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交織、生機勃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向世人展現6+3産業高品質發展的無窮魅力。
天安門向東20公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千年之城”迅速崛起,蓄勢騰飛。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恰逢中國又一傳統節日七夕,據北京通州發佈(bjtzfb),在這個浪漫、甜蜜的日子裏,副中心精心準備了一系列活動,有大運河畔文化市集、森林公園淺唱低吟、藝術小鎮真情表白、運河鵲夢宋韻游園、小娟與山谷裏的居民、雕情畫愛七夕你好……各種各樣的活動將一個周末,演繹為一個難忘的粉紅節日,超24萬人次參與。很多人紛紛為副中心的浪漫情懷點讚。
其實副中心的“硬核”不止如此,副中心高品質的“硬核”在産業。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先進製造、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現代種業6大産業集群搭底座,超前佈局未來資訊、未來健康、未來能源3大未來産業,構成了副中心産業發展的四梁八柱。“6+3”的能量究竟有多大?且聽我們仔細和您彙報。
這個“6”落在哪?
錨定目標,副中心6大産業全力築巢
正在建設中的M101線蜿蜒曲折,串起信通院、副中心站、城市綠心、張家灣設計小鎮等重點功能區,這條交通大動脈也勾勒出了副中心數字經濟産業空間。聚焦網路安全、元宇宙、數據要素和未來産業四大主攻方向,副中心發展勢頭強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和數字經濟發展新標桿越來越亮眼。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100家,收入超過430億元;網路安全産業集群入選北京市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吸引218家企業註冊落地;副中心元宇宙應用創新中心投入使用,108家元宇宙企業入駐……不斷集聚和壯大的數字經濟産業正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副中心落地一批數字技術與傳統經濟融合創新發展的典型場景:數字文旅——元宇宙助力大運河打造線下線上相結合沉浸式虛擬游覽體驗;數字金融——啟動張家灣設計小鎮全場景數字人民幣建設,推動數字人民幣智慧合約應用試點;數字消費——佈局3家“北京市資訊消費體驗中心”。
金融業對副中心經濟增長始終保持三成左右貢獻率,有數據統計,地方級貢獻超17億元,佔比10.3%。目前已有460余家金融企業在副中心設立,金融業成為副中心支柱型産業。五河交匯處、副中心核心區,一座瞄準“金絲雀碼頭”使勁兒的運河金融城加速崛起。以運河商務區為核心,張家灣設計小鎮、文化旅游區、通州商務園等多點佈局特色金融服務。同時,立足“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兩大定位,副中心金融業換擋升級。在綠色金融、綠色交易的探索上,副中心走在前面,北京綠交所承建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目前企業碳賬戶和綠色項目庫系統已納入全國綠色項目3000個,碳配額和環境權益累計成交突破1億噸。全區綠色金融特色機構達到5家,綠色信貸佔比達16.6%,超全國平均水準。
六環路、東部發展帶聯絡線、首都環線高速、京哈高速、京津高速等區域快速路網,在副中心及拓展區版圖上畫出“井”字格,張採路穿張家灣鎮而過,聯絡京哈和京津兩條高速,加強南北聯繫。先進製造産業就在這些區域的快速路網沿線佈局。
副中心要打造“1+4+3”先進製造業新體系。“1”是以醫藥健康為戰略引擎,“4”是以智慧裝備、電子資訊、新能源智慧汽車、綠色都市為支柱,“3”是指面向綠色低碳、數字科技和交叉融合領域的前沿新興産業為增量突破,支撐構建錯位互補、生態聚合的高精尖産業新高地。
2024年1至5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産值308.9億元,同比增長21.1%,高於全市工業增速13.4個百分點,排名全市第二。綜合研判,2024年上半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將實現總産值400億元,同比增長25%左右,超過調度目標5個百分點。同時,近五年年均增速達14%,較2017年實現産值佔比翻了一番。
在副中心商務服務産業“一線兩區多點”特色地圖上,以平谷線為紐帶,結合軌道站點一體化區域形成了多個節點。2024年年初的統計數據顯示,通州區商務服務業在營企業27753戶,排名全市第三,企業主體數量近五年年均增長13.0%。
瞄準服務便利化、智慧化、國際化、特色化和規範化“五化”要求,通州區針對北苑和九棵樹兩個傳統商圈深入實施“一圈一策”改造升級方案。怡樂北街金融街片區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已申請納入北京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示範工程試點。夜裏,副中心則是另一番風貌與活力,培育深夜食堂、風情夜市等多樣化業態,助推多街區開展亮化提升改造,形成與高品質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相匹配的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夜間經濟體系。
目前,通州區正加速推進環球影城、運河核心區、副中心樞紐3個城市級商圈和東夏園樞紐、宋莊藝術創意小鎮、張家灣設計小鎮、臺湖演藝小鎮4個地區級商圈的完善建設,推動文體商旅産業融合發展,更好滿足副中心人民群眾多元化消費需求。
文化旅游的“金名片”越擦越亮。通州,京杭大運河北首、百里長安街東端,有路縣故城、通州古城、張家灣古鎮、漷縣古城、永樂店古城5處歷史古城遺址,238處不可移動文物,107項非物質文化遺産。2024年上半年,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正式揭牌,三大文化設施開館後客流量顯著。目前北京城市圖書館日均接待讀者破萬人次,累計接待讀者超兩百萬;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暑期高峰日均接待參觀者3.3萬人次,累計接待參觀者突破百萬。文化旅游區以環球度假區為代表,僅2023年環球度假區商圈客流量約1600萬人次。以大運河文化帶、六環高線公園為紐帶,串聯文化旅游區、宋莊小堡藝術區、臺湖演藝小鎮,以及通州古城、路縣故城、張家灣古鎮,創意設計、原創藝術、演藝娛樂、休閒度假、主題旅游、數字文旅、購物消費的文化旅游全産業鏈條正在副中心加速成鏈。
種業之都,副中心早有底子。位於南部於家務鄉的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先後被科技部、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種業産業園和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並成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首個種業科技特色園區。在這裡,育成玉米新品種100余個,培育蔬菜新品種300余個,在國際上首創中國二係雜交小麥育種技術體系,多個農作物主推品種累計推廣4億畝以上,增産糧食200多億公斤。6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優勢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在園區集聚,園區搭建起“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動植物分子育種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平臺,為全國400余家育種和研發機構提供高品質技術服務。副中心現代種業的品牌越擦越亮。
這個“+3”增在哪?
未來産業的引擎,在城市副中心
“+3”指的是作為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的通州,在未來資訊、未來健康、未來能源領域加快升級落子。2024年4月,黑馬數字孿生孵化器獲批北京市引領類標桿孵化器,簽約落地副中心,成為通州區首家市級標桿孵化器,實現“零”的突破。
承載着無數“老通州人”記憶的臺湖圖書城“8”字樓即將在年底嶄新亮相,根據規劃這裡將被打造為數據要素企業總部基地,成為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未來資訊領域的重要載體。2024年4月,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潘鋒表示,本市已提出以通州區臺湖區域為核心建設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探索國家數據基礎制度和政策的先行先試,打造政策高地、可信空間、數據工場,加快數據要素流通和應用,力爭成為國家數據基礎制度綜合改革的試驗田和數據要素的集聚區。中國電子云、京算公司、首信雲等29家數據要素企業已落地入駐先行區。
數據之巔是人工智慧,本市正發揮首都數據資源豐沛、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在數據先行區內加快推動人工智慧大模型技術産品的研發和應用落地,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而通州區坐擁大運河和環球影城兩大文化IP,可在文化、旅游、影視、娛樂等數字經濟板塊於全國率先發力,開展文旅、金融等重點行業領域數據的匯聚和應用示範。這是北京市對通州區未來資訊産業的定位和期許。
未來健康産業,在副中心亦有乘風而起之勢。
以超前佈局助力新興産業“拔節生長”,通州區已被納入北京市醫藥健康産業聯席會,新一輪北京市醫藥健康協同創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四核多點”的空間佈局,副中心被列為具備優勢的“多點”區域之一。當前,通州區醫藥健康産業發展穩中有進,前5個月,全區醫藥工業42家規上企業共實現産值48.61億元;實現營業收入48.02億元,同比增速3.10%;醫藥商業46家規上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13.69億元,同比增速6.47%。
增量的背後是支援醫藥健康産業做大做強的決心。定位“文化健康小鎮”的漷縣鎮就在2024年7月發佈了《醫藥健康産業集聚區産業發展規劃》,到2026年,集聚區醫藥健康産業規模突破100億元,並擁有3至5家上市企業;到2030年,不僅集聚區醫藥健康産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同時在合成生物、AI+醫療健康兩大未來健康領域形成突破。集聚區內還要在生物藥、化學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突破,專科特色服務、醫藥輔助服務、綜合健康服務三大醫療服務産業初具雛形。
不斷聚集的醫療資源也頗為矚目。北大人民醫院、友誼醫院、安貞醫院、首兒所等7家三級以上醫院來到副中心,北大人民醫院和東直門中醫醫院兩個國家級醫學中心將釋放科研創新活力、富集醫療機構資源,為醫産協同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未來能源,是高品質發展的“新賽道”。這座未來之城,正在搶佔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先機。位於副中心的新型電力系統實驗基地,佔地56畝,這裡不僅有15分鐘快速充滿400公里續航的超級充電設備,還有專門用於充電設施檢測的自動化檢測流水線。實驗基地本身也十分綠色,配置了160千瓦的地源熱泵與園區能源智慧管控系統,加裝400多千瓦光伏,採用風力發電技術,園區碳排放整體降低65%。低碳園區的發展路徑正應用於城市綠心的建設中,逐步在副中心推廣。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已被列為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示範區的25項標桿項目庫之一。根據規劃,預計2035年副中心外調綠電規模將超過80億千瓦時,提升至現在的5倍以上,綠電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60%。
翻開副中心綠色發展的“成績單”,這些綠色成就裝進了副中心的“家底兒”:前疃村成為全市首個數字化微網“零碳”村莊,運河商務區和張家灣設計小鎮入選全國整區(市、縣)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國內首座近零能耗建築能源調度中心光伏發電組實現運作,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全市首個中深層地熱示範項目順利實施。在此基礎上,全區還在積極探索設立超低排放區,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車推廣示範區,力爭到2025年,副中心的公交車、計程車、環衛運輸車等城市服務車輛基本完成新能源化。
“6+3”帶來了啥?
為高品質發展開闢新天地
6大産業,為副中心精心繪製了一幅高品質的産業空間地圖,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局面。
從此前發佈的副中心高品質産業空間地圖上看,副中心拿出約470萬平方米的承載空間:“三類兩區”高品質新型産業空間,面向初創種子企業;面向高成長瞪羚企業,副中心範圍內待更新存量工業資源近8平方公里,通過複合利用、工業上樓等創新舉措,激發存量空間利用潛力;面向成熟的獨角獸企業,副中心梳理了運河商務區、一方健康谷等近300萬平方米的樓宇型産業空間,以滿足此類企業對形象展示、環境品質的空間需求;面向總部或龍頭企業未來升級拓展,副中心劃定行政辦公區西側片區、副中心站地區等四個彈性生長型片區,用地資源近2平方公里,為總部或龍頭企業預留充足發展空間;推進“6+3”重點産業鏈在副中心集聚發展,選取集中規模10公頃以上區域,劃定21個集中連片的聚鏈融合片區,讓産業集群化優勢更加凸顯。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為副中心加快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目前,副中心共培育出5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春立正達獲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實現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零的突破;培育出1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企業,構建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雁陣序列,培育出210家北京市創新型中小企業、375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3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家單項冠軍企業。近八成專精特新企業主導産品服務關鍵産業鏈重點龍頭企業,超六成企業在産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取得實際成效。
“6+3”産業,不僅為副中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穩中向好的經濟增長,也在優化副中心的産業結構,提升城市功能和國際競爭力。
之於北京,一艘文旅巨無霸正在長安街以東30公里的運河畔“揚帆”。這個暑假,環球度假區依然是北京游的“頂流”;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城市圖書館日均接待量均破萬人次,成為北京游的一匹“黑馬”,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內橫空出世的三星堆特展,以高峰期3.3萬人次的日接待量不斷刷新副中心的文旅熱度。陸續引進的國際海洋館、親子樂園等項目也在不斷拉高北京的文旅期待。
在北京市賦予副中心的3+1主導功能中,還有“科技創新”的關鍵詞。一批新型技術創新平臺正在大運河畔接連涌現。中關村科技園區通州園博士後科研工作總站共設28個企業分站,培養52名博士後,投入支援資金超1000萬元,成果轉化率達100%。通州園管委會積極推動設立由市發展改革委和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共建的北京設計創新研究院,同時注入北航、北工大等7所高校骨幹設計力量;推動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在張家灣設計小鎮落地,建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並成立外資科創投資基金,新公司已啟動註冊……副中心正成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新引擎。
國內外高端要素不斷集聚大運河畔,形成了區域經濟新增長極,通過共建共用推動政策標準管理統一,帶動區域優化營商環境,加速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副中心産業發展的同時,通過産業鏈延伸和創新鏈融合,更帶動了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産業升級和轉型。
走進張家灣設計小鎮,園區中不乏來自河北和天津的品牌,北京研發、津冀生産的局面蔚然成風。“6+3”帶來的是對人才更大的吸引力,就拿建立和完善京津冀人才數據庫來説,這項措施實現了人才精準配置和在京津冀區域的高效流動,優化了區域人才結構。得益於深化人才流動制度改革和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副中心持續釋放高品質發展新活力,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開闢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