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數字經濟賦能,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孟景偉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隨後,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質生産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
在北京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通州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區域稟賦優勢,緊抓數字時代發展機遇,全力培育和壯大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數字經濟為支撐、以産業生態優化為保障的新質生産力,為高品質發展聚勢賦能。
看數據,數字經濟成為帶動
副中心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副中心建設經過8年曆程,從“生機勃發”邁向“高品質發展步伐加快”的新階段,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先進製造、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現代種業六大重點産業茁壯成長,未來資訊、未來健康、未來能源三大未來産業蓄勢待發,助推新質生産力夯基固本、擴容提質。
特別是數字經濟以其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正在成為副中心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引擎。主要表現為“四個新突破”。
一是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新突破。
力促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壯士斷腕的氣魄完成全市數量最多的工業大院疏解,全力推動存量企業逐步邁向高端化、智慧化發展方向。堅持數字賦能工業發展,高技術製造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比重從2016年的15.4%提升到25%,市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以每年增長百家的速度增至449家,規上工業企業平均産值提升24%,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堅持數字賦能金融、文旅、種業等産業發展,現代金融成長為主導産業,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16年的5.6%提升到11.6%,文旅數據專區創新聯合體正式成立,數字經濟與三次産業深度融合,推動千行百業加速蝶變。
二是數字産業化高品質發展取得新突破。
緊抓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建設機遇,加快打造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先行區管理服務中心正式運作,數據總部基地空間改造即將完工,首信雲等41家數據要素市場主體完成入駐。1.8萬平方米元宇宙應用創新中心建成投用,網路安全産業集群成功入選北京市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360集團、藍色宇宙等358家網安類和元宇宙類企業集群成勢,優酷、三隻羊、風行線上等29家網路視聽類企業先後落地發展,帶動資訊傳輸軟體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收入較2016年分別翻了45倍、3.4倍,數字經濟核心企業數量及收入分別增長27%、9%。
三是數字基礎設施適度超前佈局取得新突破。
高標準建設資訊基礎設施,5G信號實現全覆蓋,行政辦公區1.4G寬頻集群網實現全覆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3.0版覆蓋175平方公里。謀劃佈局國家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北京)、算力中心、國家區塊鏈網路樞紐等新基建,安全有序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進數字醫療創新發展,智慧影像雲平臺在全區推廣應用,AI輔助閱片實現診斷效率平均提高50%。智慧政務覆蓋延伸,除涉密事項外區級政務服務實現“全程網辦”全覆蓋。
四是科創資源量質提升取得新突破。
堅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科創資源總量持續提升。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研究院等重點科研院所先後落地,信創智慧技術學院加快選址,中岩大地等四家企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軟通動力信創總部暨製造基地預計年底前開工建設,建成後AI伺服器將實現“副中心造”。科技創新能力逐年增強,與2016年相比,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翻番,專利授權量、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增長1倍和8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準,市級及以上創新平臺總數達到136個。綠色技術推廣應用,以年均約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2%的GDP增長,發展方式更加綠色高效可持續。
看亮點,新質生産力發展
體現出鮮明的副中心特色
深入落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緊密結合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在新質生産力佈局、高精尖産業引育、創新生態優化等方面精準發力,展現出副中心厚植高品質發展基礎、塑造高品質發展新動能的美好圖景,具體表現為“四個突出”。
一是突出頂層設計,推動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質生産力高起點佈局。
緊緊圍繞“6+3”産業體系整體佈局,強化對數字經濟的系統謀劃、縱深引導,數字經濟發展方向和路徑更加明晰。在全市率先發佈副中心産業空間地圖,明確“一城一軸一帶、四區三鎮多點”的産業空間佈局,為産業項目提供全面空間保障。重磅推出《副中心數字經濟産業高品質發展實施細則》《副中心加快推進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高品質發展實施細則》等系列措施,聚焦網路安全、元宇宙、數據要素和未來産業等數字經濟主攻方向,明確最高3000萬元貢獻獎勵、2000萬元設施建設補貼等支援標準,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同時,深入落實《副中心産業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形成“10億元産業扶持資金+50億元産業引導基金+50萬平方米新型産業空間”所有政策,多維度、全方位助力新質生産力發展行穩致遠。
二是突出綠色賦能,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助力新質生産力加快蝶變躍升。
深刻把握“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的豐富內涵,深入落實國務院批復的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副中心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綠色”標籤更加鮮明。經過多年努力,副中心成為北京平原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先後入選首批國家氣候投融資、全國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等試點,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建設持續深入,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正式開市,全國首支ESG主題股權投資基金、首個城市級綜合ESG創新平臺完成設立,經濟發展“含綠量”持續提升。發佈實施全國首個新型電力系統地方標準,城市綠心綠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項目入選國家級案例,綠色建築執行標準全市最高,新建公共建築100%執行三星級標準,公交車新、清能源佔比提升至90%,副中心逐綠前行、向綠而興的步伐更穩,助推新質生産力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
三是突出協同聯動,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
堅持用足用好通亦協同、四區結對、“通北”示範區執委會等體制機制優勢,成立企業高品質發展聯合會,以高端産業引育不斷增強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內生動力。強化與亦莊協同聯動,馬駒橋南五村20天內96%以上村民完成簽約,實現小米二期快速供地,推動臺馬板塊先進製造業強勢崛起。完善四區結對企業服務平臺,朝、海、西三區遷入通州企業實現成倍增長。累計引入央企二三級企業及市屬國企161家。“通北”示範區建設全面加快,共同發佈示範區新增産業禁限目錄,試行通勤“白名單”機制,跨區域政務服務協同創新經驗入選國家級案例,通武廊、通寶唐、新“兩翼”等區域的對接合作更加深入,要素流動更加高效有序,帶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呈現出更強的聯動性、開放性。
四是突出先行先試,新質生産力發展活力充分釋放。
堅持把政策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持續深化“副中心的事副中心辦”體制機制,累計承接市級三批次308項賦權,央地聯動、市區聯動、部門聯動形成更大合力,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培育、不斷壯大。縱深釋放“兩區”政策紅利,引入全國首家外商獨資貨幣經紀公司等一批優質外企,外貿進出口額不斷增長。創新土地、資金、審批等要素保障,打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路徑,形成增量用地定制化服務、存量空間盤活補貼等用地保障模式;在全國首創REITs基金和S基金政策組合,搭建了“全市場、特色化”的股權投資政策體系;創新開展“交地即交證”“拿地即開工”等審批模式,不斷刷新項目落地速度,各領域先行先試撬動新質生産力潛力加快釋放、動力不斷增強。
看未來,全面優化新質生産力
發展的創新鏈、産業鏈、生態鏈
緊緊圍繞答好市委“二十年之問”(即城市副中心2016年啟動,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否利用這20年時間把副中心打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發展樣板),深化完善“11311”工作體系,全面開展科創資源倍增、“十百千”産業集群培育、全域場景創新之城建設“三大工程”,着力形成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以集群化發展增強産業鏈韌性、以一流産業發展生態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良好格局,加快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發展樣板。
一是全面激活創新要素,積極搶佔新質生産力發展制高點。
深入實施科創資源倍增工程,持續完善支援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全力推動創新資源聚集提密度、科技輻射帶動增強度、企業科技創新拓深度,促進科技創新資源總量、增量、品質“三量齊升”。聚焦科技創新“突破、轉化、賦能”,進一步加強與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和鏈主企業合作,搭建一批産業共性技術支撐平臺,落地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引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知名科技中介和創新人才團隊,培育一批技術優勢突出的創新型企業,打造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發展的“強磁場”。健全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機制,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在副中心落地轉化,帶動企業科産融合駛上“快車道”,塑造産業高品質發展新優勢。
二是持續加強産業組織,全力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緊抓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機遇,聚焦育存量、引增量、提品質,多措並舉抓好産業組織,打造極具競爭力的數字經濟集群。聚焦生物醫藥、汽車製造等産業,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發展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實現産業數字化換道超車。加速佈局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引進一批網路安全、人工智慧、元宇宙、網路視聽等行業領軍企業,實現數字産業化創新發展。加快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建設,完善數據要素市場,提升公共數據資源使用效率,進一步夯實數字經濟發展新基石、釋放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形成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雁陣效應。
三是深入實施“十百千”産業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培植優良的産業生態。
加快引育“鏈主”企業,吸引更多産業鏈上下游、左右岸企業落地發展,着力把産業佈局轉化為産業能級,全面增強産業鏈韌性和競爭力。圍繞“6+3”高精尖産業發展,抓好産業空間佈局優化和規模指標管理,提升運河商務區、中關村通州園、張家灣設計小鎮、漷縣醫藥健康産業園、西集網安園等重點園區建設品質,打造基礎設施完善、産業高度集聚、機制高效有力、開放創新活躍的現代化産業園區,確保重大産業項目接得住、留得下、發展好,更好地支撐和梯度培育若干十億、百億、千億産值(收入)的産業集群,加快形成佈局合理、創新引領、安全可靠的産業生態體系。
四是真心做好企業服務,持續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
全面抓好營商環境這個“一把手工程”,以全域場景創新之城建設工程為抓手,立足産業基礎、市場需求、支撐條件“三大要素”,為企業拓市場、送政策、解難題,全力打造與新質生産力高度匹配的營商環境。深入挖掘、有序釋放一批自動駕駛、新能源、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場景,積極為企業搭平臺、聚資源、添動力。以全周期覆蓋、全要素支援、一站式服務為導向,不斷完善企業訴求閉環解決機制,持續健全戰略性産業發展政策,精準有效地把政策解讀、惠企服務送到企業家門口,幫助企業解決好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難題,全面打造“綜合成本最低、審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務最好”的“三最”營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