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舊小區居民享受安居新生活,是提升城市品質和群眾獲得感的重要目標。一直以來,東城區堅持用心、用情、用力辦好與群眾息息相關的身邊事,老舊小區改造這項民心工程也不例外。2023年以來,東城區新完工22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完工面積24.91萬平方米。基礎類項目應改盡改、完善類項目能改則改……實地探訪發現,改造聚焦居民急難愁盼問題,實現了生活環境的顯著提升,讓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一次次“蝶變”中變為現實。
天壇東裏南區
打通上下水 解決居民“堵心事”
經過粉刷的淺灰色樓體飾以鵝黃色的裝飾條,既煥然一新又和周邊景觀融為一體,讓人看著就舒心。近日來到剛剛完成改造的天壇街道天壇東裏南區,只見小區內道路全面進行了翻新硬化和鋪設、公共區域安裝了晾曬桿,整體居住品質顯著提升。
天壇東裏南區“樓齡”40餘年,近年來出現不同程度的墻體脫落、上下水管線老化、公共區域設施破損、停車秩序混亂等困擾居民的問題。“街道2021年將這個小區的改造項目納入計劃,2022年10月啟動施工建設,2023年10月完工。”天壇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俊健介紹,此次共對小區內5棟高層建築進行了改造,涉及居民594戶,改造面積3.5萬平方米,“主要針對居民的訴求,包括粉刷樓梯間和外立面、樓內上下水管線更新、道路鋪裝、綠化補建、智慧社區監控安裝等。”
居民室內上下水改造是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的難點之一。因為管道堵塞,小區內不少一層居民家的廚房和衛生間無法正常使用,上下水管改造迫在眉睫。“下水管經常返水,有時候正做飯,水就把腳面淹了。每次疏通都會發現管子裏滿是油污,整個屋都散發着難聞的氣味。”提起以前經常發生的返水事件,天壇東裏南區5號樓74歲的張春華回憶,因為水管老化嚴重導致堵塞,以前經常需要請人來疏通,後來乾脆花2000多元買了個大功率的疏通機,每隔一段時間就自己疏通一次,“但是無論怎麼處理都是治標不治本”。
改造的核心是群眾工作,居民的意見至關重要。根據相關規定,樓內上下水主管線屬於業主共用設備設施,是否改造及如何改造,由同一趟上下水主管線涉及業主按法定要求作出共同決定。為了順利推進改造工程,街道、社區、施工方廣泛開展入戶走訪、問需於民,結合實際制定個性化改造方案,避免因居民需求不同、改造意見不統一延緩工作進展。
“這個小區的衛生間都有一個高度20多釐米的臺階,改造第一步就是把臺階剔下去。改造後所有一層住戶都是單走排水系統,二層以上走另外一個系統,不會再發生一層住戶返水的情況。”據施工單位負責人薛靖介紹,為了讓居民們更直觀地看到改造效果,施工方建立了樣板間,讓居民更好地了解改造工藝流程;對更換下來的材料進行展示,讓居民看到管線的腐蝕程度;為不願改造的居民進行講解,讓大家真正看得到、看得懂。為保證上下水改造期間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施工期間,施工方在居民樓下安裝沖水移動衛生間供居民使用,並在樣板間設置了便民淋浴室。
“這回我心裏徹底踏實了,再不怕屋裏被淹了。”張春華拍着雙手高興地説:“自從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後,每次出門不再擔心家裏返水,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都有了。”
“改”是基礎,“管”是重點。記者了解到,隨着天壇東裏南區改造完工,專業物業服務單位將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與居民共同維護改造成果,確保“一次改造、長期保持”。小區計劃於12月開始實行封閉式管理,出入口設置保安進行24小時值守,並配置無死角監控設施。
交北頭條24號院
“全民總動員” 助“顏值”“內涵”雙提升
冬天,有一種暖暖的回憶叫“冬儲大白菜”。對於許多生活在衚同中的老街坊來説,冬季儲菜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份鄉愁。而對於安定門街道交北頭條24號院的居民來説,由“冬儲大白菜”帶來的回憶,卻在溫暖中夾雜着絲絲無奈。
“樓道兩側碼了一溜又一溜,出來進去的一不留神就得絆個跟頭。”小院居民李大媽説。交北頭條24號院建築面積3000余平方米,其中公共區域面積僅有400余平方米,因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設計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居民的生活需求,公共衛生環境差、小區綠化率低、私搭亂建較多、道路低窪不平、公共服務缺失、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
2022年,在安定門街道、交北頭條社區的積極申請下,交北頭條24號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涵蓋樓內上下水管線改造、外立面整治、樓內無障礙設施完善等主樓本體改善,以及提升綠化景觀系統、規劃交通系統、完善公共照明、更新補建信報箱等室外環境改善,並於2023年順利完工。
改造過程中,居民實際生活需求與環境整潔之間的矛盾突出,交北頭條社區將整治院內環境、清理不安全因素作為小區順利改造的前提條件,組織召開業主代表會,針對居民的需求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變堵為疏,從源頭破解“改不動”的問題;黨員、志願者率先垂范,清理自家在小區及樓道內堆積的雜物;居民也達成“小區拆違、清理雜物的目的是要騰出雜物佔用的空間,進行二次規劃設計,使之回歸社區、惠及百姓”的共識,自覺清理雜物。
隨着改造工程的推進,小區煥發出新活力,居民也在細微之處切實感受到了民生的溫度。經過投票,24號院還成立了“居民代表議事會”,將院內居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共同建設家園。在街道、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24號院改造工作呈現了黨員帶頭、居民自治、全員行動的良好局面,為最終順利完工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孫大媽,出門買早點去了呀?”“是啊,小劉。您這是準備上班吧,路上注意安全!”清晨,聽着老街坊們親切的交談,記者走進完成改造的交北頭條24號院,只見地面乾淨整潔、車輛停放規範。院內曾經堆積如山的廢舊自行車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的停車位;曾經坑坑洼洼的地面變得平坦,各式各樣的綠植點綴在院子的各個角落,為整潔的院子增添一抹生機勃勃的綠色;樓道內廢棄的雜物消失不見、樓梯換上新裝、墻面明亮整潔。得益於居民議事會的呼籲和居民們的積極響應,每一位居民都為小院的變化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通過眾籌將樓道、樓梯重新粉刷,營造了乾淨整潔的樓道衛生環境。
伴隨着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環境衛生的提升,在幾位小院自治帶頭人的建議下,院內老街坊們歡聚在一起,曾經生活在這裡的老街坊們也被邀請回來,共同在院門前拍攝下一張“全家福”。
“這張‘全家福’裏最年長者已有97歲高齡。”交北頭條社區黨委書記金瑛説:“交北頭條24號院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這為小院實現自治提供了動力,大家都期待小院能夠越來越好。而在自治的過程中,鄰里之間的感情也不斷加深,每一位小院的居民都是這個過程的受益者”。
廣渠門內大街 6號樓、8號樓
聽民聲尊民意 “改”到居民心坎上
廣渠門內大街上,臨街而立的6號樓、8號樓主體呈現米黃色,給人明快的視覺效果;細看之下,層間線增加的灰色橫向線條,使樓體看上去更加美觀。“經過改造提升,樓體外立面嶄新、美觀,也與城市風貌相協調。”改造項目設計師牛原綠説。
老舊小區改造的背後是城市更新的路徑探索。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的廣渠門內大街6號樓、8號樓是兩棟臨街的單體樓,一共居住着280戶居民。樓內基礎設施的老舊、缺失,給居民的居住環境帶來了安全隱患和不便。2023年5月,龍潭街道啟動了兩棟樓的改造項目施工,並在實施過程中建立了有效的溝通、議事機制,多渠道了解居民訴求,確保老舊小區改造真正“改”到居民心坎上。
上下水管線改造,是此次改造工程中的一大重要內容,更是民生所盼。8號樓居民陳籽君已經在這裡住了20多年,一聽説要改上下水,她第一個支援。“以前家裏下水道反味太厲害,蚊子、蟑螂、小飛蛾都順着管道到家裏來了,我自己經常買藥殺蟲,但都治標不治本。”
然而,更換管道並非易事。項目施工方負責人段志偉説:“因為年代已久、老化嚴重,水管很多地方已經被腐蝕,管道介面處也是銹跡斑斑,拆除時稍一用力,水管就會折斷。”從拆除衛生間的吊頂、地磚等裝修面層,到小心翼翼更換管道,再到恢復裝修原樣,完成一戶的管道改造就要用時20天左右。
為了讓居民們更直觀地看到改造效果,街道、社區、施工方主動邀請居民前往施工現場參觀。安化樓社區黨委書記李暉説:“大家在現場看到,那些拆出來的管子輕輕一敲就掉渣,稍微使勁一捏就按下去一個洞,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居民想到自己家裏的水管也會這樣,心裏十分擔憂,再看到新的管道使用的材料,異口同聲地説道:‘還是得換呀!’”
要説最讓居民們滿意的,還屬街道、社區在改造過程中充分聽取居民意見,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因為管道設置問題,我家廁所門口有一個高12釐米的臺階,家裏80歲的老人進出很不方便,經常摔跤,我自己也摔倒過。”改造期間,陳籽君向社區提出了降低臺階高度的需求。社區不僅大力支援,還在廁所門旁新增了扶手,方便了老人。
有的居民提出樓道內的聲控燈有的失靈、有的缺失燈泡,導致夜間出入不方便的問題,在此次改造過程中也都得到了解決。記者了解到,早在正式施工前,社區就組織兩棟樓的居民召開現場居民議事會,將施工方請到現場,老舊小區改什麼、怎麼改,都現場為居民一一解答。居民提出的個性化改造需求也都被記錄下來,共同探討實施的可能性,盡最大可能滿足居民們的需求。
“樓道裏的小廣告沒了,墻面刷得白白凈凈的。聲控燈換了新的燈泡,特別亮堂。”陳籽君高興地説:“以前管道堵塞是最鬧心的事,現在改造好了,終於不擔心了。感謝政府為居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把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打造成了暖心工程。”
也有部分居民提出了自己的疑慮:“潔白的墻面,乾淨的樓道,這樣整潔的環境能維持多久?”對此,李暉告訴大家:“社區正在與産權方協商,探討能否將兩棟樓改為封閉式小區,加裝門禁。我們還將組建物管會加強物業管理,加強居民自治,同時號召居民積極參加‘周末衛生大掃除’,共同維護家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