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河兩岸環境綜合提升重要節點——“清河之源”濱水公園正式開工,預計2023年底完工。通過構建840米環形健身步道和666米濱水步道微迴圈,打通區域慢行綠道中斷點,聯通“三山五園”、清河、京密引水渠及香山綠道體系,形成片區慢行綠道大迴圈,打造風貌融合的濱水綠地空間,清河兩岸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行動,將顯著提升“三山五園”軸線景觀品質。
據了解,清河是連通城市河湖的山水廊道,是海淀天然的金腰帶。“清河之源”濱水公園位於清河源頭,屬於清河兩岸環境綜合整治提升的第一個節點,總佔地面積6.6公頃。公園位於“三山五園”地區北部,黑山扈溝以南,龍背村路以東,清河以西,安河橋大街以北,距離頤和園北宮門750米,距離青龍橋文化體驗古鎮450米。北邊有大片居住區,西側是安河橋北地鐵站,西北規劃了三山五園文化中心,南邊規劃了青龍橋文化古鎮。
“清河之源”濱水公園以“增綠連水、藍綠融合”為設計理念,將黑山扈溝水環境提升與公園建設有機融合,連通片區濱水慢行綠道,打造山水田園、古今融合的藍綠開放空間。同時,“清河之源”濱水公園建設還將恢復部分清河故道,融合青龍橋片區文化風貌,重現區域文化記憶。
將恢復部分清河故道
“清河之源”濱水公園設計以“一軸、一脈、一環、四分區、八節點”為空間結構——以“三山五園”景觀軸線為軸,以清河龍形水系為脈,設置環形濱水健身步道,構建四個文化活動分區和八個觀景休閒節點。
“清河之源”確立萬壽山智慧海到望岳平臺之間的“三山五園”景觀軸線。沿軸線視野,架構河道、跌水、雲形廊架、微地形、萬壽山景觀層級遞進的視覺效果。
通過構建龍形水脈,恢復歷史上部分清河故道路由,延續清河水系歷史,重拾故道水文記憶。根據軸線關係及空間屬性,設計藍綠融合區、軸線形象區、文化展示區、休閒運動區。通過慢行步道串聯親子型活動場地、適老型活動場地及休閒文化廣場,打造8個新文化節點,分別是:扶搖清影、涵波重廊、疏林聚鬧、聽泉林籟、涓流疊翠、深院晴雪、亭橋聞鶯、柳營余韻。
新文化節點以細微處窺歷史,尋根區域文化底蘊。在柳營余韻廣場,通過文化景墻、臺階座椅、文化浮雕,展現正紅旗軍營記憶,為游客翻開生動的歷史畫卷。
據悉,“清河之源”濱水公園還將搭配種植水岸植被,營造豐富的季相景觀,打造“春季看花、夏季賞葉、秋季觀果、冬季常綠”的生態駁岸。
與“清河之洲”生態綠廊相呼應
“清河之源”濱水公園的建設與黑山扈溝水環境提升有機融合,把片區打造成為山水田園風貌交融的藍綠開放空間。其中,將改造提升黑山扈溝河道1.15公里,貫通濱水步道2.34公里,提升河道岸坡綠化15107平方米,形成生態水面10350平方米,縫合周邊藍綠空間46公頃,形成園外田野,與“清河之洲”生態綠廊相呼應,成為清河源頭的綠色紐帶。
據了解,“清河之源”濱水公園建成後,將重點服務北部居住區的居民,以及清河和青龍橋文化體驗古鎮來的游客。為滿足全年齡段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將搭建生態自然的親水空間、垂釣平臺、陽光充足的綠地空間、林蔭健身步道、林下健身休閒場地、兒童活動場地、休息停留空間、休閒廣場、配套衛生間等服務建築設施,並修建配套自行車停車場和自駕車停車場等。着重構建文化展示區、休閒運動區等休閒景觀節點,填補清河源頭地區文化休閒空間的空白,為周邊居民提供高品質的生態環境。
區水務局工程科科長王東東介紹:“‘清河之源’濱水公園是清河兩岸環境綜合整治提升的第一個節點。我們在公園設計上,既保持了‘三山五園’片區風格的連貫性,讓公園與‘清河之洲’生態綠廊相呼應,同時又個性化地融合了青龍橋地區的歷史。此外,還將充分優化利用五環橋下空間,補充全年齡友好的休閒活動設施,為周邊居民提供高品質生態、休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