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店鎮蘆村是房山區第二大村,是傳統的農業大村,擁有高標準農田、日光溫室群、玻璃溫室等多種農業業態。“23·7”特大暴雨過後,村內7000畝土地絕收,龍頭企業泰華蘆村合作社遭遇重創。災後重建面臨重重困難,任務艱巨。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助理研究員趙倩被選派至蘆村擔任第一書記。
到任後,為儘快熟悉村情,趙倩與村幹部一起開展入戶服務,了解蘆村“23·7”特大暴雨受災情況、村民生活狀態、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和村域産業特點。針對村域龍頭企業發展,與泰華蘆村合作社座談10余次,掌握蘆西園基地發展過程、發展痛點及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組織設施農業不同領域專家入村就合作社災後重建路徑調研4次,完成調研報告1份,發展規劃1份。並積極聯繫派出單位,對接“農科糯336”鮮食玉米種植項目,提供優質玉米種子200斤。
針對農田水毀情況,組織北京市土壤學會就洪災後耕地災損重建開展幫扶座談,期間重點對洪災後未深翻農田進行土壤剖面調查,打鑽、取土,獲取洪水攜帶淤泥層和原耕作層土壤樣品,出具原土體及淤泥層檢測報告2份;同時聯繫北京農科院資源與環境相關專家,引入水毀農田土壤肥力恢復項目1個,對5畝大田分三個區免費提供有機肥、生物菌劑及複合肥,評估土壤肥力恢復效果。
針對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協調林花、林菌、林藥、林禽相關專家入村就發展林下經濟進行多次調研,最終形成了“林下生態迴圈種養項目”實施方案。之後,結合蘆村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制定林下生態種植養殖的發展計劃,在大石河西側的100畝林地中,建立迴圈種養示範基地,並向派出單位申請資金,種植玉木耳、黑皮雞樅菌、榆黃菇、竹蓀、大球蓋菇5種食用菌,與合作社一起養殖北京宮廷油雞1500隻。
基地建成後,趙倩帶領技術員積極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每天親自檢查出菇情況,並根據實際長勢及天氣情況,及時調整種植設施及灌溉頻次,種植效果喜人。吸引了抖音現場團購10余次,各村第一書記參觀調研10余次,輻射帶動昌平區百善半壁街村也開始發展林下玉木耳種植。
6月份,蘆村林下集體經濟迎來了出菇的第一個高峰期,玉木耳、黑皮雞樅菌和榆黃菇每天都要進行采收。為大力宣傳竇店鎮首個林下集體産業,幫助蘆村推廣新鮮食用菌,趙倩利用周末時間,在田園大集、望楚惠民大集、於莊市場等多個集市,設立“第一書記共富竇店銷售攤位”,給附近村民推薦林下採摘、介紹産品營養價值、講解烹飪方法。截至目前,總共售賣食用菌50余斤,發放産品推介傳單400余份,品嘗後回購的老顧客送貨10余次,形成長期售賣攤位1個,為村集體創收近萬元。
同時,趙倩還積極與派出單位對接銷售助農,進行訂單整理、品控、包裝、送貨、現場推介等工作,開闢現場推介、工會採購、社區團購、單位食堂、蔬菜直通車、微信群銷售等多個渠道,累計為合作社創收3萬餘元。
目前,北京油雞也進入了開産期和出欄期,趙倩又開始設計雞韻菌香禮盒和油雞蛋禮盒,力爭在中秋節之前,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