“訂單農業+設施農業+農旅融合”的創新模式,這裡不僅實現年産優質番茄6億元,更帶動426戶搬遷群眾年均增收超萬元,如今已成為了群眾致富增收的“金鑰匙”。

  走進喀喇沁旗小牛群鎮九牧合公司生産車間,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們各司其職,忙而有序,肉鴨生産線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一隻只肉鴨經過屠宰、掏膛、沖洗、包裝等工序後,迅速被轉運儲存。在車間外,一輛輛冷鏈物流車已早早等候,搬運車來回穿梭,將一箱箱産品裝車入廂,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西城區累計投入京蒙幫扶資金1.33億元,在小牛群鎮、王爺府鎮建成6處種鴨養殖基地(107棟棚舍/20萬平方米),形成50萬隻種鴨規模,年産蛋可達1.4億枚。後續幫扶延伸産業鏈建成屠宰線2條及副産品車間,年加工肉鴨5200萬隻,帶動就業500人,實現單環節産值182億元。全旗肉鴨産業現已形成養殖、屠宰、深加工閉環,聯動50家上下游企業構建跨省産業集群,年綜合産值突破50億元,小小肉鴨為喀喇沁旗的特色養殖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挂職幹部劉文亮介紹。

  同樣,在乃林鎮,一棟棟現代化牛舍整齊排列,1019萬元京蒙協作資金打造的肉牛養殖小區,通過“代養代銷+訂單收購”模式,讓6000頭良種牛成為農戶的“致富牛”。每斤0.5元的溢價收購、200萬元的年利潤分紅,加上直通粵港澳大灣區的銷售渠道,喀喇沁旗的“牛經濟”正在改寫傳統養殖業的“游戲規則”。

  數字文旅賦能 草原明珠煥新彩

  “喀喇沁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無可比擬的文化底蘊,但現有的宣傳手段和渠道,難以吸引年輕群體和境外游客的關注。為了改變這種困境,助推喀喇沁旗文旅事業發展,我們創新宣傳模式,以‘新媒體+品牌活動’方式讓‘養在深閨’的草原文化綻放時代光彩。”挂職幹部李想説。

  通過西城區與喀喇沁旗兩地的攜手努力,精心打造的“文旅魔法師”抖音賬號發佈了300余條短視頻,全景式展現喀喇沁旗王爺府鎮的千年文脈,單條短視頻最高播放量突破50萬次;升級改造的文旅體局微信公眾號,粉絲量實現兩月翻番,成為游客的“掌上導游”。“冰雪嘉年華”“王府過大年”等沉浸式文旅活動,融合傳統非遺與現代元素,累計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景區收入增長40%。特別是首創的“月下好時光”文旅音樂會,通過“副局長直播獻唱+雲端互動”新模式,實現線上線下30萬觀眾共用盛會,讓草原文化的韻律傳遍大江南北。

  前端資源下沉 培育本土生力軍

  西城區緊緊圍繞“喀喇沁所需、西城區所能”,統一推動教育、醫療等前端資源下沉,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責任部門直接抓”領導工作機制。探索構建“挂職與學習”“長期與短期”相結合的人才支援體系,堅持“派”和“請”雙管齊下,為喀喇沁旗人才隊伍建設輸送“新鮮血液”。

  2024年,西城區攜手喀喇沁旗先後開展了“春風研學紅韻濃,京蒙攜手繪夢程”“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書香致遠,行知天下”三次不同主題的京蒙研學活動,參與人員包括喀喇沁旗錦山第二中學初中部35名在校師生、西橋學校初中部32名師生、旺業甸學校初中部31名師生。通過與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學生“共上一堂課”,讓學生們更加全面成長,讓老師們拓寬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品質。

  在醫療方面,京蒙協作讓喀喇沁群眾實現了和北京群眾共用優質醫療資源。西城區聯手喀喇沁旗開創“五全型”醫療協作新模式。針對當地醫療資源短缺、慢性病管理薄弱等問題,西城區統籌4家醫院、1家疾控中心和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喀喇沁旗20家醫療機構建立幫扶體系,在支撐體系、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轉變,為喀喇沁旗打造了帶不走的醫療團隊和可持續發展體系,成為京蒙協作典範。

  消費幫扶拓路 綠品出塞展新篇

  緊扣發展瓶頸,西城區挂職幹部聚焦喀喇沁旗特色農産品銷售短板,深入一線調研,出點子、拓思路,充分發揮西城區消費市場優勢,打造“線上線下雙迴圈”的消費幫扶新模式,帶動消費幫扶實現“端口前移”。

  通過“渝見京蒙”“綠品出塞”“赤峰好物進北京”等系列展銷活動,組織28家企業進社區、進商超,推動喀喇沁旗農特産品直供北京市民餐桌。同時,創新搭建的“平臺+電商直播”銷售矩陣,幫助13家企業上線國家級扶貧平臺,實現農産品銷售額8.03億元。

  生態治理塑形 美麗鄉村入畫來

  西城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累計投入1473萬元實施喀喇沁旗人居環境提升工程。新建的2座污水處理站、10座垃圾池和40個智慧分類箱,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打造的“水衝廁所革命”示範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4輛垃圾轉運車穿梭於村鎮之間,建立起“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垃圾處理體系。如今的喀喇沁旗,藍天白雲下,整潔的村道蜿蜒至遠,白墻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繪就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畫卷。

  社會協同聚力 民族團結譜新章

  西城區創新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大幫扶格局,動員各界力量奏響民族團結進步曲。區婦聯開展的“巾幗關愛行動”,為喀喇沁旗186名困難婦女兒童送去溫暖;區殘聯實施的“溫馨家園”項目,讓71名殘疾人掌握謀生技能;駐區單位捐贈的700余萬元款物,化作喀喇沁旗村鎮衛生室裏的醫療設備、校園裏的圖書角、扶貧車間的縫紉機。60多份幫扶協議落地生根,2000餘人次互訪交流,書寫着“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情厚誼。

  從巍峨燕山到茫茫草原,京蒙協作的動人故事仍在續寫。如今的喀喇沁旗,廠房車間機器轟鳴、溫室大棚蔬果飄香、培訓課堂書聲瑯瑯,一幅業興、民富、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鋪展。未來,西城區將繼續攜手喀喇沁旗,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共同譜寫更加壯麗的時代華章。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