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發佈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 第二批活化利用項目北京古玉文化館同日開館

日期:2024-10-31 15:53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繼開展兩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後,10月30日,北京市西城區發佈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此次面向社會公開推出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築共有7處,分別為磚塔衚同關帝廟、真武廟、永泉庵、婺源會館、秦良玉屯兵處、西單飯店舊址、聚順合棧南貨老店舊址。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褚建好、西城區副區長陳朝暉出席。

  西城區此次發佈的第三批文物建築分佈在什剎海街道、大柵欄街道、椿樹街道、金融街街道等區域內,周邊文商旅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如真武廟、永泉庵與德勝橋組成的“一橋兩廟”是德勝門內大街上的地標性歷史文化景觀,地處什剎海地區的西海東沿,地理位置優越。磚塔衚同關帝廟坐落於具有700多年曆史、被稱為“北京最古老的衚同”磚塔衚同中,該建築始建於清代,院落坐北朝南,三進院,格局保存完整。秦良玉屯兵處是為紀念明末著名四川籍女將領秦良玉兩次率軍北上,抵抗女真人入侵,並成功保衛京城,將秦良玉駐軍處命名為“四川營”,並在此建造“石芝庵”以作祭祀之用。

  據介紹,在第三批項目中,西城區持續拓展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選取秦良玉屯兵處,從修繕階段就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力量出資,按文物部門批復的方案進行修繕。這種活化利用的模式,可以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提早介入,利於修繕和後期合理利用的銜接。

  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工作將繼續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所有社會機構均需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獲取西城區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擬參與本次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的社會機構可按照如下流程漸次推進:資訊獲取、前期諮詢、項目策劃、項目評審、項目確定。相關資訊在西城區人民政府官網https://www.bjxch.gov.cn/、國家文物局官網http://www.ncha.gov.cn/、北京市文物局官網http://wwj.beijing.gov.cn/、投資北京國際有限公司官網http://www.bjinvest.com.cn/等渠道同步發佈。歡迎社會各界關注和參與西城區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

  西城區文物建築活化利用成果豐碩

  西城區是北京營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歷史傳承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北京的“文物大區”。目前,轄區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72處。“十三五”時期,西城區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區屬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至今,37處已經實現完全騰退,其中18處完成修繕,實現對外開放7處。

  對於騰退後的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西城區堅持“系統謀劃、整體佈局”的原則,服務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據文物歷史價值和區域特色,從點到線再到聚落,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片區。如,大柵欄地區打造商業文化片區;椿樹、大柵欄地區打造京劇文化片區;廣內地區及周邊打造宣南文化與會館文化片區;什剎海地區打造大運河文化片區等。

  通過主題打造與成批次向社會發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活化利用,堅持修繕完成一個亮出一個,亮出一個精彩一個,成功打造出一批彰顯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群眾走得進的公共空間。截至目前,主題打造4處,已全部開放。其中,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作為紅色報業博物館向社會公眾開放,同時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打造了原創話劇《京報》,不僅創造文物活化新模式還為公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的絕佳平臺;沈家本故居成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通過豐富詳實的史料,展現中華法治文明的輝煌歷程;福州新館作為全國禁毒宣傳教育基地和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社會免費開放;慶雲寺被打造為以“古建新生、金石永固”為主題的金石博物館,成為中軸線上文物活化利用的樣板空間。

  向社會發佈的前兩批文物建築中,已開放3處,即將開放1處。其中,新市區泰安裏被打造成為一個集社交、創意、閱讀、美食、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空間,一經亮相迅速成為市民游客的熱門打卡地和周邊居民活動的好去處,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文物建築保護工程項目,入選2022年度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優秀案例,成為全國首個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資項目;歙縣會館建設成為金融與文化交流中心,致力於促進中英金融與文化的交流合作;錢業同業公會成為古玉文化館,旨在傳承和弘揚悠久中華優秀歷史文化。梨園公會將建成京劇藝術交流傳播中心,即將對外開放。

  北京中軸線再添加一處文化新空間

  西城區第二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錢業同業公會化身為北京古玉文化館於同日正式開放運營。北京古玉文化館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公益性文化展示空間,旨在傳承和弘揚悠久的中國優秀歷史文化。

  作為西城區第二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北京古玉文化館10月31日正式入駐西城區西河沿大街186號錢業同業公會,佔地面積530平方米,展館面積近270平方米,展出各類古玉藏品260件。北京古玉文化館的對外開放,是西城區文物建築活化利用的又一個成果,為北京中軸線和大柵欄地區再添一處文化新空間。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