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地下綠色高速正在高速衝刺 東六環改造工程2024年底具備全線通車條件

日期:2024-12-05 14:37    來源:通州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7.4公里高速路“駛入”地下,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歲末年終,東六環改造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建設推進中。據悉,該工程預計2024年底具備全線通車條件。

  東六環(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南側,北至潞苑北大街北側,全長約16.3公里,分為直接加寬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入地改造段包含7.4公里盾構隧道。該工程是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點項目,也是連通順義、大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重要通道,對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協同發展,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務水準,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7.4公里的高速路,為何要在地下盾構呢?“東六環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封閉的,東六環要經過北京城市副中心就相當於把城市割裂開了。”首發集團首發建設公司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專業工程師王楹解釋説,改造工程是將東六環高速路從地上移到地下,工程建成後,北京城市副中心東西兩側將實現有效縫合,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

  王楹表示,未來,將結合現狀六環路入地改造建設六環公園,有效織補城市空間,解決高速公路分割城市的問題,引導兩側城市功能互動發展和創新功能集聚,形成貫通歷史現狀未來、功能匯聚、集約高效的創新發展軸。

  五個關鍵詞概括工程難點

  歷時5年的東六環改造工程即將接近尾聲,王楹用長、大、深、多、高五個關鍵詞總結了該工程的特點。

  所謂長。工程盾構段長約7.4公里,是當時國內超大直徑盾構單次掘進長度最長的隧道之一。盾構機自京榆舊線北側始發井向南掘進、穿越中間井、到達萬盛南街南側接收井,完成隧道掘進。項目順利進行,得益於擁有自主創新的大國重器——“京華號”“運河號”盾構機。

  所謂大。“長145米、重4500噸的‘運河號’盾構機,採用了自主研發和多項國産核心零部件設計製造,突破多項超大直徑盾構機‘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王楹説,工程採用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建成後將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盾構隧道。

  所謂深。工程中間井基坑開挖深度43.2米,圍護結構地下連續墻深度73.4米,盾構隧道最大埋深75米,均為北京市域工程之最。

  所謂多。工程地下空間環境複雜,盾構機依次下穿通燕高速、運潮減河、通胡路、京秦鐵路、北京地鐵6號線、廣渠路、北運河、濱河路、通三鐵路、京津公路等重大風險源,掘進控制因素多。

  所謂高。工程緊鄰城市副中心核心區,串聯張家灣設計小鎮、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宋莊藝術創意小鎮等多個功能區,運營安全和服務標準非常高。

  “綠”成為濃郁底色

  東六環改造工程由首發集團首發建設公司組織實施,中交一公局集團隧道局、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公司等單位承建。首發建設公司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成立以來,積極貫徹落實“雙碳”理念,將生態選線、綠色施工、智慧運營理念貫穿整個工程,使“綠”成為東六環改造工程的濃郁底色。

  現有東六環路設置雙向四車道,從南向北依次經過北京環球影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副中心站交通樞紐、宋莊藝術創意小鎮等區域。“這種以高架橋為主的快速路設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將道路兩邊的區域割裂開來,且高峰期間擁堵嚴重。”王楹説,為解決現有問題,我們將“綠色生態”作為規劃選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項目前期方案論證階段,首發集團按照《北京市總體規劃及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的“縫合城市”理念以及生態環保的規劃設計理念,對入地段及隧道工法進行全面論證,確保多角度論證下的總體方案達到最優。最終確定,通過布設兩條地下隧道實現地上空間充分利用,縫合東六環路東西兩側被割裂的空間,實現區域功能、形態、景觀等有機統一。

  王楹透露,在項目設計階段,對長盾構、短盾構、全明挖三種方案進行研究和論證,從隧道內交通服務水準、縫合城市效果、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工期、造價等多個方面進行比較,先後邀請錢七虎、肖明清等國內頂尖專家為東六環改造工程“保駕護航”,最終選定長盾構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綠色”不僅體現在方案論證和設計階段,更是貫徹項目建設期。在施工技術方面,項目採用“預製構件+泥漿處理”的方式,實現綠色低碳環保。與傳統現澆模式相比,把建造隧道所需的預製件的施工現場作業轉移到“工作環境可實現人為控制的廠房內”進行現代化生産,不僅提高了構件生産精度,縮短了施工周期,還實現了降低施工噪聲,減少濕作業建築垃圾,有效提升了綠色施工水準,最大限度節約了資源和成本。“泥漿處理”就是採用將泥漿、污水壓縮分離,迴圈使用的方法,實現了施工泥漿的無害化處理和廢漿的重復利用,達到“零排放”“零污染”,實現100%綠色處理,打造綠色低碳環保工地。

  在隧道運營的過程中將採用智慧通風技術,可以根據隧道內平均車速、交通風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濃度的分佈進行實時監控,通風系統的運作控制根據反饋的數據實時變化,實現隧道的安全與節能運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