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最大商業服務中心2024年亮相

日期:2023-10-30 15:30    來源:平谷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近日,平谷區金海湖畔迎來了一場盛會——2023北京·平谷城市發展論壇。本屆論壇以“新價值·新動能·新機遇”為主題,500余位高校專家、資深業內人士等出席論壇,議題聚焦如何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色、首都特徵、平谷特點的城鄉建設發展新路徑,專家學者詳細解讀城市發展中的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産城融合、美好鄉村發展等關鍵詞。本次論壇採用了“政府+高校+協會+媒體”的辦會模式,新京報社也是主辦單位之一。

  蝶變平谷

  論壇現場生動傳播平谷故事

  走進平谷區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農業科技、現代物流、文旅休閒、重點建設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塊塊展板上講述着平谷的發展故事,嘉賓可通過展板,沉浸式了解平谷分區規劃、空間資源優勢、“高大尚”産業項目等六大模組內容。

  主論壇上,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北京建築大學黨委書記李軍鋒,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梁傑,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二級巡視員牛文勳,北京城市更新聯盟輪值主席單位席位代表、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長姜傑先後致辭。隨後,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狄濤以“新價值、新動能、新機遇——蝶變中的平谷”為主題,詳細介紹了平谷區目前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走在前列的發展實踐。

  作為此次主論壇的主辦單位之一,新京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劉軍勝出席了此次論壇。《新京報》10月23日《桃醉平谷》深度專題報道也被帶到現場,讓與會嘉賓第一時間直觀了解到當下平谷在規劃、交通、民生、科技、生態、特色産業等各個領域的前瞻謀劃與喜人實績。

  共議發展

  專家學者分享城鄉建設新思路

  本次論壇邀請了來自高校院所、研究機構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房地産開發、工程施工、農業科技、現代物流、文旅休閒等行業的100多家企業、20余家金融機構匯聚平谷,通過主旨演講、訪談對話、發佈報告等方式,介紹情況、解讀政策、分享經驗、共謀發展。

  論壇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宜明圍繞“大京郊服務大城市,大城市帶動大京郊”主題,北京建築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大玉圍繞“塑造傳統特色風貌,建設宜居和美鄉村”主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圍繞“城市更新打造美好居住空間——用新理念實施城中村改造”主題,中央黨校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主任張偉圍繞“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平急兩用’建設”主題,分別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講,着力分享各自領域的創新思路和實踐路徑,為平谷謀劃下一步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思路和有益借鑒。

  深入交流

  青年創客分享平谷創業故事

  本次論壇上,平谷區還發佈了“我思之我見”專項研究報告,圍繞“共參共建·村城互融——城中村改造實施路徑”“創新創制·賡續新生——城市更新政策與實踐”“賦能賦值·以産促城——産城融合一體化發展”“知平知急·韌性示範——共用型公共設施建設”“綠鄉綠意·桃源旅居——美好鄉村發展新策略”“平安平谷·投資熱土——土地資源價值新發現”6大領域形成18篇專項報告,着眼總結過去、把握現在、謀劃未來,促進高大尚平谷城鄉建設向更高標準、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發展。

  論壇訪談對話環節,將網紅咖啡創業者、大地藝術家等“青年創客”邀請到現場進行深入交流,以“我的平谷故事”為主題,分享他們創業在平谷、生活在平谷等“在平谷”的真情實感。專家學者、企業家則共同研討休閒文旅類項目落地所需的基礎設施、惠企政策、營商環境等關鍵要素,激活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提升城市發展活力,源源不斷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優質的“土壤”和豐富的“營養”。

  整合資源

  7家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此外,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政府分別與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建絲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建築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等7家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整合各自優勢資源,促進政企攜手高品質發展。

  據悉,平谷區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着力推動政府的高效行動力、企業的市場洞察力、專家的前瞻思考力、金融機構的資本支援力、新聞媒體的傳播引領力“五力合一”,促進各方發展合作的意願共識相互激蕩,共建共用城鄉建設發展的美好未來,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北京篇章的“平谷答卷”。

  “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平谷區表示,下一步,平谷將加快推動從“造好房子、造好小區”到“造好社區”轉變,精細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服務國家戰略、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大局中,堅定不移加快推動高大尚平谷建設,讓首都因平谷而更美好、讓首都因平谷而更安全。

  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

  全力打造首都發展安全的戰略腹地

  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在致辭時介紹,平谷位於首都東部,緊鄰城市副中心,是首都生態涵養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節點。這裡三面環山,中為谷地,平原、山區、淺山區各佔三分之一。“平谷10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2200年前漢高祖劉邦建置平谷縣城,從那時起,一代代平谷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篳路藍縷、櫛風沐雨,以自信自強、敢為人先的平谷精神,造就了今天的美好家園。”

  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GDP增速9.7%,連續6個季度全市第一;1-8月,固定資産投資增速40.6%,進度全市第一;規上工業總産值增速、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稅收增速均全市第一;物流産業用地面積、建築規模、總成交金額、畝均價格均居全市第一。

  “高水準的城鄉建設是高大尚平谷的應有之義,沒有城鄉建設的高水準,就沒有平谷的高大尚。”唐海龍稱,平谷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建設有溫度的城市,平谷扛起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的責任使命,全力打造首都發展安全的戰略腹地,全區進入了發展加速、建設提速的全新階段,到了提升城鄉建設水準、重塑城市形象的歷史機遇期。

  平谷提出“城區從造房子向造社區轉變、園區從造廠房向造功能區轉變、鄉村從大農區向大景區轉變、重要交通節點要從車站向生活綜合體轉變”的發展理念,東部佈局世界休閒谷主戰場,西部佈局農業中關村核心區,南部佈局首都物流高地主陣地,北部佈局鄉村振興示範區,中部推動中心城區提質升級,東西南北中,全域佈局高大尚平谷城鄉建設。

  論壇現場,唐海龍也發出誠摯邀請,“希望高校專家學者、資深行業人士傾囊相授,幫助平谷理清思路、指明方向,探索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首都特色、平谷特點的城鄉發展路徑。”

  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狄濤:

  今年啟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狄濤介紹了平谷“蝶變”規劃。他表示,平谷正朝着“走在前列”的目標前進,加速建設高大尚平谷,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不斷呈現新價值、新動能、新機遇。

  “平谷是首都生態涵養區,始終把守護好綠水青山作為頭等大事。”狄濤介紹,平谷在2018年建成全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2020年建成首個跨行政區域的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2021年榮獲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2022年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2023年啟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平谷是唯一被賦予“服務首都的綜合性物流口岸”功能定位的區,狄濤稱,平谷正聚焦4000萬噸綠色物流(佔全市六分之一)運力目標,探索公鐵海航多種方式立體聯合運輸新模式。加速與國鐵幹線聯通,構建“H”型鐵路樞紐佈局,提升鐵路運力和物流貨運量,爭取納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融入全國現代化物流體系。持續打造更加契合市場需求、首都需要的物流高地。

  世界休閒谷平谷,休閒旅游産業持續升級。2022年,金海湖旅游度假區獲評北京首批三個旅游度假區之一。狄濤介紹,金海湖是北京市唯一能開展水上運動項目的湖泊,也是北京最大的綜合性休閒娛樂水域。2023年8月,平谷打造首屆中國北京金海湖帆船賽活動,來自加拿大以及北京、深圳、煙臺等多個地區,共計110艘船近200名選手在金海湖揚帆啟航。

  此外,平谷還成功舉辦了中國·京津冀鐵人三項賽、京津冀國際公路自行車挑戰賽、北京平谷“環長城100”國際越野挑戰賽等一系列國際體育賽事。北京·平谷世界休閒大會已經連續在“京東小瑞士”金海湖成功舉辦多屆。

  狄濤介紹,2023年,平谷有一批重點産業項目集中開工。2月8日,貝萊特、普洛斯等7個“高大尚”重點産業項目集中開工,總佔地面積達640.8畝,總建設面積約62萬平方米,總投資48億元。興谷新消費綜合體即萬達廣場項目也在2023年3月啟動,總投資約13.1億元。該項目將於2024年底交付運營,屆時平谷區最大的商業服務中心將呈現在市民面前。”

  焦點1

  圍繞“吃、住、行、醫和集中承載”打造聚焦“平急兩用”五大應用場景

  在2023北京·平谷城市發展論壇的“知平知急 韌性示範:共用型公共設施建設”分論壇上,北京市平谷區建設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工作專班組長康旺樅介紹,平谷創建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圍繞解決“吃、住、行、醫和集中承載”問題,明確提出重點打造聚焦“平急兩用”的五個應用場景。

  2022年10月,“平急兩用”的理念發軔於平谷,並在全國率先開展制度探索和試點示範。平谷鄉村作為首都重要的戰略空間,具有先天的地理和資源優勢,是首都東部的生態屏障,歷史上沒有大的自然災害,是平安之谷,也是首都優質農産品生産供應基地,物流倉儲能力佔北京市的六分之一。康旺樅表示,可以説,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平谷更有條件、更有心得、更有信心。

  康旺樅表示,平谷作為首都大京郊重要組成部分,圍繞解決“吃、住、行、醫和集中承載”問題,明確提出重點打造五個應用場景。圍繞“吃”,平谷區打造“平急兩用”農副産品保供基地;圍繞“住”,打造“平急兩用”旅游居住設施;圍繞“行”,打造“平急兩用”承平高速金海湖服務區;圍繞“醫”,打造“平急兩用”醫療體系;圍繞“集中承載”,打造“平急兩用”鄉村振興金海湖核心區。

  一年來,平谷區推進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建設,特別是金海湖核心承載區建設,也有了階段性進展。目前,《北京市平谷區試點建設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實施方案》已經通過審批,《北京市平谷區建設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以及重點任務清單和項目庫出臺。經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等多部委領導多次到平谷深入調研,研究在土地利用、資金支援、功能佈局等方面對“平急兩用”設施建設進行支援,已經出臺點狀供地等突破性政策。初步意向將城郊大倉基地、國家醫療應急演訓基地等功能落位平谷。目前,北京市已將平谷“平急兩用”先行區建設納入首都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

  焦點2

  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 是農村規劃與建設的關鍵

  新農村該怎麼建?有哪些需要注意和規避的問題?在2023北京·平谷城市發展論壇上,專家和業內協會共同聚焦農村建設與傳統村落保護問題,在學者們看來,在意識到農村與城市本質不同的基礎上,尊重農民意願,是農村規劃與建設的關鍵。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宜明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新農村建設,務必要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改善農民生活。

  他以部分農村地區取暖方式舉例,“有的地方至今能夠看到以爐灶為主的傳統採暖方式,整棟房子的採暖,包括用水、火炕,都來自爐灶帶來的熱量。這樣的一套系統,或許技術水準並不高,但非常適用於農村生活的需要。”在陳宜明看來,新農村建設,並非要將來自城市的技術和經驗覆蓋到農村,“讓生活更好”的視角應來自農村,而不是城市的建設者。

  北京建築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大玉也在主旨演講環節特別指出,傳統村落的保護,尤其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方面,城鄉“一體化”不等於“一樣化”。張大玉説,不能用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方法規劃建設傳統村落,村與城的區別是永遠存在的,“在農村地區,城市裏習以為常的整齊劃一的綠化並不存在,也大可不必在村莊中造景。”

  另一方面,張大玉表示,“傳統村落,不要為了保護而保護。”張大玉説,他進一步提到,傳統村落的保護是多樣的,“旅游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特別要注意不要讓整村旅游開發和過度商業化。”

  同時,張大玉也提到,保護村落要尊重農民意願,要避免規劃性或過度開發帶來的破壞。

  焦點3

  新發展階段中的城中村改造 不能讓原居民無房可住

  2023年北京·平谷城市發展論壇主旨發言環節,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城中村的改造是當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改造城中村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多元住房的供給,要避免出現改造後原居民的被動搬遷。

  秦虹認為,改造城中村,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這裡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周邊城市發展空間的協調度較差,存在各種隱患,缺少公共空間;另一方面城中村用地功能高度混合,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機制。同時,城中村提供了大量的臨時居住點,相對管理難度比較大。

  秦虹説,城中村改造不是一個新話題,40多年來,城中村改造一直在進行,而在新的發展階段,也給城中村的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儘管過去幾十年中,很多城市有城中村改造的經驗和案例,但今天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再談城中村改造,要看到它的新階段。”

  “新階段可以總結為三多、三大、兩統籌。”秦虹説,“三多”是指多業態並舉、多元化住房供給、多種融資組合;“三大”是指大力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大興文化發展和綠色低碳、大片區平衡統籌;“兩統籌”是指統籌拆、改、留、增的空間更新,另外還要統籌、開發、建設、運營、服務、業務鏈條的協同。

  她進一步提到,多業態並舉要尊重城中村本身天然具有多土地功能的特性,本身就有居住、工業、商業、公共服務的土地功能高度混合的特點。未來的城中村改造一定是多業態並舉,而不是單一業態,除了居住的功能之外,還需要增加産業功能、商業功能、服務功能等各個功能進行融合。

  對於多元化住房供給方面,她也特別提到,過去的城中村改造,主要提供兩類房,一類是安置房,另一類是商品房。按照現在的要求,至少要有四類房,除了安置房、商品房之外,還應該提供租賃住房、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後,除原居民居住的房屋外都是商品房,原來居住在城中村裏面的一些低收入家庭、打工人就跑到更遠的城中村,我們應避免這種情況。”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