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領導調研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日期:2025-04-01 15:32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3月31日,西城區委書記劉東偉率隊走進轄區部分文物保護單位,調研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進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開展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紮實做好文物騰退和保護修繕工作,不斷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邁上新臺階,更好推進歷史文化傳承保護,高水準推進文化強區建設。

  位於什剎海街道地安門西大街甲103號的賢良祠,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清代祭祀對國家社稷有功的王公大臣之所,2001年被公佈為第六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賢良祠文物修繕工程主體修繕已完成。劉東偉走進賢良祠,實地調研央地合作文物騰退示範項目保護修繕情況,詳細了解工程進展及活化利用計劃。他指出,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把好工程品質關,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倒排工期、壓茬推進,高質高效推進修繕工作,推動向社會開放。在保護修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內部展覽佈置,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彰顯西城歷史文化底蘊。

  德勝門對景項目位於什剎海西海北沿,總用地面積12608平方米,建築面積19200平方米。項目規劃以“國際文化交流平臺、首都文化服務窗口、西城文化引領高地”為定位,打造文博産業綜合經營性項目,通過科技賦能文化、文化賦能城市,推動文化産業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準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劉東偉沿水章衚同、西海東沿、德勝門內大街步行察看德勝門對景項目周邊環境整治提升及房屋現狀,現場研究規劃方案,指出,德勝門對景項目是老城歷史風貌保護的重要節點,要加強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抓好城市更新,推動重點項目周邊環境整治提升,推進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注重公共空間設施美化設計,持續提升城市環境風貌。深化“博物館之城”建設,加強特色博物館建設,助推文博産業高品質發展。相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找準發展定位,探索文商旅融合路徑,聚焦可持續發展,加強項目與周邊文化、消費場所聯動,推動區域業態整體提質升級。

  “一橋兩廟”是什剎海片區重要的歷史文化要素之一,包括德勝橋及其兩側的真武廟、永泉庵,是連接西海和後海的重要節點。2024年10月,真武廟、永泉庵被列入西城區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面向社會公佈。劉東偉分別來到德勝橋、真武廟和永泉庵,認真察看保護修繕情況,聽取了解文物歷史沿革、文化價值、文物活化利用規劃等情況。劉東偉表示,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修繕階段同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進一步加強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的銜接。持續拓展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積極謀劃文物活化利用方案,促進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推動文物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積極推動配套設施建設,優化文化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位於金融街街道兵馬司衚同15號的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2011年被公佈為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重要的早期地質科學研究機構,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裴文中等中國地質科學先驅均曾在此工作,與上海地質研究所南北呼應、互相借鑒,形成了我國地質科學早期研究體系。2023年,《首都功能核心區首批文物騰退保護利用計劃》正式下發,將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納入首批核心區文物騰退計劃。劉東偉走進舊址,察看項目現狀,與相關負責人深入交流,聽取下一步工作計劃彙報。他表示,有關單位和屬地街道要向前一步、主動對接,用好慶城宮文物騰退保護項目經驗,積極推進舊址騰退、保護修繕等工作,守護好歷史文化遺産。切實加強文物建築消防安全工作,壓緊壓實安全責任,落實落細各項安全措施,提升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能力,堅決築牢文物安全防線。

  西城區領導王波、王中峰參加。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