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海淀分局獲悉,11月13日起,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在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海淀區政府網站上進行為期30天的公示,公眾可在12月12日前登錄相關網站反饋意見。
為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和《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2019年—2035年)》,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會同海淀區人民政府,於2022年組織開展了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編制工作,其中《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已於2024年7月正式公佈。
遴選地名體現三山五園地區歷史與文化
傳統地名不僅具有空間指位作用,還是構建區域歷史發展脈絡的重要元素。三山五園地區的傳統地名是三山五園地區深厚歷史底蘊的重要體現,也是首都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編制工作是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的繼續和深化。
此次,工作組對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進行了評估,篩選出香爐峰、大水法等467處地名,擬列入三山五園地區第二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初選名單。
本次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的篩選,延續三山五園地區第一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的遴選思路,堅持以價值評估為核心,即所選傳統地名能夠展現三山五園地區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和社會等方面的價值,利用多方搜尋的歷史文獻資料、歷史輿圖資料等,對三山五園地區地名的出現年代、得名由來、沿革過程、重要歷史事件等進行精心考證,深入發掘地名承載的文化內涵,綜合考慮地名産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地名現狀與影響力等因素,遴選出價值較高、能夠展現三山五園地區歷史與文化的地名。
與三山五園地區第一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相比,本次遴選範圍有所擴大,包括了清河以北的圓明園護軍旗營分佈區,四環路以南的海淀鎮、聖化寺和泉宗廟、藍靛廠及南長河沿線地區。
其中,清河以北的旗營分佈區有圓明園護軍正紅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河北新營等旗營;清代海淀鎮是三山五園最重要的後勤保障基地,有眾多官署設施、賜園、私園和名人的活動;巴溝地區有聖化寺行宮和泉宗廟行宮,是暢春園管轄的區域;藍靛廠有圓明園護軍鑲藍旗和火器營;南長河是清代連接三山五園與京城的水上禦路,沿途有多座禦園、行宮和皇家船塢等。它們都是三山五園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是三山五園地名體系的一部分,將其收入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可以更全面地體現三山五園地名文化遺産的特色。
納入保護名錄的傳統地名,具有明確的指位性。地名的指位性有多種表現形式,在老城以街巷衚同名稱為主;在園林中則以景點名稱為主,景點名稱是三山五園地區一種特殊地名,十幾平方公里的園林主要通過景點名稱來體現地名的指位功能;在大型校園內往往以建築物名稱為主,像北大、清華校園內,建築物名稱成為校園內數萬師生和大量游客指位的依據,具有很強的地名意義;在三山五園地區的村鎮中,街巷道路是主要的指位參照。
入選地名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無論是皇家園林的文雅命名,還是像六郎莊、大有莊等老百姓約定俗成的地名,背後都承載了所在空間的歷史、文化和故事,有些地方上的建築雖然不存在了,但還留存有遺址,因為地名指位的空間還在,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還在,所以這些地名仍需要進行保護。
反覆校核、多方論證確保名錄篩選科學性
據了解,第二批保護名錄篩選過程中,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與海淀區政府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注重發揮鎮、街道幹部群眾和責任規劃師優勢,廣泛動員基層力量,細化任務分工,將內業校核和現場踏勘相結合,對名錄進行反覆校核;徵求了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為名錄的篩選打下了堅實基礎;聘請規劃、地理歷史、史志、地名等領域專家,就名錄進行了充分論證。
據介紹,第二批保護名錄增加了經濟、水利等方面重要地名的挖掘和收錄,體系完整、內容豐富,能夠反映三山五園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下一步,工作組將繼續根據公示期間公眾反饋意見進行校核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