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上半年海淀區主要經濟指標數據出爐。根據地區生産總值統一核算結果,上半年海淀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754.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6%,全市佔比26.4%。已公開數據顯示,上半年海淀經濟增速分別比全國和北京市高出1.6和1.2個百分點。
翻看海淀經濟“半年報”,海淀經濟量增質升,含金量進一步提升,這是一張來之不易的成績單。上半年,海淀區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為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向“新”求“質” 海淀經濟破浪前行
5月20日,北京三號C星星座4顆衛星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5月29日,“天啟星座”4顆衛星搭載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5月31日,極光星座01星、02星和河北臨西一號衛星搭載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12天的時間裏,4家海淀企業的11顆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為搶抓商業航太發展戰略機遇,落實北京商業航太五年行動方案中“南箭北星”的戰略佈局,打造産業競爭新優勢,2024年4月,《海淀區建設商業航太創新高地行動計劃(2024-2028年)》正式發佈,面向商業航太産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現空天資訊科技領域全面領跑,打造千億級産業集群。隨着一顆顆衛星升空,海淀區商業航太企業邁入發展快車道。
上半年,海淀區不斷鞏固穩中向好基礎,全市經濟“壓艙石”地位進一步鞏固,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構建,能源環保、量子資訊、商業航太等重點産業加快佈局。
向“新”求“質”不斷突破,“新”的動能更強勁。2月19日,2024海淀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大會上,發佈了海淀區支援科技中小企業創新發展15條措施、海淀區支援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發展15條措施、海淀區關於促進金融業高品質發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若干措施、海淀區促進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升級版“海英計劃”等5個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政策文件。
作為海淀區“新春第一會”,聚焦激發經濟增長潛能,集中推介發佈了一批空間和政策,緊盯關鍵産業、重點區域,加速資本産業融合,目標明確,措施具體,釋放了搶開局抓發展的強烈信號。
5月31日,北京西北旺萬象匯在熱鬧非凡的舞獅表演中隆重開業,一座全新的區域新地標驚艷亮相。作為海淀區2024年第一個新開業的綜合商業MALL,北京西北旺萬象匯的開業為海淀北部商業注入新的活力。
上半年,消費提質升級全面推進,海淀區持續優化商圈佈局,“一圈一策”紮實推進傳統商圈品質提升。
海淀堅持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高品質發展。經濟“半年報”中,“創新”是高分答案。數據的背後,是海淀區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和發展方式創新。從打造人工智慧創新街區,到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再到優化營商環境、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展現出對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
“新”潮澎湃 創新氛圍越來越“燃”
創新是海淀的發展密碼。海淀區堅持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功能定位,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創新成果,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4月25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佈了10項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清華大學戴琼海團隊突破傳統晶片架構中的物理瓶頸,研製出國際首個全模擬光電智慧計算晶片。全模擬光電智慧計算晶片有望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有力引擎。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揭曉,由北京地區單位主持完成的成果有58項,其中來自海淀駐區單位主持完成的達40項,佔全市近七成。北京市唯一特等獎項目和7個一等獎項目中的5個項目均由海淀駐區單位主持完成。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於海淀越來越濃的科技創新氛圍。根據2023年北京市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最新數據,海淀區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為395件,是全國的42倍。
2024年4月26日,坐落在海淀的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通過正式驗收。作為“兩區”建設的重要承載地,海淀具備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四區”疊加優勢,已經進入産業發展開放包容、數據流動安全有序、資金進出快捷便利、人才保障有力到位的新發展時期。上半年,海淀區在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兩區”建設紮實推進。
領跑全國 攻堅人工智慧産業高地
人工智慧正在加速改變世界,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關鍵驅動。海淀區是國內人工智慧領域創新基礎最好、人才資源最集中、研發創新能力最強、産品迭代最活躍的地區。
作為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領跑者,海淀區加強基礎設施核心要素佈局。2024年3月,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在海淀揭牌,3500P算力部署已經就位,計劃年底實現10000P,可以為大模型企業提供算力、數據一體化服務,並將圍繞算力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海淀區聚焦教育、醫療、政務服務等重點領域,加速推動國産大模型落地應用。
2024年4月,海淀區發佈了打造全國具身智慧創新高地的三年行動方案,並在智慧學伴應用、推進醫療機構輔助診療與個性化家庭醫生助手相結合的智慧醫療體系建設以及落地接訴即辦等方面加速推進。
在2024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海淀區率先發佈全球首個人工智慧創新街區概念。目前,在五道口1.3平方公里範圍基礎上,提出在海淀區南部5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以“三橫兩縱一帶”為骨架,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支撐,全面打造面向未來的人工智慧創新街區。同時,海淀區向社會發起了共建、共駐、共用的邀請,對接20余所高校、通用人工智慧研究機構以及多家在地龍頭企業、人工智慧創業企業,共同探討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需求和場景應用需求,用大模型思維引領創新街區的營造和發展。如今,海淀區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達26家,佔全市近七成。
激發城市活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上半年,海淀區實施“水清岸綠”行動計劃,治理河道17公里,新增濱水慢行道路32.7公里,互聯互通、親水宜居、水域協調的水生態格局基本形成。
4月份,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的五一渠生態濱河公園開園試運營,海淀北部再添一條生態廊道;經過1年零7個月時間的規劃、設計、建設後,地處圓明園園墻與頤和園路之間,總綠化面積18.62公頃“一畝園拆遷區域綠化項目”正式完工並對公眾開放;5月份,由海淀區園林綠化局和海淀市政集團聯合打造的,位於長春健身園的海淀區首個公園裏的“森林驛站”建成,對公眾開放。站內設計突出木質元素,傳遞環保理念,打造出集餐飲、商務、休閒、閱讀、親子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生態文化體驗場所。
“上地資訊路變得越來越漂亮了,乾淨又整潔,整個地區環境品質有很大提升。”近日,上地東裏社區居民黃先生對家門口環境的變化連連稱讚。通過“治理+更新”雙管齊下,上地街道對資訊路兩側縱橫八條道路的街道公共空間整體提升,不斷提升街區品質,着力打造有溫度、有顏值、有智慧的樣板空間。這只是海淀區實施開墻透綠行動的一角,上半年海淀區通過推進架空線入地和橋下空間整治,營造清朗有序、乾淨整潔的城市空間,激發城市活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在2024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上,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首次投用於中關村論壇主會場。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秉承科技、文化、綠色三大設計理念,將打造成為面向全球創新創業者和首都市民的“科技文化會客廳”。登高眺望,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像一枚葉片點綴在城市中。建築南邊,與其一街之隔,坐落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望向西北,頤和園內的萬壽山清晰可見。海淀區提出以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為核心,打造“暢春新園”科技文化聚集區。2024年1月,海淀區成功創建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作為其重點項目,三山五園藝術中心將於2024年正式開放,設立“海淀歷史文化展”和“沉浸式數字展”兩個基本展覽。
備受關注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沿線等重點區域,也實現片區融合更新。通過拆除鐵路護欄、圍墻,打通“斷頭路”,打開用地邊界,新增城市道路等,實現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空間彌合,同時打造跑步道、漫步道、自行車道“三道一綠”的慢行空間,讓整個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沿線煥發新的城市活力。
擦亮民生幸福底色年內實現養老助餐服務全覆蓋
近日,海淀區首家醫養聯合體掛牌成立,以溫泉鎮為試點,整合優質醫療和養老資源,形成綜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機構的聯動,方便老年人根據需求在家庭、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獲取健康管理、醫療照護、就診住院等服務,更好地滿足健康養老需求。
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的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科學城學校近期將正式建成使用,於2024年9月1日招收第一批小學一年級和初一年級新生。除首師大附中科學城學校之外,2024年北部地區即將投入使用的新建學校還有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兩園校區,預計新增中學學位2040個。
教育是海淀區的金名片,海淀區始終把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上半年,海淀區在全市率先實現公辦中小學全部集團化辦學;深化“雙減”推動體教融合,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老一小”是大多數家庭的主要關切,其中,如何照料好“老老人”與“小小孩”更是困擾許多家庭的急難愁盼問題。
年初,由北京康養承接運營的北京市首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紫竹院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正式運營。
“太方便了,下樓就能吃上熱乎飯嘍!”居住在西三旗街道楓丹麗舍社區的居民説。2月份,西三旗街道養老助餐中央廚房,楓丹麗舍社區養老助餐點正式開放。據了解,海淀區目前已發展備案養老助餐點247家。根據計劃,2024年,全區將至少建設150個社區分餐點,完成至少50家機關企事業、物業單位內部食堂開放助餐服務,發展至少10家連鎖型社會餐飲,進一步織密養老助餐服務網路,年內實現養老助餐服務全覆蓋。
在“小小孩”服務方面,海淀區積極開展普惠托育服務試點工作,托位總數達到6790個。
科技文化雙輪驅動高點定位建設文化強區
走進海淀,就聞書香。“人,詩意地棲居”,在風入松書店入口的門楣處映入眼簾的是這句海德格爾的名言。3月份,風入松書店在北京大學南側的海淀區中關村大街9號重新開業,老牌網紅書店再度回歸,引發市民和媒體廣泛關注。
上半年,海淀堅持科技文化雙輪驅動,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其中1-5月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單位收入全市佔比58.6%。挖掘特色文化內涵,“兩彈一星”在海淀主題展展陳設計等重點文化項目有序推進。激發城市文化活力,舉辦中關村畢業季、中關村舞劇節等品牌文化活動。
其中“2024中關村畢業季”系列活動以“青春向海淀”為主題,以“融區情、搭平臺、重服務”為突出特點,由畢業季主題活動、畢業展覽、“留海”直通車以及N場自主活動幾部分構成,分為“標誌性事件”打造、圈層調控、“留海”直通車等三個維度,強化青年人才學在海淀、留在海淀、建功海淀的理念,為高校畢業生搭建展示和服務平臺。
專家分析 透視底色看6.6%背後的含金量
“6.6%的增速不僅是數字上的增長,更是海淀區經濟結構優化、産業升級和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果的體現。”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表示,近年來,海淀區通過優化財政預算資金配置,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為高新技術産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經濟高品質發展。
劉勇説,相信海淀區通過進一步發揮科技資源和人才智力優勢,持續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加速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形成以資訊技術、智慧製造、健康科技等新興産業為核心支撐,量子計算、人工智慧、新材料、新能源等未來産業為關鍵支柱的經濟發展新格局,為海淀區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