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老舊小區院內一處集中停放電動自行車的區域,經過改造變身為“微花園”,既美觀又實用。近日,安定門街道交北頭條24號院微型花園景觀項目圓滿竣工,為小院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清晨,走進交北頭條24號院,不少“上班族”從院內西北角的“微花園”推出已充好電的電動車,向單位出發。雖然天氣微寒,偶有外出採買、遛彎的老街坊在此相遇,還會在“微花園”南側的長椅上坐上一會兒,拉起家常、互相問候。僅有65平方米的“微花園”面積雖小,卻兼顧了居民日常休憩與非機動車停放、充電等多種需求。即將在春暖花開之際形成的綠色景觀,更是令小院內的老街坊們充滿期待。
交北頭條24號院是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建築面積3000余平方米,其中公共區域面積僅有400余平方米,主要用於居民停放車輛及非機動車。2022年,在安定門街道、交北頭條社區的積極申請下,交北頭條24號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涵蓋樓內上下水管線改造、外立面整治、完善樓內無障礙設施等主樓本體改善,以及規劃交通系統、完善公共照明、更新補建信報箱等室外環境改善,並於2023年順利完工。
議事協商、共建共用的理念始終貫穿小院改造工程——黨員、志願者率先垂范,清理自家在小區及樓道內堆積的雜物;居民也達成“騰出雜物佔用的空間進行二次規劃設計,使之回歸社區、惠及百姓”的共識,自覺清理雜物。得益於“居民議事會”的呼籲和居民們的積極響應,大家通過眾籌將樓道、樓梯重新粉刷,營造了乾淨整潔的衛生環境,為小院的變化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這一良好模式,也延續到了小院的後續管理中。安定門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居民自治,交北頭條社區黨委和小院業委會充分發揮作用,調動釋放居民的自治智慧與力量,在環境衛生、停車秩序維護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受制於場地硬體條件的限制,居民缺少公共休憩空間、非機動車停放較為雜亂、充電設備不足等問題不時引發矛盾。有居民通過撥打12345市民熱線電話等方式反映問題,業委會也向街道、社區表達希望進一步改善小區環境的願望。
對此,交北頭條社區黨委向安定門街道工委申請使用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對小區公共環境、空間功能進行優化。管片主任多次走訪入戶,全面收集居民建議。結合居民需求及小院現有條件,決定通過開展“微花園”景觀改造項目滿足居民的多種需求。
社區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聯合街道、業委會召開議事會,收集和融合改造方案,共同為“微花園”打造建言獻策,最終制定了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實施方案,力求在提升環境的同時滿足居民日常需求。
經過三個多月的施工,“微花園”景觀項目順利竣工,主體結構採用鍍鋅鋼管材質,木質框架為防腐木,供居民休憩的座椅及花架則採用鐵藝工藝。“為了保證採光,我們在頂部設計時採用了透光耐力板,在保證透光良好的情況下又實現了防風防雨。”交北頭條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微花園”內同時合理規劃了非機動車停車區域,並安裝了20組充電設施,有效解決了居民的實際問題。
“微花園”順利竣工,居民們為表達謝意,精心準備了錦旗分別送給街道相關科室和社區。居民代表韓先生高興地説:“這次改造後小院環境更整潔了,感謝街道和社區為我們營造了安全舒適、溝通交流的空間!”
後續交北頭條社區將通過合理規劃綠化佈局,選擇綠蘿等適宜品種栽種於此,進一步加強小院公共區域的綠化建設,讓居民在休閒之餘感受到綠植帶來的舒適與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