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全國首家中醫藥主題公園、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設置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建設“醫産學研”融合“杏巷”、打造中醫藥海外傳播品牌……近年來,東城區大力推進“中醫藥文化之城”建設,推動中醫藥文化繁榮發展,傳承中醫藥文化瑰寶。作為首批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東城區在中醫藥文化資源轉化、産業空間拓展、服務體系重構等重點領域實現關鍵突破,初步形成了東城特色的中醫藥發展模式,特色中醫藥文化為“崇文爭先”再添新魅力。
文化底蘊為中醫藥發展賦能
晚上10點,回家的路上,家住朝陽門附近的王詩琪由於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眼睛幹澀不適。她在東四南大街57號永安堂自助售藥機上,通過不到1分鐘的簡單操作就買到了緩解眼部不適的眼藥水,“藥店晚上打烊,但有自助售藥機24小時服務,‘老字號’想得真周到。”
在永安堂大藥房東四店大門旁的墻壁上,一台冰箱大小的自助售藥機成為不打烊的“銷售員”。走近這臺自助售藥機,只見藥品整齊碼放在貨架上,綠色OTC類藥品多是家庭常備藥物,如創可貼、感冒膠囊、眼藥水等,品類豐富、快捷方便。同仁堂、永安堂、廣譽遠、長春堂……這些中醫藥知名老字號和品牌匯聚東城,為居民帶來貼心、安心、放心的服務。
老字號品牌的積澱,離不開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元、明、清的太醫院、禦藥院、尚藥局、藥王廟坐落在轄區,故宮博物院清代宮廷醫案館保存着大量的宮廷醫學檔案資料,為全國獨有。
此外,東城區擁有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等全國頂級醫療科研教學機構,擁有一批院士、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等業內“天花板”,為東城區中醫藥發展提供優渥的人才“智庫”及技術支援。近幾年,東城區獲首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範區”稱號,地壇中醫藥養生文化園、鼓樓中醫醫院京城名醫館、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博物館等10家單位被評為“北京中醫藥文化旅游示範基地”,1家單位被評為“北京中醫藥文化旅游建設基地”。
探索社區中醫藥服務新模式
“太感謝我們的家庭醫生了!”李阿姨連聲道謝的,是東直門街道王家園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中醫醫生歷曄。
兩年前,李阿姨從東北老家來北京幫子女帶孫子。三歲的軒軒總是便秘、胃口不好,李阿姨跑到東直門醫院小兒推拿科找陳主任做推拿,歷曄是“見習生”。
發現“見習生”是家門口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家庭醫生,李阿姨喜出望外:“這下可方便了!”自那以後,李阿姨經常帶着軒軒找歷大夫做兒童推拿。
在軒軒接受治療時,李阿姨得知社區衛生服務站已經開通了異地醫保實時結算,自己的醫保卡也能在這兒用了,而且這裡還有針對成年人的中醫針灸、拔罐等醫療項目。“我腰背痛已經很久了,天天帶孩子沒時間去醫院瞧瞧。這下正好,孩子在衛生服務站推拿的時候,我也能在那一起治療了。”
目前,東城區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設置了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中醫科、中藥房、中醫藥醫療設備一應俱全,並廣泛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全區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斷通過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合理利用優質醫療資源,開通綠色轉診平臺,形成專科就診、回歸全科的閉環管理,提高診療效能,節約就診成本,全面呈現了長期負責式照顧的新理念。
傳統中醫藥以其“簡、便、驗、廉”的特點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得到廣泛應用,並且深受社區居民的認可。東城區在拓展中醫藥服務內涵建設的基礎上,以家庭為單位,實現每家都有家庭保健員,啟動中醫家庭保健員培養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計培養中醫家庭保健員1.4萬餘名,他們活躍在社區中,成為了社區醫生的小助手、家人鄰居的保健員、中醫藥健康知識的宣傳員、中醫藥健康服務的代言人。
東城區作為“北京市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區”,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不斷健全完善集“中醫藥醫療服務、疾病預防、慢病診療、養生保健、康復護理”於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深化醫聯體建設,東直門醫院、和平裏醫院、和平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中西醫結合緊密型醫聯體;隆福醫院推進市級中西醫結合老年醫學中心建設,承擔區域老年人醫療、康復、護理、科研教學、醫養結合和健康指導等任務;鼓樓中醫醫院作為全市唯一一家中醫特色安寧療護中心,與北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建立安寧療護實踐基地,組建專科醫聯體,有效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東城區第一人民醫院打造區級康復醫療中心,通過異地遷建項目,建立“全期全學科康復診療指導”發展模式。
突出特色推進“杏巷”協調發展
東城區作為全國首批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先後建成了全國首家中醫藥主題公園——地壇中醫藥養生文化園,連續十五屆舉辦地壇中醫藥健康文化節和東城區膏方養生文化節,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倡導健康生活,推進中醫藥文化普及傳播。
結合區內資源稟賦,東城區因地分類施策,實施“杏巷”工程,建設承載中醫藥醫療服務、科學研究、教育培訓、文化傳播、國際交流和産業發展的多功能健康産業集聚區。
在北新橋街道“北新倉—東直門南小街—東四十條”片區打造“醫産學研”特色“杏巷”。片區匯集中國中醫科學院、東直門醫院、首都名醫研修院等30余家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健康類企業。薈萃名師名醫名家,其中有院士5名,國醫大師5人,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80余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合生科技公司落戶東城,推進北京六合星科貿有限公司遷入,豐富其“中醫藥國潮養生”機場旗艦店業務。
在景山街道“美術館後街”片區打造“科技成果”特色“杏巷”。片區匯集北京中醫醫院、明醫館、明懿軒、77文創園等機構及企業,依託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及北京中醫、中西醫結合知識産權轉化基地,實現區域院內製劑、名醫驗方的有效轉化。
在建國門街道“東單北大街—金寶街—西總布”片區打造國際醫療特色“杏巷”。片區以北京協和醫院為龍頭,連結區域內和睦家中西醫結合醫院、平心堂中醫門診部、京城蕭氏醫館、中醫線上、京東健康大藥房等重點企業,提升商業保險覆蓋比率,增強外籍人員持相關證件就醫的便利化程度。2023年,和睦家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為法國駐華大使館、德國駐華大使館等涉外單位的定點醫療機構。
在東花市片區打造中醫藥食療藥膳、養生保健康復特色“杏巷”。花市片區聚集同仁堂、康諾亞、力品藥業、科倫藥業等龍頭醫藥企業;西花市大街集聚養生保健類中醫藥企業10余家,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國中藥協會也坐落於此。積極引進藥浴、藏藥等具有傳統文化特點的民族醫藥養生保健技術,通過推進北京中醫藥養生保健機構試點項目,進一步規範中醫藥養生保健、藥膳服務。
在前門東區,依託同仁堂、廣譽遠、長春堂、片仔癀、以嶺藥業等10余家老字號企業和龍頭醫藥企業,構建“名醫堂”生態圈。鼓勵開發“中醫藥+故宮以東”等系列文創産品和服務項目。2023年新引進片仔癀集團入駐,開設片仔癀宏仁中醫診所,培育集“大健康産品展示展賣、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傳承”於一體的産業體。召開東城區“杏巷”招商引資現場座談會,10余家醫藥健康領域重點企業參加,為打造“金融+科技+健康”融合發展新業態積累優質企業資源。
中醫藥産業實現持續創新
從強化頂層設計、搭建轉化平臺、積極招大引強等多個方面着手,東城區大力發展中醫藥産業。2022年以來,印發《東城區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2022-2025年)》,召開首屆“紫金健康”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推介會,新引進和睦家醫療、同仁堂網際網路公司等健康類企業入駐。
2023年,區衛生健康委打造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的“杏巷”工程,着力將中醫藥“軟實力”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積極築巢引鳳,新引進片仔癀宏仁、南韓必達特集團、林洪生中醫診所、合生科技等醫藥衛生企業;持續盤活存量資源,對接和睦家醫療、同仁堂參茸集團、廣譽遠、晶珠藏藥集團、天士力、當代醫院等企業在東城拓展新項目。2023年上半年,東城區健康産業實現收入695.5億元,同比增長13.2%。
同仁堂積極打造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持續開拓國際化市場,加速謀劃全球業務佈局,目前已在境外2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158家零售終端、中醫診所、醫療中心和文化中心,主要開展中成藥銷售業務及中醫師診斷、中醫推拿、針灸、按摩等中醫藥服務,形成同仁堂特色中醫藥國際市場開發模式。2023年以來,同仁堂穩步推進香港核心商圈門店建設,新開業香港新界中産集中區將軍澳門店,並有序推動高潛力地區市場發展,正式啟動奧克蘭旗艦店暨女性養護中心。上半年,同仁堂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經濟效益創造成效突出,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服務貿易收入近2000萬元人民幣,有力促進了同仁堂品牌和中醫藥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東城區不斷推進中醫藥文化旅游基地建設,發展集“中醫療養、養生康復、文化傳播、商務會展、中藥材觀賞和旅游”於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同時,將中醫藥旅游納入“故宮以東”品牌,打造最具“京味”中醫藥博物館、非遺休閒地,豐富“北京中醫藥文化旅游示範基地”體驗內容。鼓勵開發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文化旅游産品,以同仁堂等龍頭企業為帶動,打造具有市場辨識度的新産品,將中醫藥資源轉化為高端康養體驗産品並實現可持續商業模式,擦亮東城區健康産業金名片,凸顯東城中醫藥産業品牌。
未來,東城區將繼續全面深化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強化高水準人才隊伍建設,緊抓數字經濟契機,在智慧健康領域加快推進與資訊産業融合發展,推動“體醫養康護”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建設,為轄區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全過程、人群全覆蓋的中西醫結合特色健康服務。通過加大中醫藥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力度,完善“紫金服務”,積極引進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的標誌性、引領性、首創性項目,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