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地處京杭大運河北端點,沿線村鎮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發展,積澱了深厚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進入城市副中心時代,大運河沿線的很多古村落正依託自身資源稟賦煥發新生機,給鄉村振興賦予新活力。一條獨具特色的大運河主題村落帶,逐漸呈現在眾人面前。
沙古堆村民宿。(龔雪東 攝)
平家疃村的“大運河畔紅色村落”展廳內,展示的抗戰物品(複製品)。(唐建 攝)
2023年春節期間,漷縣鎮張莊龍燈在運河文化廣場表演。(趙樹生 攝)
西集鎮沙古堆村:從種櫻桃到辦民宿
千年運河在西集鎮沙古堆村外拐出一道緩緩的彎。得天獨厚的水土條件,讓沙古堆村收穫了“京郊櫻桃第一村”的金名片。而今,游客不僅能在每年5月至6月到村裏摘櫻桃,還可以入住6家民宿。2024年,村里民宿數量會增加到10家左右,一處處風格各異的民宿將成為這座古村落的美麗新名片。
幾年前,沙古堆村村民曹女辭去市裏的白領工作回到了家鄉,利用自家閒置房屋辦起“田裏花間”民宿。這是村裏的第一家民宿。“坦白講,當時做出這個決定是被現實‘逼’出來的。很多老街坊聽了都搖頭。”曹女説,2016年夏天的一場冰雹讓自家櫻桃園幾近絕收,年近六旬的父母很是傷心,“農業靠天吃飯,增收太困難了。藉&大運河的名聲,咱家辦個民宿試試?”
“田裏花間”民宿經過專業設計、改造,運營上也充分借鑒了平谷、懷柔、秦皇島等地優秀民宿的經驗。曹女還把民宿和自家的30畝農場進行綁定,客人除了住宿,還可以騎行漫步運河大堤,更能到果園裏開展農事體驗、青少年研學等活動。
在曹女的帶動下,很多老街坊也辦起了民宿,沙古堆村一躍成為大運河沿線小有名氣的民宿集群村。
“乘着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東風,我相信大運河沿線鄉村民宿産業也會越來越好。”曹女説,目前通州區已經發佈鄉村民宿産業發展引導扶持辦法,村民們幹勁兒十足。
漷縣鎮張莊村:蒙塵“巨龍”再次騰飛
漷縣鎮張莊村附近,大運河呈“M”形走向,河面寬闊。村裏的老人説,早年間這段河道冬天特別容易結冰。而在漕運時代,為了家家戶戶的生計,村裏便有了春季舞龍的風俗,祈禱冰能儘快融化,漕運得以恢復。
張莊村是通州唯一的市級傳統村落,村裏的“運河龍燈會”早在2005年就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謝兆亮從小就看著父親在家做龍燈,他的爺爺、太爺都是早年間舞龍會裏的骨幹。
然而,想傳承好這項非遺並不簡單,“運河龍燈會”表演人員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打鼓的更是80多歲了。舞龍時,一個龍頭30斤,一套動作跑下來,即便是大冷天,隊員們也會大汗淋漓,謝兆亮迫切希望舞龍隊能有新鮮的血液。
2021年,浙江人傅程豪來到村裏擔任第一書記,“我是從運河尾來到了運河頭。”他發現,村裏2條方頭大口、鹿角長鬚、豬鼻圓眼、藍身金鱗、金魚尾巴、各長18米的“巨龍”,就堆在雜物間蒙塵,讓人看了心疼,“一定要讓它們再飛起來。”
過去兩年,在傅程豪、謝兆亮以及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張莊村利用閒置庫房建成了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漷縣鎮中心小學侯黃莊校區的一些學生也開始學着舞龍。隨着“運河龍燈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23年春節,張莊村村民組成的隊伍還到運河文化廣場進行了舞龍表演,年紀最大的老師傅被許多市民圍在中間合影,他感慨地説:“從來沒當過明星,今天過了一把癮!”
宋莊鎮平家疃村:講好村史上的“紅色傳奇”
通州北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平家疃村。大運河研究專家、通州區政協文史特邀委員陳喜波説,歷史上,這座村莊旁邊就是古運河。抗日戰爭時期,村內涌現了許多英模人物。如今,這裡正打造副中心紅色旅游示範村。
平家疃村常住人口有7000多人,被民間稱為“京東第一大自然村”。陳喜波自2009年開始對通州大運河沿線古村落進行考查。他還記得,第一次走進平家疃村時,遇到幾位老人在小廣場上曬太陽,提起村子的紅色歷史,有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説“永遠忘不了那一天”。
“那一天”指的是1945年5月7日。當天,500多名日偽軍逐戶搜捕八路軍,尋找給八路軍保存的公糧、捐款等物資,並把全村群眾都趕進平家疃後街一家大院裏,四週架起機槍,用刺刀逼迫群眾交出抗日人員。面對威脅,村民們拒不回答。受刑群眾任憑怎麼被折磨,一口咬定“不知道!”敵人氣急敗壞,當眾殺害十二位村民。慘案發生後,全村一百多名青壯年加入民兵。
近年來,平家疃村組建了大運河傳統村落(平家疃)研究中心和平家疃文旅産業研究中心,探索大運河(京津冀)紅色文化和平家疃村紅色歷史。村裏的革命遺址保護、地道遺址勘查、紅色堡壘戶確認、革命烈士舊居標記等工作也在有序進行。
連結
政協委員支招:
打造運河版“古村落綜合體景區”
雖然運河主題村莊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還存在不少制約“瓶頸”。就拿上述三個村莊來説:平家疃村在紅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上尚缺乏系統方案、沙古堆村還沒有找到合適場地建設旅游大巴停車場、張莊村還在尋找非遺傳承與市場化推廣的契合點……
如何讓運河文化最大化賦能鄉村振興,這也是前不久召開的2024年通州區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民建通州區工委提交的《關於大運河文旅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提案》被定為通州區政協“一號提案”。
“文化資源的整合與保護不到位、公共文化服務的地方特色不夠鮮明、鄉村文旅市場活力有待釋放等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以大運河文旅産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必然難以突破困境。”民建通州區工委副主委劉建勇説。
委員們建議,以“運河村落美麗鄉村樣板”專項為契機,在村史館建設、文藝表演、手工藝品的製作和推廣中體現本村歷史文化的演進,增加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在“運河村落美麗鄉村”的基礎上選擇有文化底蘊、地理優勢、資源基礎的運河村落為試點探索社區型景區管理,用“水上航道”吸引環球度假區、北三縣、京津冀周邊游客,打造潞城、西集、漷縣、臺湖等地的運河版“古村落綜合體景區”。
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委員們建議,實施“區級非遺工坊”項目建設並提供資金支援。選擇辨識度高、競爭力強的非遺工藝作為重點項目,通過註冊商標、設計包裝、開發衍生品等方式,提升非遺品牌形象和價值支援,促進非遺的商業化利用和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