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體收入兩年增了五倍多 這振奮人心的變化發生在通州西槐莊村 科技小院“學生娃娃”助興農

日期:2023-11-15 09:3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村集體收入兩年增了五倍多,這振奮人心的變化發生在通州西槐莊村 科技小院“學生娃娃”助興農

  自市區一路向東南,快要接近市界,就到了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曾經,村裏百餘戶人家靠着種植蘿蔔謀生。三年前,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師生們在村裏建立了科技小院,帶來了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村集體的年收入從2020年的11萬元,增至2022年的70萬元,提高了5倍不止。

西槐莊村科技小院一角。

西槐莊村科技小院一角。

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在西槐莊村開展蔬菜新品種的種植。

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在西槐莊村開展蔬菜新品種的種植。(白繼開 攝

  這群學生娃,種地能行嗎

  進村,科技小院就在村委會不遠處,紅磚紅瓦的平房院,門上挂着“西槐莊科技小院”的牌匾,兩側寫着“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這句話是中國農業大學的校訓,印刻在學校遍佈全國的百餘個科技小院裏。

  水泥地面上擺滿了前一天剛從地裏收來的蘿蔔。“去年,我們試種了冰淇淋蘿蔔,是一種比較清甜水靈的水果蘿蔔,適合生吃,反響很不錯。所以今年擴大了種植規模,大棚裏有31畝,露天的也種了3畝。今年還試種了3畝紫秀綠蘿蔔,有棚裏的,也有露天的,估計能一直賣到春節前。”小院的第三任“院長”、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王思遠説。

  要説起種地這事,西槐莊村的老把式不在少數,尤其是種蘿蔔。西槐莊村的科技小院於2020年11月掛牌,2020級的吳林靜和寧國法是第一批入駐的農大研究生,後來又陸續來了2021級的張曉恬和張岩林,以及2022級的王思遠和賈少乾。看著這群剛20歲出頭的孩子,村民們剛開始有點不信任。“這群學校來的學生娃娃,能比得上種地大半輩子的農民?”有人直接提出了疑慮。

  行不行,土地裏見真章

  手藝行不行,還得土地裏見真章。緊挨着科技小院,就是村集體的一片曾經幾近撂荒的土地,地方不大,僅22畝,有大棚,也有露天菜地。除了按照當地習慣種植蘿蔔外,又引入了番茄。不僅品種上更加豐富,他們還在村裏試驗田裏開展科學種田,引進了水肥一體化、熊蜂授粉、綠色防蟲等先進技術。

  科技小院到來的頭一年,西槐莊村集體年收入達到34萬元,是上一年的三倍,一戰成名。對於經濟基礎薄弱的西槐莊來説,這筆收入格外振奮人心,當初不怎麼看好學生娃娃的村民們,也徹底服了氣,紛紛伸出大拇哥點讚。2022年,西槐莊村集體收入突破70萬元,而2023年,新建的30畝大棚投入使用,收入情況有望更好。

  如今,王思遠和她的同學們都成了西槐莊村最受歡迎的“學生師傅”,誰家的作物出了問題,總是第一時間找她們詢問。“問什麼作物的都有,甚至還有果樹類的。經常遇上拿不準的問題,比如一些只在書上見過的病害,這時候就該遠端請教學校老師了。”王思遠笑着説,學校的老師們都很熱情,細細地講清病因、處理方法,自己聽明白了再轉述給村民。“這對我們自己來説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而王思遠也從村民身上學到了不少妙招。“比如,種玉米的時候要防着小鳥吃種子,村民就會放上一隻老鷹風箏來驅鳥。還有種花生的時候要踩秧,能夠幫助花生的果針入土,提高産量。”王思遠説,這些土方子的背後是勞動者的智慧和巧思,非常珍貴。

  巧構思,把地“種出花兒”

  連續幾年的精耕細作,讓幾近撂荒的土地成了沃土,也為西槐莊村集體打造出了一份“以綠生金”的産業。這兩年,小院的同學們不斷探索新的種植方案,種植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看市場的反響情況,什麼種植得好、銷售得好,就會留下。然後再嘗試新的品種。”王思遠説,2023年小院試驗田的種植品種已經掰成了三茬——3月到6月,以大棚為主,種番茄、鮮食玉米;5月到8月,再給露天的田裏種上甜糯玉米和黑花生;8月到11月,大棚和露天田都換成了蘿蔔。此外,種植基地還單獨劃出了一小片“共用菜園”,可以“全托”和“半托”的形式招募都市農場主,種植的品種更加多樣,包括奶白菜、羅馬生菜、紫色油菜、花椰菜、冰淇淋紅薯、黑皮花生、線椒等。

  提起小院的未來,王思遠更是信心滿滿。“這幾年村裏的變化很大,小院的成績也收穫了很多認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會繼續做好工作,指導村民更好地種植,將學習到的知識帶入田間地頭,為村裏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王思遠説。(王可心)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