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明確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改革方向和目標。2015年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在全國範圍內33個縣(市、區)行政區進行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工作。
大興區作為全國首批集建地入市改革試點區之一,在過去的十年中,嚴格遵循“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原則,形成了“鎮級統籌、區級調控”的創新性集建地入市“大興模式”,推動了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形成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在改革過程中,大興區嚴守底線,高標準、穩步推進各項試點任務,截至目前,完成集建地交易65塊,面積242.92公頃,總交易額526億元,面積、交易額均居全國前列,共吸引59家企業落地大興。集建地的改革為大興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興的經驗做法被自然資源部確定為“特大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典型案例”,為全市乃至全國的集建地入市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大興區通過入市改革,實現了土地統籌規劃、利益統籌分配、入市統籌推進,有效解決因發展權和收益權不均衡引發的“窮村越窮、富村越富”問題,建立集建地入市收益分享機制,實現土地增值收益在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合理分配。
從土地政策上看,大興區用地性質靈活、開發模式多樣,能夠全力保障産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大興區創新推出了“5149”用地模式,即51%建設商業辦公,49%配套職工公寓,滿足企業自身的職住平衡需求,最大限度促進了“産城共建、職住均衡”。大興區制定了入市改革方案及23個配套制度,完成了4個方面45項入市流程。通過入市交易,取得集體土地不動産登記證,實現了金融全過程參與,特別是打通了不動産登記證抵押融資的路徑,實現了與國有土地的“同地同權”。
西紅門鎮是全區第一個參與改革試點的鎮,通過組建鎮級聯營公司作為入市主體,按照民主決策程式,實行“一次授權、全權委託”,把土地使用權全權交給聯營公司,提高了對入市地塊的管理和運營效率。試點以來,西紅門鎮已出讓9宗地,向國家繳納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12.43億元,集體資産積累增加約121.7億元,農民分紅2.2萬元,實現土地增值收益在國家、集體和個人間分享比例的大體平衡,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
十年的改革探索,讓“一塊土地倍增了價值”。大興區將聚焦“三座新城”,服務重點園區,圍繞政策創新發力、服務保障發力,為高品質發展添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