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運街道基層治理品牌入選“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 “鄰家鄰”讓小區成了“立體四合院”

日期:2023-12-20 10:1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通運街道特色樓門。

通運街道特色樓門。(唐建 攝

  俗話説遠親不如近鄰。如何營造和諧的鄰里關係?入選“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2023)”的通州區通運街道基層治理品牌“鄰家鄰”,通過設立協商議事平臺、多元共治為居民排憂解難、建設特色樓門等一系列方法,讓小區仿佛變成了“立體四合院”,鄰里之間的關係,就像過去的老街坊一樣火熱。

  小區兒童游樂區煥新

  家住牡丹園小區的周女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這波寒潮來之前,孩子天天都得下樓玩會兒。”可牡丹園已經是建成將近20年的老小區了,從周女士家往外望,樓下除了甬路就是停車位,有啥可玩的?原來,距離周女士家單元門只有100來米,小區裏的兒童游樂區是孩子們的最愛,場地整潔又漂亮,設施乾淨又安全。孩子一玩就是大半天兒,能結交不少好朋友。

  然而,一年多前,這兒童游樂區卻稱得上是小區家長們的“心病”。由於設施年久失修,多處嚴重破損,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家長們根本不敢讓孩子靠近。“可孩子不懂這些啊,不讓玩就哭鬧,我也跟着心疼。”周女士説,社區曾先後兩次協調修繕事宜,但均因為各種原因被迫中止。

  轉機發生在“鄰家鄰”基層治理工作法落地後。通運街道黨工委和牡丹園社區聯合組織召開了議事協商會,邀請通州區住建委相關部門、街道相關科室、業委會、物業、居民代表、專業社會組織共同研討解決方案。各方達成了共識:小區兒童游樂設施由開發商管理、物業維修;申請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鋪設兒童游樂區地膠;使用小區公共維修基金進行兒童游樂設施更換。

  61家單位參與社區治理

  “這幾年,轄區居民和社區、物業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了。可即便是‘老街坊’,也難免因為一點瑣事拌兩句嘴。”通運街道相關負責人説,為有效化解居民矛盾糾紛,促進鄰里關係和諧穩定,街道以基層治理品牌“鄰家鄰”為依託,成立了全環節多元化解中心,採取“專職律師+專業社工+心理諮詢師+專職調解員+社區民警+輪值法官+社區賢達+職能部門”的工作模式,打造矛盾糾紛“前端預防-中端化解-末端提升再預防”閉環調解流程。

  中心成立以來,先後幫居民解決了牡丹園五樓房屋漏雨、紫荊雅園社區業主外墻體漏水等多個居民急難愁盼問題。

  通運街道還以黨建為紐帶,依託街道、社區兩級黨建工作協調共理委員會,調動了61家共建單位參與社區多元治理。同時充分調動黨員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實現網格黨組織覆蓋率100%,業委會、物管會、物業企業黨組織覆蓋率100%……多元力量在同一根紐帶串聯下,融入基層建設,順利解決諸多“難事”“急事”。

  630余個樓門都有樓門長

  凝聚起多元力量的同時,“鄰家鄰”基層治理工作法也更加注重發揮居民自治效應,打造“樓門共同體”,讓“立體四合院”的居民們親如一家。

  走進紫荊雅園社區16號樓251單元,一面“黨建引領風采墻”格外醒目,張貼在此的居民志願活動照片展現出和諧的鄰里關係,一旁的圖書角,更是給樓道增添了文化氣息。“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251單元樓門長周治國説,樓門“面子”的煥新離不開“裏子”的支援,居民們共同摸索出了一套“三加三減”《文明管理公約》——增加鄰里出行便利,增加鄰里之間友誼,增加志願服務人數;減少樓內安全隱患,減少鄰里之間矛盾,減少負面資訊傳播。

  通運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樓門是社區精細化治理的最小單元,街道已探索建設樓門共同體“1+6”模式,即打造一支高素質樓門長隊伍和共同空間、共同協商、共同活動、共同故事、共同文化、共同情感六個“共同”。組建樓門長委員會,成立樓門長黨支部,在630余個樓門實現樓門長全覆蓋,各社區黨組織通過社區“市民客廳”和“鄰家鄰”協商議事廳、“拉家常”議事會徵求居民意見,對每棟樓門進行特色定位,並根據樓門文化梳理樓道公約,形成“一社一品”。(陳強 焦傑)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