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實施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四週年 添彩城市文明“分”出綠色生活

日期:2024-05-16 16:24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垃圾分類、節約資源,變廢為寶、利國利民。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是社會文明水準的一個重要體現。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西城區緊密結合區域發展實際,緊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着眼垃圾全品類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建立健全黨建為引領,社會志願服務為依託,基礎設施建設為動能的垃圾分類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關鍵小事”工作落實落地,努力探索形成垃圾分類“西城模式”。

  探訪

  從新時尚到好習慣

  “圾”分達人助推社區榮獲最美稱號

  吃過午飯,家住豐融園小區6號樓的蔣沛儒、蔣沛軒便從廚房拿來一個小盆和4個垃圾袋,“玉米核屬於其他垃圾而不是廚余垃圾”“用過的一次性紙杯、餐巾紙也是其他垃圾而不能算可回收物。”

  媽媽夏楊表示,蔣沛儒、蔣沛軒是社區的“紅領巾環保小衛士”,對社區組織的垃圾分類宣傳、特色主題活動非常積極,會將學過的知識帶進家中,督促家長身體力行,“我們買了兩個分類垃圾桶和分類垃圾袋,方便孩子們在茶余飯後主動分類。”

  家住豐融園小區9號樓的趙澤洲阿姨是社區垃圾分類志願者服務隊的一員,在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之前,自己並不知道垃圾需要分類,總是往桶裏一扔就完了。可現在,趙阿姨已經對垃圾分類如數家珍,“雞翅骨頭是廚余垃圾,大棒骨就是其他垃圾,電池是有害垃圾,平板電腦卻是可回收物。”曾經的飲料瓶也在趙阿姨家搖身一變成為了澆花的小噴壺、做飯的小漏斗,被挂在了花盆旁、灶臺旁。

  進入社區垃圾分類志願者服務隊已有4年,趙阿姨説,不管炎炎夏日還是寒冷冬季,自己都堅持準時來到小區的垃圾站開展“看桶”“守桶”“護桶”工作,幫助居民開展垃圾分類,推動社區垃圾分類習慣養成,為此,她還曾獲得“最美守桶人”的榮譽稱號。“垃圾分類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只有人人參與,才能真正推行下去,我們的家園才能更綠色環保。”

  隨着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也進行得井井有條。豐融園小區物業客服經理韓元平介紹:“作為北京市首批生活垃圾示範小區,豐融園小區正確投放率現已達到95%。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後,借助居民垃圾分類個人意識的提升,豐融園社區也在新規落地三周年時被獲評‘垃圾分類最美社區’。”

  社區發展有了新目標

  廢棄空間嵌入綠色發展音符

  什剎海垃圾分類科普館位於什剎海街道後海北沿52號。展示廳中一台為“碳”發電的自行車引人矚目,參與者只需轉動“踏”板,就能從螢幕上看見“碳”産生的全過程,並跟隨指引,將碳轉化為城市發展的綠色動能。

  “什剎海宣傳教育基地於2024年1月份正式啟動。原本是一座簡易樓,通過疏解騰退、拆樓建綠,決定打造成居民身邊的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空間。剛開始周邊部分居民聽到‘垃圾’二字,就覺得又臟又臭。我們積極做了宣傳,但還是有質疑聲。2024年開館的時候,住附近的居民也來參觀了,都説沒想到是一個科普館,乾淨明亮,還學到了不少垃圾分類知識。”什剎海街道辦事處城建科科長孫金地介紹。

  據悉,自開館以來,基地每月會組織5到8場活動,接待200餘人,服務群體面向全區居民、學校、單位。

  除了科普館,什剎海街道還在市民服務中心建立了垃圾分類專項教育場館,設置有垃圾分類溯源墻、老舊物件展示區、再生藝術展示區、漂流圖説角等,此外在什剎海範圍內的22個社區,都設置了垃圾分類宣傳欄、海報墻等,助推垃圾分類知識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平時居民倒垃圾時能看到宣傳海報,遛彎兒時能看到宣傳欄時常更新的垃圾分類知識。這種日常化的普及宣傳慢慢根植在大家心裏。就像我們社區20多位垃圾分類志願者,不僅自己學,還帶動家裏人學,平時看到居民也會科普垃圾分類知識。”後海社區黨委副書記張寶勇介紹,隨着大家垃圾分類意識不斷提升,後海社區的垃圾分類、環境衛生有了不小的改善。

  截至目前,西城區已將2萬餘張宣傳海報發放至所屬社區,並充分利用群眾身邊陣地,在社區宣傳欄、垃圾桶站、分類驛站、樓門口等位置進行了全面張貼。

  像什剎海街道這樣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場館,西城區還有不少。天橋街道青少年垃圾分類科普室,主要針對地區青少年,主打“空間利用+科技展示+社會普及”理念;大柵欄街道的垃圾分類宣傳長廊建在衚同裏,搭配古樸的風格將科普知識“上墻”……全區不同空間的建設、發展、完善,在展示西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方面的政策、成果和創新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西城人的垃圾分類意識及環保理念,增強了大家對生活垃圾分類的認識和參與度,促進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

  城市更新有了新動能

  商圈“圾”分迎來“盒聚變”

  走進昌盛大廈,正值中午用餐高峰,外賣員進進出出,上班族手裏拎着食物。在大廈固定一角,擺放着廚余垃圾桶及外賣餐盒回收專用桶,有不少員工排隊置換餐盒。“我平時經常點外賣,後來知道大廈開展‘以盒換盒’,就參加了。這段時間以來,學到了很多垃圾分類知識。尤其是廚余垃圾需要完全清理乾淨後,餐盒才能進行置換。”在大廈上班的郭旸説。

  2023年8月,由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指導,西長安街街道牽頭,大廈物業聯合三方公司啟動了“盒聚變 新時尚”北京市外賣餐盒回收項目。在大廈的上班族只要把外賣産生的廚余垃圾進行正確投放,清理乾淨外賣盒,就能到物業置換一個可再生餐盒。

  此外,昌盛大廈還進一步加大了宣傳和監督工作。在樓內的每一層都能看到墻上張貼的宣傳海報、分類標示,固定的位置整齊地擺放着廚余垃圾桶、外賣餐盒回收專用桶等。

  “剛開始的時候,各樓層的員工對分類知識不熟悉、意識不到位,需要我們二次分揀。經過一段時間大量的宣傳,現在效果很明顯,二次分揀少了。偶爾有做得不到位的,我們提醒一下,年輕人都很配合。”物業保潔主管蘭全煥説。

  一系列舉措下來,昌盛大廈其他垃圾日産量相比之前減少了10%。截至到2024年3月,廚余垃圾日平均回收量5公斤,月回收量150公斤左右,累積外賣餐盒回收量達2噸多。

  據悉,在西城區,各大商圈、樓宇在破解垃圾分類難題上各有妙招。國際企業大廈引進了現代化垃圾分揀及配套設備設施。半自動化垃圾分揀臺方便垃圾袋的破拆,可調節運輸帶傳送速度;立式垃圾打包機將紙張等不規則的可回收物進行統一打包處理;壁挂式智慧超聲波霧化除臭系統可以對空氣中的異味進行分解。西單商圈黨建聯盟自成立以來,積極打造“黨建+商圈”的黨建聯盟,堅持黨建引領,盤活商圈資源,堅持聯盟單位輪值機制,着力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

  針對商圈樓宇開展垃圾分類,西城區多措並舉,多角度、全方面通過不同策略有效促進垃圾分類和回收。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宣傳培訓工作,提升了公眾對垃圾分類的支援和意願;借助物業管理力量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和回收系統,實現了垃圾減量和變廢為寶。樓宇企業在擔負起垃圾分類責任的同時,也扮演了環境保護的角色,帶領員工進一步提升對環境保護的認知和實踐能力,為構建可持續發展西城貢獻力量。

  數説

  以從一而終的態度

  做好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

  在全市垃圾分類考評中,2023年,西城區成績92.14分,獲得首都核心區及城市副中心組第一名、全市16區第三名的好成績,連續三年小組第一。

  多維度深入開展宣傳動員

  2023年,西城區指揮部舉辦了8場大型活動,通過進社區、進公園、進樓宇、進學校,提高西城區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其中,以“分出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譜寫生態文明時代新篇章”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在北京教育電視台報道播出,形成了廣泛的宣傳。同時,各街道同步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動員,促進居民自主分類習慣養成,報送工作資訊12000余篇,輻射人群達10萬餘次。

  如今,西城區共有3000余名普法監督員長期參與“垃圾分類桶前值守”,每個社區都有一支由社區黨員組成的普法監督員隊伍,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引導、實踐中,有效勸導居民開展垃圾分類,推動垃圾分類習慣養成。

  此外,西城區還制定了《西城區生活垃圾分類社區“曬高招”工作方案》,組織各街道在社區開展“曬高招”活動。前期對各街道、社區進行評選徵集推薦,從700余份材料中初步評審出垃圾分類“達人”家庭83個、最美分類員50名、最佳分類小區物業28個,在“西城家園”平臺進行宣傳展示,接受居民投票評比。同時,多渠道發佈活動宣傳預告,動員廣大居民積極參與。通過“比一比、曬一曬”社區“高招”的方式,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更好地動員家庭、居民自治組織、社區志願者、社會單位等,共同做好垃圾分類這一“關鍵小事”。

  此外,為進一步提高垃圾分類工作水準,促進經驗交流和學習,每月各社區發動基層黨建力量,積極組織、動員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講座、實踐互動、積分兌換等活動,開展“小手拉大手”,動員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參與,提高居民分類投放意識和居民自主投放準確率。

  提升優化垃圾分類基礎設施

  西城區居住小區和平房院落共2095個,設立桶站數量3668組,垃圾分類驛站271座,大件垃圾投放點333處,居住小區裝修垃圾投放點346處,建立區一街一社區三級巡查模式,強化監督管理,保障基礎設施周邊環境整潔,有效運轉。截至目前,2023年度區城管委檢查小區桶站建設及分類純凈度4000余次,着重對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安全生産檢查1200余次,對密閉式清潔站檢查500余次,共發現並整改問題26000余處。

  其間,4個居住小區開展“定時定點”投放試點,選取部分衚同開展“垃圾不落地”流動收集模式,以便民為主導廣泛徵集居民意見,不斷優化管理模式,穩步推進,目前各項工作開展較好。

  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施19處,月均處理廚余垃圾約1000噸以上,切實緩解了末端處置壓力,節約了清運成本。

  依託現有驛站、轉机站等再生資源回收點位,創建15個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回收示範社區,固定與流動相結合,提升到府回收服務品質,不斷完善西城區可回收體系建設。2023年共處置可回收物8.6萬噸,為全區垃圾減量工作夯實基礎。

  建立全鏈條機制強化精細管理

  西城區充分利用區級、街道級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平臺,將垃圾分類基礎設施資訊和責任主體等全部接入系統,基本實現實時監測,管理信息化水準不斷提升。

  定期調度,督促清運單位提高服務作業品質,鞏固非居民廚余垃圾稱重收費工作成果。有序推進居住小區排放登記工作,對小區、桶站、分類驛站、小型收集車、收集單位、裝修及大件垃圾投放點等臺賬資訊進行全鏈條各節點系統梳理,建立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管理資訊系統,市、區、街道、社區、物業管理主體通過平臺共用基礎數據臺賬,監測垃圾處理流向、對垃圾分類全流程進行共同監管,通過垃圾分類及細化治理使垃圾全鏈條各節點(街道、社區、物業)人員更加明確工作職責,輔助完成日常管理任務,進行持續管理。

  此外,西城區率先推進廚余垃圾“公交化”新型收運模式。為徹底解決“綠桶”長期滯留影響市容問題,優化收運單位與餐飲單位直接的對接模式,最大限度減少轉運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西城區率先實施試點工作,充分利用稱重計量小程式等技術手段,以到站提醒的方式提前告知商戶清運車輛的抵達時間,實現廚余垃圾“公交化”收運的新型模式。通過前期宣傳、城管督促等方式,西城區廚余垃圾“公交化”收運工作已經全面推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