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讓閱讀抵達更廣闊人群

日期:2024-04-23 16:01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近年來,西城區從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定位和群眾不同層次需求出發,以公共閱讀服務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産品的創新之路,並通過以“空間換服務”的方式,開辦了多個複合型特色閱讀空間。4月23日是第29個世界讀書日,讓我們走進城市書房、紅色書屋、街角閱讀空間……探訪“書香網路”下的西城古韻。

  魯迅書店

  傳承紅色精神 賡續文化血脈

  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東側,一家青磚黛瓦的小小書店隱於鬧市,氤氳着暖融融的書香氣息。充滿閱讀熱情的讀者聚集於此,與魯迅先生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魯迅書店開辦於2018年末,店面不大,但環境清麗雅致,現已經成為傳承魯迅精神的文化家園、裝點西城街巷的文化地標。書店整體呈“L”型:長臂方向為集售書、閱讀、講座、文創展銷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活動區,短臂方向為提供休閒、看展服務的“魯迅時光咖啡廳”。

  步入文化活動區,悠揚婉轉的古琴聲縈繞耳畔,令人沉醉其中。東西兩側高大的書架鱗次櫛比,上萬冊書籍按照“魯迅經典系列”“研究魯迅系列”“新文化系列”“新國學系列”等專題分門別類碼放整齊。多數書籍均開封陳列,讀者可隨手翻閱。中間自南向北分為三個區域:最南端的“舊書區”陳列着不少上個世紀的“古董書”,雖然封面與紙頁已經略微發黃,但清晰可辨的鉛字依舊安靜地記錄着崢嶸的歷史;中間為“魯迅專區”,區域內陳列着大量魯迅原著及研究資料,共計20卷的《魯迅全集》涵蓋了魯迅生平的小説、散文、雜文、書信日記等內容,結合國內不同學者關於魯迅的研究作品,讓讀者能夠全方位了解魯迅先生;最北端是“熱銷書展示區”,定期向讀者推薦店內暢銷好書,也為讀者提供閱讀及文化交流的複合空間。

  讀書累了的時候,讀者可移步“魯迅時光咖啡廳”,品一杯咖啡,與三五好友漫談,亦可以欣賞墻壁上展出的畫作。近期展覽為葛文江老師的水彩畫“北京衚同系列”,作品風格清新自然、不飾雕琢,契合了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文化的寫真”,與店內的文藝氣息相得益彰。

  據魯迅書店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紀念魯迅先生入住宮門口西三條21號100周年,書店邀請北京八道灣魯迅紀念館特聘首席專家榮挺進面向公眾開展“魯迅心學:《野草》傳習錄”系列講座。“一百年前,魯迅開啟《野草》系列寫作,開掘社會與人生的無盡黑暗,矯治自己的孤獨痛苦,開創了一門現代‘心學’。如今,我們應該繼續傳承魯迅精神,向《野草》取經,傳習直面人生之道。”魯迅書店相關負責人説。

  近年來,魯迅書店向廣大讀者開放“雲借閱”服務,方便居民游客隨時隨地閱讀經典。在書店門口的免費數字閱讀區,掃描螢幕上方二維碼,登錄“雲借閱”小程式,便可將經典書籍電子版導入手機,免費閱讀。借閱時間為90天,到期後可來書店續借。魯迅書店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雲借閱’平臺有3000余冊經典書籍供讀者免費借閱,還有多種期刊、報紙,未來,魯迅書店還會繼續購買閱讀資源,滿足居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營造‘書香西城’貢獻一份力量。”

  北京圖書大廈

  緊隨時代潮流 積極轉型創新

  走進西城區西單商區的北京圖書大廈,坐電梯直上三樓,在鱗次櫛比的書架中,一片寬敞明亮、布景獨特的區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四週墻面裝飾以“星辰大海”的圖案,多組明黃色的書架呈弧形朝向擺放,巧妙地圈出四片足以容納40名兒童的圓形閱讀區域。其中,動物造型的卡通軟椅、可隨意挪動的蒲團凳、適合親子共讀的小圓桌配備齊全……孩子們正以最舒適的閱讀方式,手捧最感興趣的書籍繪本,沉浸在知識與興趣搭建起的象牙塔裏。

  行銷中心主任洪鋒介紹,在世界圖書日來臨之際,北京圖書大廈在三層少兒區開設了少年兒童分級閱讀體驗館,為3至8歲共五個年齡段的小讀者提供文學、人文社科、科普和藝術四個類別的書目。“基於對孩子閱讀能力的測試與評定,我們將分級閱讀書目品種增加至近千種,並與大廈現有借閱會員進行匹配,提高借閱品種對於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適配度。開放至今,反響效果很好。”

  閱讀區內,讀者李先生已經帶着四歲的兒子“泡”了一下午。“以前大廈雖然也按照圖書類別劃分區域,但想精準找到適宜自己孩子閱讀的繪本還是比較費時的。現在有了環境這麼好的分級閱讀區,書目細化多了,孩子一到周末就嚷嚷着要過來。”李先生説。

  在每個年齡段閱讀區域的中間,還矗立着三座“袖珍城堡”,為孩子們的閱讀時光提供一方“休閒天地”。為迎合青少兒審美,堡身以象徵“勇敢、好奇”的藍、綠為主題色通體涂刷,表面鑲嵌的卡通五官圖案使城堡充分“擬人化”。堡內,兩名小男孩正背靠着背,各自捧着書津津有味地閱讀,不時還會轉身向對方分享來自“書中世界”的趣事。“這也是我們的另一個初衷。我們希望在這裡,孩子們不僅是知識的獲益者,更是社群的參與者。分級閱讀區的設立,為有着相似認知水準與學習興趣的少兒構築起學習討論、社交活動的空間,讓孩子們在互動場景中吸收知識養分。”洪鋒介紹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級閱讀體驗館的正前方,面向青少年讀者推出的2024“小書包”主題春日閱讀書展的海報也已高高懸挂,針對6個學齡等級精選出的優秀課外讀物整齊碼放在下方,可享優惠購買價格的套裝組合打包完畢,配套放置在側,陪伴小朋友們一同“閱”享愜意的春日時光。

  洪鋒表示,北京圖書大廈1998年5月18日開業,至今仍能被大眾喜愛,靠的是與時俱進、積極進取的決斷力。未來,北京圖書大廈會繼續探索實體書店改革路徑,為書香浸潤西城貢獻力量。

  什剎海黨群服務中心

  增添家庭讀書角 收錄圖書3000冊

  什剎海街道鏡·海黨群服務中心位於大半截衚同8號院,佔地310平方米。此前中心與中國林業出版社達成合作,打造街道“共用文化”空間,成功收錄圖書3000多冊,滿足附近居民閱讀需求。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家庭讀書角”,負責人徐敏介紹,什剎海周圍學校較多,隨着“雙減”政策落地實施,許多家長紛紛表示希望“共用文化”空間能增加親子服務,來豐富孩子課外生活,提升孩子知識儲備。“搖搖,你先找到咱們中國,就能找到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了。”在屋內的大長木桌上,家住附近的劉奶奶正帶着三歲的小孫子搖搖邊閱讀繪本,邊轉動地球儀認識對應國家。她表示,“家庭讀書角”的出現幫助孩子提升了閱讀意識與專注力,“這裡的圖書品類豐富,閱讀門檻較低,左鄰右舍都喜歡帶着孩子過來‘漲知識’。”

  鄭阿姨也是“家庭讀書角”的忠實粉絲,她説道,這裡離家很近,方便疏解“心結”。“中心還為老年人逐漸增加養生、健身等方面的書籍,每週還會組織開展養生課堂、八段錦練習等活動,我都會積極參加。”

  目前,“共用文化”空間已經設立3年,藏書數量、類型與活動內容均在根據居民訴求而變化。徐敏表示,未來“共用文化”空間將與周邊更多出版社、學校聯合,形成文化共用聯盟,為居民帶來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椿樹書苑

  古建迎來新生 縱享閱讀時光

  “作者用黑與白的鋼筆畫構思了一個魔幻想像中的貓和魚的新世界……”臨近世界讀書日,椿樹書苑舉辦多場讀書活動。在一場以“閱讀好時光 書香潤童年”為主題的讀繪本故事活動中,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閱讀了《貓和魚》的故事。老師詳細解釋故事中的每一個轉捩點,讓孩子們理解到故事背後的內涵,發現繪本中的美好與智慧。故事的高潮部分,孩子們聽得入神,不時舉手提問。同時,現場還有小朋友將自己帶來的繪本與大家進行分享。

  “我經常帶孩子到椿樹書苑讀書,四合院裏非常安靜,適合讀書。”家住四合院的張先生2023年發現椿樹書苑這個“寶藏”圖書館。

  椿樹書苑是一個標準的二進四合院,坐落在騾馬市大街9號。輕推朱紅色的院門,踏進庭院廊道。北房是林白水展覽館,這裡陳列着他的生平簡介,以及他所創辦的報刊,“報界先驅”四個大字最引人注目。1914年至1926年,著名報人林白水先生曾棲居此地。南院以活動和閱覽功能為主,環顧整個庭院建築,莊重的傳統色調、精湛的傳統工藝,整體佈局和每個細節都體現出中式建築的深幽意蘊和大氣端莊。兒童閱覽室則裝飾了“白雲”燈,搭配了各種小動物椅子。張先生的孩子放學後,也會到這裡閱讀。

  早在1990年,林白水故居就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街道立項前,故居被某單位用作倉庫。在確定了“公共公益文化服務”的使用方向後,街道於2017年通過“椿議民情坊”商討,決定將其改造為閱讀空間。椿樹街道按照古建文物活化利用的標準,把這個記錄了歷史滄桑的地方,拓展成全國首個“社區圖書館加博物館”的市民文化活動空間。“有如白水”指信念與誓言的堅定、風骨與氣節的堅守。這則成語是林白水烈士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正是椿樹書苑所秉承的宗旨。從2018年9月20日正式運營,椿樹書苑已陪伴讀者走過將近六年的時光。

  “每逢與文化有關的時間節點,這裡都會舉辦各類型活動,吸引附近居民參加。”工作人員介紹,椿樹書苑不僅僅是一個安靜的閱讀角落,更是一個文化的聚集地。這裡慢慢成為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讓這個老建築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悅讀灣

  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

  “這個閱讀館裝修得簡約美觀,既有成人閱讀區,也有兒童閱讀區,以後可以天天帶着孩子過來看書了!”億生閱讀館位於牛街街道聖芳商廈3層,走進館內,三三兩兩的小朋友各自依偎在家長懷裏閱讀繪本,空間寬敞明亮,裝潢萌感十足,空間被劃分為了兒童區與成人區;閱讀區與活動區、展示區等,二十多個種類的書分齡分段分門別類地展示在書架上。2023年閱讀館成功掛牌“悅讀灣”,每天前來“充電”的市民絡繹不絕。

  如今沿着西城的大街小巷而行,商場內、院落旁、樓宇中,不少掛牌“悅讀灣”的公共閱讀場所映入眼簾。除了充滿童趣風格的閱讀館,全區57家“悅讀灣”中不乏實體書店、酒店、餐飲等多行業領域,呈現多元化、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近年來,西城區深入推進“書香西城”建設,2022年出臺了“書香西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同時,加強對實體書店和閱讀空間的扶持力度。去年4月,西城區公共閱讀空間品牌——“悅讀灣”首次亮相。禮士書房、魯迅書店、自在博物等44家公共閱讀空間獲得首批“悅讀灣”稱號。2023年開展了近千場次閱讀活動,滿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

  從選址上看,“悅讀灣”是居民家門口的閱讀場所、家庭書房和閱讀港灣;從運營上看,“悅讀灣”由政府引導,由社會力量來進行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更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從規模上看,“悅讀灣”不過分追求大場所、大投入,它充分利用騰退空間、閒置場所和街區邊角建設而成,“螺螄殼裏做道場”,不追求“大而全”,努力體現“小而美”;從閱讀主題上看,“悅讀灣”突出區域特色和主題定位,不過分追求綜合性、全面性,而以專題或特色取勝。

  據了解,為確保服務效果和品質,“悅讀灣”的基本條件是面積不低於60平米,常設可供閱覽的坐席不少於10個,在架可供閱讀的書籍不少於300種,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42小時等。每年5月1日前建立的新空間可參與當年閱讀空間考評,通過考評的空間可獲得“悅讀灣”稱號。

  相關負責人介紹,不斷完善的考評指標引導“悅讀灣”實現了“顏值與內涵並存、運營與品牌共榮”的欣欣向榮局面。西城區現有57家“悅讀灣”遍佈全區15個街道,為構建10分鐘閱讀服務圈,打通閱讀服務“最後一公里”發揮了積極作用。“悅讀灣”為市民獲得閱讀服務提供了便利,成為了市民身邊極具特色的、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文化空間。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