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西城區2025年“就業援助月”專項活動圓滿收官。作為開年重要民生工程,本次活動以“春風送崗暖民心”為主題,通過建立“三對一”幫扶機制、打造智慧就業平臺、創新“政企社”聯動模式,累計舉辦23場招聘活動,促成3804個崗位與求職者精準對接,為就業困難群體鋪就溫暖就業路。
三級聯動織密幫扶網路
“感謝街道幫我找到兩份工作,這個春節終於能安心了。”應屆畢業生小王和母親在牛街街道就業服務中心的幫助下,分別簽約北方出租汽車公司和吳裕泰茶葉店。這得益於西城區構建的區、街、社區三級幫扶體系,即通過前期摸排,在西城區建立重點幫扶對象臺賬,隨後聯合街道、社區成立“就業幫扶團”,精準為每位求職者配備職業指導師、崗位推薦員、政策諮詢員,有序開展“求職坐診”服務,幫助求職者順利找到工作。目前,“就業幫扶團”累計服務1327人次。
區人社局負責人介紹,2025年將幫扶範圍從就業困難人員擴展至高校畢業生、銀發求職者、外埠失業人員三類重點群體。數據顯示,活動期間新登記求職者中,50歲以上人員佔比達27.3%,大專以上學歷青年求職者佔41.2%,精準幫扶就業率達83.6%。
政企協同激活崗位供給
春節前,在天橋街道企業座談會上,惠佳豐健康集團當場發佈養老護理員等63個崗位。“我們正需要政策指導和用工支援。”企業負責人表示。這樣的政企對接場景在月壇、金融街等街道同步上演,稅務、人社部門聯合到府送達包含稅收減免、崗社補等7項政策的“新春惠企禮包”。
通過深化街企合作聯盟機制,146家企業釋放出物業管理、便民服務等適配性崗位。區人社局就業促進科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們特別開發‘零工驛站’模組,日均發佈即時性崗位200余個,幫助113名大齡勞動者實現靈活就業。”
數字賦能提升服務質效
“掃個碼就能找到家門口的工作。”大柵欄街道自主研發的就業小程式,整合崗位查詢、視頻面試等6大功能,日均訪問量突破3000人次。這種“掌上就業服務站”模式已覆蓋全區15個街道,與“就業在北京”“西城人社”等平臺形成三級新媒體矩陣。
針對農民工群體量身定制的《城市職業發展指南》微課,通過20個社區電子屏滾動播放,累計觀看達1.2萬人次。“課程教我們怎麼寫簡歷、怎麼維權,特別實用。”剛入職晉陽飯莊的張女士説。數據顯示,線上服務渠道貢獻了57.3%的崗位對接量。
時序管理保障服務延續
活動創新採用“雙階段”推進策略:春運前集中開展12場線下招聘會,在陶然亭公園等地設置“流動就業服務站”;1月26日春運啟動後,及時轉向“西城雲聘”等線上平臺,確保服務不斷檔。其間開發的“職業測評系統”,為892人提供個性化能力畫像,崗位匹配準確率提升至79.4%。
在廣內街道“暖心驛站”,58歲的李師傅通過“銀發專場”找到物業維修工作。這種分群體、分時段的服務設計,使大齡求職者就業率同比提升18%。區職業介紹服務中心主任表示:“我們儲備了春節後40家企業2100個崗位,將持續開展‘就業服務不打烊’活動。”“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們要讓每個奮鬥者都能在西城找到人生出彩的舞臺。”從牛街衚同裏的“就業幫扶團”,到金融街的“惠企政策直通車”,西城區正構建全鏈條就業服務體系。隨着“業美就在西城”品牌建設的深化,這種將政府主導力、企業參與力、科技支撐力相結合的就業服務新模式,為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了生動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