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走出”幫扶路線圖,百餘天建起“應急方舟”,幫助學校重塑容貌、幫居民修繕房屋……與房山區十渡鎮、張坊鎮確立“1對2”結對幫扶關係以來,朝陽區用“朝陽所能”對接“房山所需”,以“朝陽速度”幫助結對鎮有序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讓“朝陽溫暖”播撒在涅槃重生的大美房山。
目前,朝陽區已率先實現與房山區結對地區災損村結對全覆蓋。總投資5644.45萬元的44個幫扶項目有序高效推進,各領域支援力量達4000餘人次,籌集資金及食品、棉衣棉被、房屋修繕材料等物資4770余萬元。
3天“走出”結對幫扶路線圖
為全力推動受災地區重建美好家園,市委市政府決定對災損最嚴重的18個山區鄉鎮建立“一對二”結對幫扶機制。按照相關部署,朝陽區與房山區十渡鎮、張坊鎮結對,並安排6名挂職幹部、6名工作人員組成前方指揮部。
“結對幫扶”號角吹響,朝陽區各部門聞聲而動。針對房山區十渡鎮、張坊鎮需求,連夜制定結對幫扶工作方案;綜合協調、基建項目援助等10個工作組與張坊鎮、十渡鎮進行現場對接;朝陽區駐十渡鎮前方指揮部正式進駐。
群山相伴,沿河而居。十渡鎮是一個全山區鎮,有21個村。如何快速掌握各村受災情況,提供精準幫助,掌握十渡鎮“全貌”成了朝陽區駐十渡鎮前方指揮部的首要任務。
遭受洪災的十渡鎮,道路上堆滿淤泥。“我們來的那天道路剛剛搶通不久,通訊、水、電還沒有全部恢復。”朝陽區駐十渡鎮前方指揮部負責人王國慶回憶,“為了儘快把幫扶資金、項目用到實處,我們決定用最快速度把所有村莊轉一遍。”
十渡前方指揮部3名幹部和4名工作人員馬不停蹄,在十渡鎮政府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白天繞路、跨河走訪查看,晚上梳理匯總需要緊急修復的公共服務設施。僅3天時間,便走出200多公里,走遍十渡鎮21個村,快速“走出”結對幫扶路線圖,形成了涵蓋20個項目的十渡鎮“結對幫扶項目清單”。
在近日召開的朝陽區與房山區街鄉村結對幫扶工作推進會上,朝陽區36個街鄉與十渡、張坊兩鎮的36個受損村建立“一對一”幫扶關係,實現了朝陽區街鄉與房山區結對鎮受損村結對幫扶的全覆蓋。
44個幫扶項目高效推進
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大事。為實現長遠高品質發展,朝陽區和房山區提出建立十渡應急保障中心。
提出建設該項目的設想後,朝陽區挂職幹部組織規劃、設計,房山區幹部加大協調力度,推動環保、發改、住建等部門審閱資料、辦理手續。13天實現開工建設,一個多月完成主體結構封頂,110天完成五方品質驗收並具備交付使用條件……朝陽、房山各相關部門共同發力,積極統籌協調,合力為工程建設提速,推動十渡應急保障中心順利完工。
十渡應急保障中心是朝陽區與房山區開展結對幫扶援建工作的樣板工程及標誌性建築,具有隨時變換“身份”的功能。平時,將作為十渡社區服務中心使用,保障十渡鎮為市民群眾開展各項公共服務;應急時,作為十渡應急保障中心使用,進一步增強十渡鎮應對災害的能力和水準,提升救災速度,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如今,在房山區十渡鎮九渡村西側山腳下,這座“應急方舟”已露出容顏。碧空之下,大山深處,嶄新的奶黃色外立面在耀眼陽光下熠熠生輝。
朝陽區駐十渡鎮前方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十渡應急保障中心項目,目前,其餘援建項目也均在高效推進。為破解結對鎮開學難題,朝陽區還以開展校園修復為基礎,將十渡鎮中心小學受損的教學樓修葺一新,為當地學生提供安全舒適的教學環境。由朝陽援建的十渡中心衛生院修繕項目,已於2023年10月30日完工,助力當地補足了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4770余萬元捐贈物資顯真情
如果説項目是幫助房山區長遠發展的硬體和基礎,那結對幫扶便如涓涓細流,隨時向房山區人民傳遞着潤物無聲的溫情。
由於房屋受損,部分十渡鎮人民的冬天顯得格外寒冷。入冬後,來自朝陽區結對地區的300噸水泥和300桶塗料第一時間進入十渡鎮。“這大冬天的,真是解了我們燃眉之急!”收到“真材實料”後,西莊村村民趙國東十分激動。
同時,朝陽區駐十渡鎮前方指揮部還協調朝陽城發集團組織朝陽區企業,幫助300余戶困難群眾修繕房屋,幫助村民溫暖過冬。
除了捐贈幫扶,朝陽駐十渡鎮、張坊鎮前方指揮部還從消費幫扶、就業幫扶等多方面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動員區內各單位採購十渡鎮、張坊鎮的蜂蜜、磨盤柿、冰柿、李子、菱棗等特色農産品,幫助他們擴大銷售渠道;協調施工單位在十渡鎮項目施工過程中以工代賑,使用當地勞動力1779人次、工程車302台班,緩解了群眾就業需求……
一個個幫扶項目落地,一件件暖心事發生,一封封感謝信寄到朝陽區愛心企業手中、一面面錦旗挂在朝陽區前方指揮部屋內。“朝陽溫度”暖了房山人民,也讓朝陽與房山兩地“心”靠得更近、“情”變得更濃。
新的一年,朝陽區將與房山區十渡鎮、張坊鎮一同,錨定“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品質發展”總目標,全力以赴抓好災後重建工作,高品質推進受災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個振興,努力把受災地區打造成為安全發展樣板、高品質發展樣板、宜居生活樣板,助力房山區涅槃重生,攜手共建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