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正式亮相!東城再添一條3.2公里“文化漫道”

日期:2024-07-12 16:15    來源:東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朝阜路是首都核心區“四橫兩縱”城市幹道之一,也是一條城市功能複合、交通功能突出的重要道路。2023年底至今,東城區針對朝阜路(東城段)開展區域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重點圍繞東四西大街和朝陽門內大街,以打造“京城時空走廊、文化綠色漫道”為目標,從風貌基底、交通設施及景觀環境三方面,營造慢行友好、綠色生態、縱賞古今的老城特色林蔭路,與此前已經完成提升的五四大街連成一線,形成全長3.2公里的文化漫道。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完成超80%,預計7月底正式亮相。

  擦亮風貌基底

  打造多元文化探訪路

  朝阜路橫貫東城、西城,全長約6.97公里,位於首都核心區控規的古都風貌保護區與古都風貌協調區的銜接過渡地帶,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中朝阜路(東城段)周邊分佈着故宮、景山、王府、皇城根遺址等28座文化建築,以及中國美術館、北京華僑飯店等上世紀50年代“十大建築”代表,形成了“古今交融、東西漸變、多元並存”的風貌基底。

  “改造前,這條街歷史建築的文化特性與周邊環境融合不強,文化展示和文化體驗功能相對偏弱。因此,我們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核心區控規,在延續原有風貌基底的前提下,拆除違法建設,‘卸粧還原’普通建築物,並結合業態保護性修繕歷史建築,進一步強化其歷史文化價值。”該項目總設計師孫書同説。

  位於朝陽門內大街137號的孚王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改造前其南側墻外有兩棟三層簡易樓,遮擋了大面積的王府院墻,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為了展現文物建築的歷史風貌,兩棟簡易樓被拆除,原址更新為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朝孚園”口袋公園,不僅亮出了孚王府的老院墻,還彌補了周邊地區公園綠地不足的問題。

  在擦亮歷史建築的同時,沿線老舊居民樓的外立面也將被修復。“以朝內大街91號、97號的商住樓為例,我們在保留其歷史原真性的同時,着重修補破損的外立面,噴塗與建築原有風貌相似的深灰色真石漆,並拆除違法建設,引導底商優化店招形式,擦亮該區域的風貌基底。”孫書同説,“此外,我們還在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提升的基礎上,將東四路口東北角物美(朝菜店)的外立面改造進一步向東延伸,讓兩條大街的風貌自然銜接,形成和而不同的街景風貌。”

  2024年,中國美術館東側新建成了一座名家雕塑、蒼松翠竹點綴其間的“東美園”口袋公園,加上建成的“朝孚園”,朝阜路(東城段)已有兩座開放式的特色文化口袋公園。“我們將持續挖掘沿線的存量空間,並結合地面鋪裝、景觀小品、地被植物,營造‘水門巷口’等多處景觀節點,充分展示街區文化、衚同文化,提升空間文化特性,與沿途的‘文化金三角’區域聯動,將散落的‘明珠’串起來,打造可觀可感的多元文化探訪路。”孫書同説。

  優化交通佈局

  提升綠色高效出行體驗

  作為老城區重要的東西向交通幹道,朝阜路一直以機動車通行為主,慢行交通長期未受到重視,可達性、安全性、舒適性不強。同時,因沿線的單位較多、過街路口較少,導致南北兩側通行不順暢,交往聯繫也不密切。本次改造以“人本位”為設計理念,對過街交通、路口交通和過境交通實施優化,為南北兩側的交往聯繫注入活力,讓通行更加順暢。

  朝阜路(東城段)原有3座過街天橋,設計團隊調研後發現,部分過街天橋存在橋墩、梯道擠佔便道空間、遮擋沿街視野等問題。綜合周邊需求,朝陽門橋西側和東四西大街的2座過街天橋被拆除,同時計劃在原位置改建平面過街路口,不僅消除了天橋的佔道、擾民、運作低效等問題,而且方便了老年人、非機動車的來往過街,加強了道路南北兩側的交通聯繫。目前,2處平面過街路口正在建設中,現已完成交通執法探頭的安裝,接下來將繼續完善交通信號設施和交通標誌標線。

  朝阜路(東城段)的馬路較寬,百姓過馬路時一個綠燈往往不能直接抵達對面。改造後,東四、美術館等有條件的路口增設了人行過街二次安全島,沿線東四路口東北角、南水關衚同北口等7處路口的轉彎半徑同時進行優化,縮減了行人過街距離,提高了過街安全性。

  朝阜路(東城段)東西向的過境交通一直存在步道空間不連續、非機動車路權失衡、公交站臺等候區過窄等問題。為此,設計團隊在道路兩側出入口或人流集中區域以及高峰時段橫穿道路人流量大、集中的位置,更新設置人行橫道,讓東西向的步道空間順暢貫通。同時,優化調整路板,拆除了部分引導不強的隔離設施,進一步拓寬非機動車道,用彩色鋪裝提示非機動車路權。“美術館東站(南北兩側)、朝內小街(南北兩側)等6處公交站臺位於機非隔離帶上,目前候車空間最窄僅90釐米,我們將其向輔路拓寬至2.5米,進一步滿足乘客的候車需求。”負責該項目交通工程設計的設計師張森説。

  釋放公共空間

  構建舒美漫道環境

  本次改造注重因地制宜、功能整合,打造更為舒適、優美的綠色漫道。

  “改造前,大街沿線的建築臺階部分侵入步道,給居民出行帶來不便。我們一方面讓臺階‘退讓’,一方面結合業態在有條件的區域開展個性化的臺階設計。”負責該項目景觀設計的設計師鄒洋介紹,朝陽門內大街79號建築前區將開展景觀化的臺階連通改造,後續不僅方便居民購物閒逛,還能活躍區域商業氛圍。同時,改造還規範了步道和盲道,利用500余個隱形井蓋,讓步道、盲道恢復“通直”,適應不同人群的出行方式。

  道路沿線將開展“多桿合一、箱體三化”,計劃將沿線原有的400根桿體合減至189根,遷改挪移40余臺老舊、低效等的箱體,同時進行小型化、隱形化、景觀化處理,讓原本雜亂的步道空間變得開闊清朗。此外,沿線重新規劃了100余處非機動車停車區域,並計劃設置藍芽道釘、實行“入欄結算”,規範非機動車停車。

  改造前,大街沿線林蔭景觀分佈不均,為此設計團隊延長並適度拓寬了中央隔離帶,種植國槐等北京鄉土喬木,縮小了大街全線的感官差異,並補齊了道路兩側的綠化中斷點,營造和諧連續的林蔭景觀。

  “為了豐富綠化層次和觀賞性,我們按照北京‘花園城市’建設理念,結合沿線‘東西漸變’的風貌特點,漸次種植了絢麗海棠、丁香等小喬木,以及黃楊球、月季等灌木,自西向東構建了‘彩影·多樣生活’‘紫境·多元時代’的個性化景觀段。同時在位於隔離帶端口50米的範圍內採用開敞佈置,種植山桃草‘煙花’、月見草、百子蓮等地被花卉,在確保通行車輛視野的同時,打造夢幻靈動的‘花境’景觀,構建簡約疏朗、季相豐富的漫道環境,切實提升道路整體觀賞價值。”鄒洋介紹,目前整條大街的林蔭景觀已初顯成效,建成後,全線的綠化和林蔭面積將增幅30%,配合即將建成的朝陽門南、北小街,將在東城形成一個新的“十”字形林蔭景觀。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