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移動污染源智慧監管雲平臺在豐台啟用

日期:2024-05-15 10:43    來源:豐台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根據PM2.5來源解析顯示,移動污染源在全市PM2.5來源中佔比45%,生態環境部發佈的《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3年)》顯示,柴油類貨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及顆粒物分別佔機動車排放總量的80%和90%,是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有效管控移動污染源是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難點、痛點,豐台區通過“移動污染源智慧監管雲平臺”,解決了難點、痛點,實現了移動污染源全方位、全流程立體監管,規範了重型貨運車輛合法依規運作,規範了混凝土攪拌站、在施工地的日常管理……

  ●“移動污染源智慧監管雲平臺”可以對轄區12噸以上重型貨運車輛開展24小時監控,精準搜尋車流量大的時段、路段。

  ●一季度,共執法檢查各類移動源13093輛(臺)次,查處違法行為642輛次,超標排放車輛同比減少15.53%,超標檢出率同比下降0.77%。

  ●1至3月,轄區氮氧化物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5.3%。

  日前,從豐台區生態環境局可以了解到,全國首個“移動污染源智慧監管雲平臺”在豐台啟用,實現了對區域內所有12噸以上重型貨運車輛的監管,並實現了對車流量大的道路、高峰時段,車輛行駛軌跡、停靠聚集區以及違規排放車輛的全方位、全流程立體監管,變被動為主動,有效減少了區域PM2.5來源,為首都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貢獻豐臺智慧、豐臺力量。

  溯源分析

  搭建“移動污染源智慧監管雲平臺”

  “2024年系統投運以來,根據資訊數據進一步規範了用車大戶日常管理,優化完善了‘生態、交通’聯合執法模式,一季度,共執法檢查各類移動源13093輛(臺)次,查處違法行為642輛次,超標排放車輛同比減少15.53%,超標檢出率同比下降0.77%;1至3月,轄區氮氧化物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5.3%。”豐台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説。

  移動源不僅是PM2.5的重要來源,更是産生道路揚塵問題的“導火索”。道路本身不生産揚塵,渣土運輸車輛不規範作業,將工地裏面的塵帶到了路上,形成了道路揚塵,進一步擴大了揚塵污染的範圍,促使了大顆粒物向細顆粒物的轉化,影響了區域空氣品質在實際工作中,對移動污染源的溯源是一項特別勞神費時的工作,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成本和較高執法費用才能完成。

  “我們以推進移動污染源的主動防治為出發點,探索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有效路徑,聯合豐臺交通支隊,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搭建‘移動污染源智慧監管雲平臺’,形成新質生産力,進一步提升了移動污染源的全量化、實時化、動態化、智慧化監管及整治水準。”豐台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説。

  “移動污染源智慧監管雲平臺”可以對轄區12噸以上重型貨運車輛開展24小時監控,精準搜尋車流量大的時段、路段。同時,對發現的違規車輛進行軌跡溯源,搜尋車輛始發地和停靠地,開展源頭整治。並設置電子圍欄,對即將進入圍欄的車輛,提示其依法依規運輸,減少污染排放。

  精準施策

  破解移動污染源末端被動監管難題

  監測數據顯示,大灰廠路(北至北京福緣正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門前,南至西六環)存在12噸以上重型貨運車輛。日過境通行數最多達400余輛次,造成道路破損、遺撒問題突出;看丹路(西至豐裕路,東至建新路)12噸以上重型貨運車輛日過境通行數最多達150余輛次,道路遺撒問題頻發,疊加道路坑洼、兩側土地裸露、工地揚塵管控不到位等問題。

  “為保障豐台區大灰廠路周邊地區交通安全順暢,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有關規定,決定自2024年5月7日起,豐台區大灰廠路(G108輔路至魏各莊路段)、大灰廠東路(大灰廠路至園博園南路段)每日7時至22時禁止中重型載貨汽車通行。”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進行了通告,豐臺官方微信進行了轉載。

  結合近期的監測分析及日常執法檢查情況,豐台區在轄區揚塵管控集中攻堅大會上對轄區重型貨車流量大、重點集中區域進行梳理,鎖定大灰廠路、看丹路、盧溝橋北路、郭公莊路等“十大監控點位”進行了發佈,對違規車輛形成了震懾。區交通支隊與區生態環境局將根據小時車流量及違規車輛通行情況,強化上述點位的“生態、交通”聯合執法,結合管控情況保持“監控點位”動態調整。

  “我們結合前端監測到的移動污染源違法數據和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通過移動污染源監測設備實現對於尾氣排放超標車輛的識別;電子圍欄功能通過北斗衛星定位,對12噸以上重型車輛GPS數據進行實時掌握,獲取車輛行駛軌跡;通過平臺系統劃定虛擬圍欄,對違規進入圍欄車輛進行預警提示,並追溯車輛軌跡,為人工執法監管提供數據支撐。”豐台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資訊管理科相關負責人介紹。

  豐台區生態環境局依託“移動污染源智慧監管雲平臺”,構建了圍繞事前預警引導、事中精準打擊、事後跟蹤評估的有機閉環,從對超排車輛的提前發現和遠端勸返到對入區超排車輛的快速追查攔截,再到對“生態、交通”聯合執法工作結果的復盤總結和面向後續工作的科學統籌部署,形成在整體流程上的層層把關,逐一破解移動污染源末端被動監管的難題,助力區域綠色高品質發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