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第十四場)——石景山區專場。北京市委宣傳部對外新聞處處長葉昶主持。石景山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及相關負責同志介紹的情況。
石景山區委副書記、區長李新介紹高水準建設好首都城市西大門的相關情況:石景山區是首都中心城區,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堅持服務是本職、改革是動力、轉型是底色,為推動首都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作為首都現代工業發祥地,石景山區因服務以首鋼為代表的“京西八大廠”而建區發展,又以夏奧和冬奧籌辦為契機、首鋼搬遷為牽引,在全市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率先落子,走上疏解提升、轉型發展之路。首鋼完成了從山到海、從火到冰、從廠到園的三重轉身,石景山也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實現從傳統重工業區向綠色高端之城的華麗蝶變,五次榮獲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幹成效明顯表彰,全區二三産業佔比已由轉型前的7:3成功反轉為1:9,地區生産總值躍上千億級臺階,國家級産業轉型發展示範區、綠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態宜居示範區“三區”建設成果不斷涌現。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石景山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兩大戰略”,統籌做好城園融合、産業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高水準建設好首都城市西大門。上半年,全區GDP同比增長6.3%,一般公共預算地方級和區級收入分別同比增長9.6%、13.4%,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7.3%。我們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做好城園融合文章,着力打造“復興之城”。堅持把城市更新作為全區城市工作的戰略重點,以新首鋼更新為引領,統籌推動老工業廠房、老舊小區、老舊平房區和低效樓宇更新改造,帶動“京西八大廠”和石景山區整體復興。一是全力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聚焦文化復興、産業復興、生態復興、活力復興,先後實施新首鋼、京西三年行動計劃,建成新首鋼大橋、六工匯、冬奧廣場、金安橋一體化等一批標誌性項目。加快“體育+”“科技+”産業集聚,入園企業超過800家,服貿會、中國科幻大會、WTT中國大滿貫賽事、中德經濟峰會等重大活動落戶園區,積極推動冬奧遺産可持續利用。城市更新“首鋼模式”獲評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首鋼園落實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首鋼高地,服務首都高品質發展,建設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首鋼支點。二是加快老舊區域更新改造。有序實施大面積老舊小區整治,創新形成“首開經驗”“魯谷模式”,已改造老舊小區建築面積330萬平方米,在施345萬平方米。開展西黃村、北辛安、衙門口、廣寧村、黃莊村等棚戶區改造項目,推進平房區、邊角地更新改造,1.5萬戶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改善。三是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牽引作用,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地鐵M11線冬奧支線、S1線金蘋區間、鍋爐廠南路、永引渠南路、石廣路等交通設施竣工運營,石景山水廠、西北熱電中心、北辛安變電站等一批重點民生項目建成投用。我們大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做好産業融合文章,着力打造“活力之城”。堅持把推動産業轉型作為全區經濟工作的戰略支撐,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以新質生産力打造發展新優勢,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一體推進重點園區建設、産業體系優化和未來産業佈局。一是堅持“五子”聯動融入首都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引入北航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超過900家。聚力“兩區”建設擴面增效,堅持“産業開放+園區開放”並行突破,紮實做好國際開放合作區籌建工作,建成投用翔鷹大廈。提升數字經濟發展能級,落地智慧算力中心,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53.8%。不斷完善“一核三圈多點”的國際消費空間佈局,新開業運營京西大悅城、金安環宇薈等一批商業項目。強化與津冀在産業、生態、公共服務領域協同,實現1000余個事項“京津冀”通辦服務延伸。二是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持續提升産業發展能級,推動主導産業、特色産業和未來産業梯次發展,上半年高精尖産業實現收入超過1627.7億元、同比增長6.2%。現代金融和資訊技術産業收入雙雙“破千億”,中關村石景山園年收入超過4400億元,人工智慧大模型産業集聚區、科幻産業集聚區、中電科智慧科技園、中關村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園、虛擬現實産業園等特色園區集聚效應凸顯。三是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落實打造“北京服務”方案,完成優化營商環境6.0版任務,深化“服務包”“服務管家”制度,大力實施人才“景賢計劃”,不斷提高企業服務水準。上半年,引入高精尖企業998家、同比增長47.4%,市場主體總量達6.8萬餘戶、同比增長13.6%。我們高標準推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做好山水文化融合文章,着力打造“美麗之城”。堅持把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作為打造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抓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文物保護與街區整治,推動自然山水、古道村落、工業遺址、文化創意等特色資源融合發展,展現“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麗姿態。一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十年間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64.4%。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城市綠化覆蓋率、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均居中心城區第一,獲評國家首批、本市首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市,正在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域打造“花園城市”。二是加強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深入實施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髮展規劃,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北京市旅游休閒街區、北京市商業步行街高品質發展項目,法海寺壁畫藝術數字展獲評全國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示範優秀案例,首鋼集團入選北京市第一批工業遺産名單。開展法海寺、承恩寺等文保單位保護修繕,八大處公園景觀和業態全面提升。三是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並在創新發展復核中獲評“優秀”。“創新‘文化+’智慧社區管理系統助力構建社區治理新模式”獲評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典型案例。建成全市首個文博元宇宙開放平臺,全國首家數字藏品類博物館在瞭倉掛牌。我們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做好治理力量融合文章,着力打造“品質之城”。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徑,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足“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質,讓人民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適、更美好。一是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擦亮“石景山老街坊”等群眾治理品牌,成功創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範區,通過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驗收,“以‘品質社區’點亮品質之城”被評為2023年度全國城鄉社區高品質發展典型案例。深化“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改革,優化“熱線+網格”融合模式,一大批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二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緊扣群眾“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補短板、強弱項,近十年累計辦理數百項重要民生實事和濟困工程。開工建設各類政策性住房3.7萬餘套。幼兒園普惠率達89%、公辦率接近56%,名校長、名教師建設“十百千”工程深入實施,一批優質學校建成投用,如十一學校,北大附中石景山學校。三甲醫院升至4家,成功入選國家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城區。在全市率先開展長護險試點,2個社區獲評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50%以上,居民收支水準年均增長9%。三是不斷提升安全發展水準。加快建設韌性城市、海綿城市,積極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抓好安全生産和防汛各項工作。“石時解紛”被評為國家級優秀創新經驗,“可信消費”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先進典型。當前,石景山區正處於融入首都發展新格局的戰略機遇期、轉型發展的攻堅期和城市復興的關鍵期。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精神,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積極融入首都發展新格局,堅持立足“三區”定位,深入實施“兩大戰略”,統籌做好“四個融合”文章,堅定不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真抓實幹提升工作質效,攻堅克難狠抓任務落實,推動區域高品質發展再上新臺階,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