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18家園區入選2024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産業園區

日期:2024-12-12 17:39    來源:東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近日,2024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産業園區名單公佈,在入選的107家市級園區中,東城區入選的市級文化産業園區共18家,較2023年再增1家,入選數量持續位居全市第二。

  近年來,東城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速推進“崇文爭先”,全力做實“六字文章”,堅決扛起文化大旗,加快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充分發揮文化産業園區作為文化産業市場主體與産業生態鏈載體作用,持續孵化文化産業類聚的“文巷”,不斷激發文化産業活力和內生動力。憑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東城區文化産業園區現已“多點開花”。通過存量空間有機更新,既保留工業廠房歷史記憶和文化底蘊,又實現了産業空間“騰籠換鳥、築巢引鳳”,不斷探索出“衚同裏的創意工廠”的東城模式。

  向新而行

  科技賦能燃動園區新引擎

  位於北二環護城河畔,北二環濱河路畔,灰白相間的中關村雍和航星科技園與高聳的歌華大廈文化産業園一南一北,遙相呼應。航星文化科技産業園以“文化融合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為理念,聚焦影視、游戲、視頻等數字內容創意産業,致力於打造國際“數字文娛”産業創新中心,集聚了光線傳媒、貓眼娛樂、永航科技等一批文化龍頭企業以及七維視覺等高成長性企業。歌華大廈文化産業園重點優先發展數字內容産業,致力於樹立創意産業基地品牌,打造了“文化+空間”的數字文化創新産業園區,吸引了歌華傳媒、鋒尚文化、京演集團、央視動漫等眾多文化創意企業和機構入駐。北電科林107號院2024年首次設立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東城分站,有效連結區內新視聽企業,探索數字電視視聽內容“組團出海”新路徑。遠東科技文化園入駐企業包含多家上市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雙高新企業,形成了以科技、文化、資訊業態為主導的産業集聚。

  當前文化産業園區“文化+科技”融合特徵愈發顯著,目前東城區共有8處園區被評為國家級、市級科技孵化器,6處園區被評為市級眾創空間。園區共有專精特新企業約41家,佔全區專精特新企業總量近三分之一。東城區鼓勵成熟園區探索産業准入評價指標體系建設,通過加快引入附加值高、帶動力強、成長性好的“文化+”企業,積極培育集群化、融合化“文化+”産業生態。

  星光匯聚

  戲劇演藝點亮園區新風尚

  77文創園位於東城區美術館後街,在園區安靜的院落裏“隱藏”着十數家文創公司和藝術團體。近年來,77劇場與抓馬艾克斯聯手打造的全景沉浸互動戲劇《大真探趙趕鵝》《大真探趙趕鵝2》,在演藝內容、演出場景以及文化消費體驗上不斷創新,以全新的體驗吸引了眾多觀眾。同時,77文創園將文化消費與戲劇交流相結合,為市民提供了更多與戲劇親密接觸的機會,創造出了不同於傳統劇場模式的文化消費體驗新場景。隆福寺文創園內的演藝空間戲劇、音樂會輪番上演,開心麻花A99劇場即將在隆福寺文創園開門迎客,以主題化深度融合餐飲、新零售、社交體驗等業態,將實現“戲劇+新消費+社交互動”的美學升級。人美文化園的“樂空間”作為專業的Live House場地,這裡的演出形態豐富多樣,涵蓋了各種不同音樂風格的現場表演,園內的放羊FunYoung空間的沉浸式戲劇、音樂派對、脫口秀表演為觀眾帶來全新的“互動式”觀劇體驗。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戲劇文化資源。園區正通過延伸演藝産業鏈、催生全新消費場景等方式,推動着演出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為東城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産業園內的77劇場、南陽劇場等獲得東城區首批演藝新空間授牌。如今,越來越多的文化産業園區成為優質內容創作的生産地與首演首秀地,為戲劇消費提供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打造最潮的城市名片。

  活力迸發

  創新引領探索園區新場景

  在東城區文化産業園區內,文化消費“主理人”應運而生,乘勢而興,加速了衚同場景下的在地新場景、新消費跨界融合。北京·祿米倉新視聽産業園內,明清時期的官倉搖身一變,化身為了代表“米文化”的福祿米行,以其獨特的新零售新消費場景,成為衚同裏的網紅打卡地。園區與愛奇藝視果科技合作搭建了元宇宙實驗室,積極推動5G新視聽創新應用項目“全感知數實融合文化科技消費示範場景”在前門書香世業率先落地。天鼎218文化金融園2024年入駐的新一代非遺傳承人代表郎佳子彧,以其既保留傳統工藝和文化內涵,又結合了現代元素和流行文化的面塑技藝,讓非遺傳統技藝煥發出年輕活力。2024年新晉的兩家市級園區中,京琺景泰藍非遺文化産業園區匯集了以景泰藍製作技藝為核心的眾多大師工作室,國內首座景泰藍藝術博物館,走進園區深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前門·書香世業文化主題園區通過“書店+”的模式,為前門傳統商圈賦予新的生命力,用文化業態激活城市存量空間,為文化東城、書香東城添加了生動的注腳。

  東城區加快推動文化産業園區從單純的承載空間向文化消費複合新場景全面升級。目前,東城區18家市級文化産業園區內共匯聚了實體書店、藝術空間、戲劇演藝空間、文化名人工作室、餐飲咖啡及其他類型文化空間消費業態共計104處,其中實體書店5處,文博藝術空間12處,戲劇演藝空間11處,文化名人工作室9家,新消費品牌孵化咖啡館40家,其他特色空間27處,東城區首批演藝新空間60%從文化産業園區內誕生,文化産業園區逐漸成為高品質文化消費新業態的聚集地。

  厚植土壤

  平臺賦能構築園區新生態

  祿米倉新視聽産業園設立東城區首家新視聽企業政務服務窗口,將電視劇片初審、發行許可證核發等方面的20項行政審批事項下沉至園區,通過一站式服務讓入駐企業真正享受到“辦事不出園”的便捷與高效。德必天壇園區探索搭建知識産權保護、産業孵化與加速、項目推廣與傳播等産業“增值服務”平臺,形成連鎖品牌在全國複製推廣。亮點文創園構建了“産業帶動+文創 IP+園區品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産業生態體系。鑫企旺-六零八文創園搭建企業服務中心,賦能入園企業發展,新京報社作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媒體機構,已深耕園區發展近20年。東雍創業谷設立東城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採用“空間+服務+資本”的模式,舉辦“企業服務日”活動等,全方位助力中小企業發展。“紅橋智·創”文化創意空間及園區的梅蘭書院,成為首批東城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文化出海”領航站,延伸文化出海工作支點,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近年來,東城區全面深化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建設,雪蓮·亮點東四文創園掛牌成立東城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服務中心,通過“政策+市場化平臺+服務+生態圈”的模式,為文化企業構建文化金融服務“生態圈”。鼓勵北京銀行雍和文創支行、中國銀行國華大廈支行等專營機構在園區內設立流動的文化金融服務站,根據園區企業需求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廣泛推出特色金融産品,拓展企業融資渠道。此外,人美文化園、航星園、德必天壇等8家園區先後獲評國家級、市級版權示範基地,積極探索知識産權抵質押融資擔保和知識産權轉讓交易。

  未來,東城區將堅持“崇文爭先”理念,做實“文化+”文章,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積極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大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産力。通過優機制,盤活要素資源原動力;強政策,加大園區招商吸引力;拓空間,增強産業發展承載力;搭平臺,提升創新驅動支撐力;育業態,激發融合發展內生力;塑品牌,擴大區域文化影響力;聚英才,強化創新創造引領力。努力將文化産業園區打造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為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建設匯聚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

  東城區入選2024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産業園區名單

  航星文化科技産業園

  歌華大廈文化産業園區

  北京·祿米倉新視聽産業園

  嘉誠衚同創意工場

  德必WE”國際文化創意中心(天壇)

  北電科林107號院

  人民美術文化園

  雪蓮·亮點東四文創園

  77文創園

  東雍創業谷

  亮點文創園

  隆福寺文創園

  遠東科技文化園

  鑫企旺-六零八文創園

  京琺景泰藍非遺文化産業園區

  天鼎218文化金融園

  “紅橋智·創”文化創意空間

  前門·書香世業文化主題園區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