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協商不跑偏 共情共識解難題——西城區探索基層治理效能見成效

日期:2023-12-15 16:15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近日,首屆中國城鄉社區高品質發展論壇暨2023全國城鄉社區高品質發展典型案例發佈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經過中國社區發展協會、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組成的組委會通過專家遴選、實地調研、網路展示、公眾投票等評選環節,西城區題為《探索標準化+民主協商 激活基層治理效能》的案例從來自全國800余篇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2023年全國城鄉社區高品質發展典型案例”,西城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作為案例申報單位到發佈會現場領取證書。

  近年來,西城區高度重視基層民主協商工作,西城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以承擔的國家級第六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北京西城區基層民主協商標準化試點項目為契機,建設和實施基層民主協商標準體系,推進基層採用標準化的議事協商方式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從有事“要”商量變成有事“會”商量。

  標準化促進

  基層議事協商更高效

  歷經9個月的施工作業,陶然亭街道裏仁東街5號樓電梯加裝工程順利竣工。“歲數大了,六層樓上着費勁呀,這麼多年終於盼到這一天了。”居民張揚的話,道出了老街坊們的心聲。

  裏仁東街5號樓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為6層建築。大多數居民都是從建成之初居住至今。隨着時間推移,很多居民年過花甲,爬樓梯越來越吃力,大家對加裝電梯十分期盼。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龍泉社區居委會根據居民民意確定了議題,提前公示了協商資訊,組織了一場主題為“裏仁東街小區加裝電梯事宜”的議事協商會,來自裏仁東街5號樓的居民代表圍繞“是否同意在裏仁東街5號樓加裝電梯”進行了熱烈討論。

  自2014年以來,西城區立足區域功能定位,探索開展基層民主協商,按照“黨建引領、多方協同、精治共治”的原則,逐步搭建了衚同(樓院)、網格(小區)、社區、街道四級協商平臺,探索形成了參與型社區分層協商模式,以及“確定協商議題、公示協商資訊、召開會議、協商結果公示與成果落實、協商評價”五步議事協商程式。經過幾年的探索,在全區建立起6084個樓院議事平臺、1015個網格議事平臺、263個社區議事平臺和15個街道議事平臺,同時搭建完善“西城家園”等線上議事平臺,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需求表達、協商議事、問題解決,形成了“需求問事、協商議事、自治管事、為民辦事”的“參與型”社區分層協商“微治理”模式。

  在此基礎上,2020年,西城區向國家標準委申請並獲批第六批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北京西城區基層民主協商標準化試點項目,這是全國首個基層民主協商標準化試點項目。2021年7月,西城區基層民主協商標準體系開始運作,截至目前,已在全區15個街道263個社區推廣並強化實施,使基層協商實踐、頂層設計、社區協商流程及環節更規範,用標準化創新推動基層民主協商工作的制度化、常態化、規範化發展。

  “線上+線下”開闢

  居民參與協商新渠道

  磚塔社區是金融街街道社區議事廳示範點,有着“北京最古老的衚同”之稱的磚塔衚同,可謂歷史深厚、京韻悠遠。但轄區老舊樓房和平房比較多,配套設施差、管理難度高,存在着很多歷史遺留問題。磚塔社區在建設社區議事廳示範點基礎上,以西城區基層民主協商標準體系為依據,建立健全議事協商制度,明確“議什麼”“誰來議”“如何做”。同時,以黨建為引領,發揮社區黨組織的引領優勢,調動樓門院長、居民代表、志願者等骨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並動員更多居民參與其中。

  為了讓居民對社區議事廳産生歸屬感,磚塔社區組織居民參與議事廳物理空間改造提升活動,按照標準體系中《基層民主協商議事場所配置基本要求》《社區議事廳管理規範》等標準要求,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向社區居民徵集社區議事廳功能改造方案,舉辦社區議事廳名稱及logo設計大賽,組織居民參與設計、參與協商、參與實施、參與監督,為議事協商場所物理空間改造提升建言獻策,通過打造居民自己的社區議事廳,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協商的熱情,擴大社區議事廳的影響力。通過開展“月月有協商、人人會協商”的社區月協商活動,針對老舊小區管理、堆物堆料、佔用公共空間等居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居民開展協商,推動實施服務項目,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使居民群眾形成“有事好商量,遇事要商量”的意識。

  近年來,全區15個街道共打造社區議事廳示範點60個,同時,結合社區服務站開放式空間建設和轉型升級工作,全區各社區在社區服務站設置議事協商區域,為居民提供參與和開展協商活動的場地,形成社區服務站空間和居民議事空間“雙空間”互動模式,以及自下而上的民主協商和自上而下的服務響應體系相互銜接、雙向互動的分層協商立體格局。

  同時,為了突破線下議事場所受時間、地點等因素限制,讓相關利益主體能更便捷地參與到協商中,西城區建設了“西城家園”線上基層社會治理平臺,開啟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會治理之路。以推廣“西城家園”社區治理平臺為契機,依據基層民主協商標準體系中《基層民主協商線上平臺基本功能》和《基層民主協商線上平臺使用規範》兩項標準完成網上議事廳模組設計和建設,將議事平臺從線下擴展至線上,作為線下社區議事廳的補充,與線下社區議事廳相呼應,開闢居民參與協商的新渠道,形成“線上線下”議事協商聯動,讓基層議事協商更有“智慧”,數字治理更有“溫度”。截至目前平臺已有90余萬註冊用戶,其中45萬居民人房關聯實名認證,搭建了“1個區-15個街道-263個社區-1626個小區-22838個樓號”的五級管理體系,共發佈通知公告8萬餘篇,開展線上議事協商2000余次,解決居民訴求1500余件,與居民互動1500萬餘次,受到西城區居民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挖掘社會資源

  擴大有序參與

  為了擴大參與,各街道、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協調委員會作用,結合社區特點,挖掘現有轄區資源,依託藝術館、小劇場、書店、咖啡館等社會資源,打造了形式多樣的社區議事協商場所,滿足多元主體參與社區議事的協商場景設置,如什剎海街道興華社區九榀咖啡館議事廳(咖啡館)、白紙坊街道大觀園更讀書社議事廳(書店)等。通過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找準協商切入口,調動轄區不同人群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激發社區治理的內生力,實現協商共治,推動基層協商民主廣泛、多層次發展。

  以建設社區議事廳示範點為基礎,以展覽路、牛街、白紙坊街道為試點,積極探索搭建以社區少年兒童為協商主體的線上線下議事協商平臺,通過少年兒童對社區問題的觀察,以少年兒童的視角發現社區治理的新切點,調動少年兒童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培養社會公共責任意識,提高社區主人翁意識,使其從小樹立“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理念。同時通過“小手牽大手”的形式,帶動更多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從而打造包括社區各年齡段居民的社區治理共同體,為推進構建共建共治共用的社區治理格局注入新鮮活力。

  西城區基層民主協商標準體系實施以來,各街道、社區按照標準體系內容召開議事協商會議,截至目前,全區共開展線上線下議事協商活動9千余次,其中96%的議題在社區層面得到解決,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解決了老舊小區綜合治理、物業規範管理、垃圾分類、停車管理、街區更新、居民樓加裝電梯、便民生活服務網點建設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在提高議事協商效率、提升居民參與積極性方面有明顯促進作用,做到“議事協商不跑偏”和“共情共識解難題”,切實提升基層治理水準,真正實現居民共治共用,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