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看長城丨延慶學者對話加拿大攝影師 共品長城之美——

日期:2024-10-14 17:22    來源:延慶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與藝術的交融之地。近日,主持人安迪在延慶博物館,與作家林遙和加拿大攝影師弗朗索瓦·納多就“世界共賞長城之美”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

  長城,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軍事建築,其本身就蘊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化。林遙表示,長城不僅僅是一個防禦體系下的軍事屏障,更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眾志成城精神的象徵。隨着時間的推移,長城的軍事功能逐漸退化,但它留給我們更多的文化意義。它象徵着愛國,象徵着堅毅,凝聚着中國人古老的智慧。林遙還分享了他自己創作過一個名為《烽火長城》的電影劇本,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延慶長城腳下的一個草根英雄如何在面對外敵入侵時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戰士的故事,表達了長城賦予人民的愛國主義的象徵。

  而弗朗索瓦·納多則從攝影的角度分享了他對長城的獨特感受。十二年前,他受邀參加中國的一個攝影活動,第一次邂逅了長城。搬到中國後,他更是多次來到長城,無論是參觀還是在北京與中國孩子和外國人一起舉辦攝影工作坊,長城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長城非常適合各類題材的拍攝,無論是風景、建築還是結構性的線條,都能找到很多適合拍攝和創作的元素。從美學角度來看,長城很美,即使它曾經是一個軍事結構,但因為建在山上,所以長城有一種意境之美。

  在探討長城的美學價值時,林遙和弗朗索瓦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長城與山川自然相融的特點。他們認為,長城的修築不僅符合了軍事意義上的屏障要求,同時也符合了中國傳統的美學理念——天人合一。長城依傍於山勢而修築,與山川自然和諧共生,這也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修築長城時,中國人巧妙地利用了山脈本身的特點,設置了障礙,這既是“借勢”也是“因勢利導”的體現。這種在修築過程中的潛移默化、不由自主地融入的美學基因,使得長城在脫去了原有的功能之後,依然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築、美學思想的魅力。

  此外,林遙還談到了長城精神和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他認為,站在長城這個古老的建築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傳承。多少年前,某位有名的古人可能也曾站在我們現在站的位置上,吹過相同的風。這種傳承不僅體現在長城這個建築上,更體現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上。

  通過這次探討,作家林遙和攝影師弗朗索瓦帶來的關於長城歷史、文化和美學的獨特見解,更加豐富了對長城的討論,也讓大家感受到了長城所蘊含的美學價值和精神力量。讓我們繼續探索長城之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