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區西潞街道蘇莊三里社區,屬於物業服務不完善的老舊小區,路邊臺階破損後無人修補,單元門壞了也找不到人修理,周邊小修小補的便民服務也不易找尋。就在大家無奈之際,一群熱心腸又有一技之長的居民,組建了“泥瓦匠”“螺絲釘”“巧裁縫”等志願服務隊,義務為社區居民服務。大家不等不靠,既幫助社區化解了難題,也為社區帶來了濃濃的鄰里情。
“泥瓦匠”義務出工
儘管已經入伏,在蘇莊大街上,每天都能看到身穿紅色志願服的“泥瓦匠”服務隊忙碌的身影。“這些志願者太好了,把門前的臺階和地磚都修補好了。”在蘇莊三里17號院樓下,商戶老李不住地誇讚。
原來,蘇莊大街兩側的停車場,因年久失修,地磚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松動和破損。“一到雨天,這些地磚缺損處就容易積水,走過時常濺一褲腿污水,還容易崴腳。17號院底商門前的臺階也有多處開裂和塌陷。”此前有居民反映説。
“這條大街屬於村級道路,不屬於市政道路。而且蘇莊三里16號院、17號院沒有物業管理,社區本想委託施工隊來修,可雇一個工人每天就要500元,光是修臺階就得花上萬元,成本太高了。”社區黨委書記邵雪松説。
“我們老哥兒幾個以前就幹過瓦工,願意義務出工。由社區給我們提供材料,我們自己幹。”得知這事兒解決起來有難度,居民劉忠站了出來,他招呼着周鐵生、劉滿倉等人,利用自己的閒暇時間開始修補地磚和臺階。
在施工現場,他們一人推車,一人負責將松動的地磚碎片撬出來,擅長抹灰的周鐵生拿起抹子,將調配好的水泥砂漿均勻地塗抹在坑槽內。他的動作嫺熟,每一抹都恰到好處,既不過多浪費材料,也不留一絲空隙。周鐵生用抹子鋪平水泥砂漿,再用平板振動器夯實。直到地磚被修補得平整如初,幾人才滿意地站起身,用濕布擦去手上的泥灰,此時汗水已經濕透了他們的衣服。
在這條長約兩公里的道路上,破損的地磚有200多處,而且分散在各處,修補起來十分耗時。“我們基本上每天都有活兒幹,大夥兒也很認可我們的手藝,除了修補地磚和臺階,居民家有什麼事兒也都找我們。”劉忠説,“泥瓦匠”服務隊將修補範圍擴大到居民樓內、馬路上。截至目前,他們共修補道路上百平方米,為社區節省了上萬元資金。“看到路面被我們修補得平整堅固,我的心裏就特別高興。作為社區一分子,能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居民們做點兒實事,我覺得挺自豪。”劉忠説。
“螺絲釘”心靈手巧
“咱們這麼一修,這門又能再用幾年了。”在蘇莊三里社區內,“螺絲釘”服務隊的隊員們圍在單元門口,手持角磨機、手槍鑽、電焊機、改錐等各式工具,正在修繕老舊的單元門。
這時,一位大爺拎着一桶油漆走了過來:“看你們幹得熱火朝天,我也來搭把手。我特意挑了和原來顏色一樣的油漆,修完了咱們再給它做個美容,讓它煥然一新!”“有您這桶油漆,咱們這單元門真是裏子面子都有了。”隊長毛宏賓接過油漆桶後説道,大家聽後紛紛笑了起來。
“社區的單元門是多年前裝的,現在好多門已經沒法正常使用了,損壞嚴重的甚至都快散架了。可維修資金短缺,物業也拿不出這筆資金。”邵雪松説。面對難題,12位熱心居民站了出來,他們中有開過修理店的店主,有地毯廠負責維修設備的退休工人,還有經驗豐富的電工,大家從家裏拿來工具開始維修。
張春生作為隊伍中的“技術擔當”,先是仔細檢查了單元門的整體狀況。隨後他拆下舊鎖芯,用專業工具仔細清理了鎖孔內的雜物,重新調整鎖芯的位置。前後不過十幾分鐘,門鎖又能正常使用了。
姜軍負責合頁的修復。他先用扳手將松動的螺絲擰緊,發現效果不佳,於是又選用稍大一些的螺絲,並在螺絲孔內填充了一些細碎的金屬屑,以增加摩擦力,使螺絲能夠更牢固地固定在門上。
有的門框因長期風吹雨打已經變形,導致門扇與門框之間出現了縫隙。隊員們先用木楔子塞入門框與墻體間的縫隙中,然後用錘子輕輕敲打門框的變形部位,使其逐漸恢復原狀。最後,他們用膩子粉將門框與墻體之間的縫隙填平,並刷上了與門框顏色相近的油漆,使整扇門看起來煥然一新。
“有你們這樣的鄰居,真是我們的福氣。”在隊員們修繕的過程中,進出的居民紛紛誇讚。大家都被志願隊這份熱情感動,有的提供工具,有的捐出鋼板等修補材料,還有的幫忙搬東西、清理現場。
“我們這支服務隊從2023年3月成立以來,已經維修了50多扇單元門,還把老樓裏雜亂的線纜都整理齊了,就連垃圾分類點的上下水管凍裂了,也是我們去修理、做的保溫。”毛宏賓説。“在志願服務中,大家齊心協力,不僅解決了社區的實際問題,更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情誼。”姜軍感慨地説。
小修小補多虧了“巧裁縫”
每週二是“巧裁縫”服務隊的固定社區服務日,上午9時大家來到社區活動室,義務為居民提供裁褲邊、縫被套、改衣服等貼心服務,一上午來縫補衣服的居民絡繹不絕。
居民王阿姨抱着一床舊被套走進來,顯得有些猶豫。隊長隗金平看出了她的心思,主動上前詢問:“您是不是想縫新被套啊?別擔心,我們這兒都能搞定。”説着,她接過被套,開始穿針引線。在縫製過程中,隗金平特別注重細節的處理。每當遇到布料的轉角或需要拐彎的地方,她都會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操作縫紉機,確保轉角處的針腳平整、牢固。
“社區周邊能縫縫補補的小店太難找了,開在商場裏的收費又比較貴。我以前當過8年的縫紉工,對這些小活兒還是手拿把掐的。既然生活在這個社區裏,我願意為社區、為鄰里們服務。”隗金平説,隊伍裏的12位大姐都熱愛縫紉、技藝精湛,“大家都説我們做活兒細緻,比外面改得還好。退休後能用一技之長給街坊四鄰幫忙,不但能發揮餘熱,還特有成就感。”
“巧裁縫”服務隊成立6年來,大家一同為社區服務,相互之間也親如一家。2024年春節期間,隊員們用半個多月時間,織了60條紅圍巾,送到了社區獨居和空巢老人手中,為老人們送去了祝福與溫暖。
志願力量推動社區治理
“我們社區包含7個小區,常住人口近7000人;其中6個屬於老舊小區,有一個還沒物業管理。有物業的小區,收費也不算高,物業將人力、物力主要投入到衛生保潔、屋頂防水維修、疏通管道等項目中,其他問題解決起來有一定困難。”邵雪松説,居民中這些熱心又有專業特長的志願者,成為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蘇莊三里社區,還有“老司法”“剪愛”“藍盾”等9支志願者隊伍,涵蓋了治安巡邏、交通值守、普法宣傳、義務理髮等志願服務項目,志願者近200人,涵蓋了各行各業。
“在志願服務隊的助力下,社區解決了不少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提高了社區治理能力,也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務。同時,志願服務隊激發了居民‘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識,讓更多人願意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邵雪松説,社區也採取激勵機制,肯定了志願者的付出。社區聯合商戶提供優惠,志願者每服務一小時可積兩分,志願者每個季度可憑志願服務積分,兌換指定商戶的商品或服務優惠券,這也算是對志願者們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