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形成貫通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三山五園”課程體系

日期:2023-09-04 15:13    來源:海淀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三山五園”是首都的一張文化“金名片”,更是一座文化寶庫。這裡傳統歷史文化和新興文化交相輝映,成為獨特而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

  自創建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以來,區文化和旅游局、區教委立足地區優質歷史文化資源,圍繞三山五園價值挖掘和闡釋,先後開發了《海淀歷史與文化》《走近圓明園》《探索海淀》《三山五園跨學科課程》等特色課程,對青少年進行鄉土鄉情教育,形成了貫通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的“三山五園”課程體系,成為創建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的亮點特色。海淀區也將繼續利用“三山五園”資源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更加堅定樹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

  新學期伊始,與“三山五園”相關的學校充分結合學校優越的地理位置,借助“三山五園”這張金名片,讓多層次的校園文化充分融入“三山五園”的課程開發中,讓學校特色品牌項目處處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

  嶄新的晨光,迎來全新的開始。

  八一小學:啟動圓明園課程預備模組

  9月1日,八一學校小學部以“三山五園”為主題,給學生上了開學第一課,同時啟動了“園林上的學校、學校中的園林”圓明園課程預備模組。

  現場,開場武術《八段錦》、圓明園圖書捐贈、文創設計獲獎作品展示、圓明園的橋綜合實踐課程彙報,以及合唱《京西稻之歌》等形式多樣的節目,讓師生們感受到“三山五園”文化遺産的豐富內涵。

  “我參加過圓明園文創設計大賽,親手製作了圓明園竹圖案原創手機殼,靈感來源於圓明園四十景裏面的翠竹萬竿。我設計的手機殼上配有鄭燮的古詩《竹石》,寓意堅忍不拔的品質。”五2班高君越表示。另五1班的張月曦現場講述了她設計的瑞獸螢幕清潔錦囊、瑞獸手串的創意。四8班的李晟菲則説,他們學校開展了很多關於圓明園的綜合實踐課程,她也了解了很多亭臺樓閣、山水佈局的相關理論與藝術價值。

  八一學校小學部為了讓師生更好地了解圓明園,更深切地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多學科開發相關課程,策劃圓明園綜合實踐活動,引領同學們去走近圓明園,了解這個坐落在海淀的寶藏遺址公園,讓這座遺址博物館活起來。學校也鼓勵每個八一少年都積極參與到“探三山五園奧秘,踏文化傳承之旅”的各項活動中來。

  “圓明園課程是從孩子興趣入手,帶着他們去探究。從內容上,我們的課程架構就是由淺入深;從方法上,我們更多采用探究式、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八一學校小學部書記牛震雲介紹,截至目前,八一學校小初高“三山五園”系列研學實踐課程,在國家研學實踐相關政策指導下,引入社會資源,圍繞“三山五園”地域文化特色,調動學科教師參與研發,設計了三大課程系列、42個研學主題,覆蓋9個學科的“三山五園”系列研學課程。

  此次八一學校小學部啟動的圓明園課程預備模組“園林上的學校學校裏的園林”,將由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美術、音樂、科技、體育等開展跨學科教學,立足於圓明園豐富的文化資源,將其知識體系,巧妙融入日常多學科的教學之中,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母校和家鄉海淀的歷史文脈,激發對於二者的情感與文化自信。

  西苑小學:“三山五園”生態文明教育進校園

  9月1日,海淀區西苑小學師生齊聚校園,以“尋跡三山五園傳承非遺文脈綻放怡美風采”為主題,舉行新一學年的開學典禮。

  現場,學校以話劇演出形式展現了“三山五園”校本課程的教育成果。話劇表演分為四幕:第一幕——攜手啟航,展示了本校課程開發的時代背景、政策背景、學校背景、學情背景。第二幕——詩意園林,展示了“三山五園”研學活動的立體式畫面,包括考察昆明湖水系,學習生態知識,追尋古跡的“前世今生”,研討“京西稻”。第三幕——志願講解,展示了學生彙報研學成果,模擬志願講解。第四幕——活動訪談,展示了班隊會課上,學生現場暢談活動心得,班主任作活動小結,展現三山五園生態文明教育成果。最後,整場話劇表演在《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的歌聲中結束。

  “我們學校有游社團,方便我們更好地了解‘三山五園’。我們還有‘三山五園’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手冊,以後帶着手冊去逛‘三山五園’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底蘊。”西苑小學六1班學生郝梓淇接受採訪時表示。

  西苑小學以後將會把西苑小學編的《三山五園活動手冊》整合成40分鐘的課程體系,利用班會時間和綜合實踐課進行三山五園的教育,讓三山五園生態文明教育真正地落到實處。同時,她還表示,“或以班級為單位、親子的方式,利用節假日組織實地考察,進行園林欣賞、古詩賞析、志願講解等,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西苑小學將繼續探索“學科融合”的體驗式學習體系,依託“志願服務”實踐活動,傳承園林生態文化,營造了“三山五園”生態文明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自豪感以及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意識,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成果,不斷彰顯西苑小學地域優勢自主開發校本課程的辦學特色。

  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初識“三山五園”

  9月1日上午,北京市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的開學第一課“初識三山五園”主題講座,通過向初一新生介紹學校“三山五園”課程規劃與項目推進情況,讓新生更快地了解學校辦學的特色,讓更多的學生意識到自身要肩負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初二學生顧欣然説,通過對京西稻的學習,她了解了農耕文化,深刻地領略了“汗滴禾下土”的深厚含義;“我們還學習了每個園林的興衰存亡,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覺得三山五園的課程非常有意義。”

  此外,學校“三山五園文化進校園”開學第一課活動還進行了內容展示。“三山五園”文化建設成果展示,通過“三山五園”主題文化墻的形式向全校師生普及“三山五園”文化,同時全面展示學校多年來“三山五園”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成果展示。“三山五園”系列校本化教材展示,通過展示學校“三山五園”課程建設團隊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讓更多的人熟悉八一玉泉的特色名片。學校藝術類社團創作的“三山五園”文創作品,展示了學生們經過多年來的文化浸染對於“三山五園”文化的深刻理解。

  初三學生王若涵的文創作品就在其中進行了展示,“在我的繪畫中,我選擇了玉泉山和頤和園內的佛香閣進行組合。我將祥雲紋繪製到了玉泉山山脈旁邊的裝飾上,將如意紋繪製到了佛香閣的周圍,做成了新的圖案。在此基礎上,我將這些圖案運用到了課程的繪畫産品中,深受學校和老師的喜歡。”她説,“在傳統課程的學習中,我運用自己的想像力,結合主體,設計出了更加新穎的生活用品,並且,在不知不覺中,我懂得且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立志使其發揚光大。”

  “現場展示的是同學們所繪製的中國傳統紋樣,上面的回字紋、雲雷紋、祥雲紋、卷草紋以及蝙蝠紋樣,它們在‘三山五園’,古典皇家園林的建築當中,其實都是非常常見的一些紋樣,”美術教師張婷説,通過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同學們對於“三山五園”與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設計、意識、動手能力、應用能力以及綜合實踐能力等。

  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充分利用“三山五園”傳統文化資源,將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相結合,創造性地實施區級地方課程《海淀歷史與文化》,開設了學生必修和選修的“三山五園”校本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在三山五園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中,我們更加重視的是學生的參與體驗,學思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思維真正動起來。那麼該系列課程在開發過程中呢,突出了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三大特徵。目前,我們已經開發了8門精品課程,其中《三山五園傳統文化課程》被認定為海淀區普通高中特色課程。”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執行校長姜杉介紹,作為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建設實驗學校,學校將繼續以課題“依託三山五園開發生態文明特色校本課程實踐研究”為載體豐富課程內容,迭代“三山五園”系列校本課程方案。

  進修附小:弘揚傳統文化承啟美好未來

  2023年的開學季,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小學的同學們在濃厚傳統文化氛圍中迎接新學期的到來。開學典禮現場佈置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展示了同學們暑期書法作品,同時還設置了同學們假期游覽三山五園,開展實踐研究成果展覽,這樣的安排讓同學們再次感受到“三山五園”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新生入學禮環節,一年級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過“玉泉山”“萬壽山”和“香山”,同學們步步登高,象徵着在今後的學習道路上,具備堅韌不拔的品質,能夠經受住各種困難和挑戰。接着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行莊重的拜師禮,並在校長的帶領下啟蒙描紅,寫下人生第一個“人”字。一年級小同學步入“頤和園長廊”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們還為一年級的小同學贈送了《小種子成長手冊》。

  典禮上,同學們進行了精彩的暑期實踐活動彙報。在這個暑假裏,進修附小的同學們主動開展三山五園實踐研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二年級的小朋友把自己去香山的感受編寫成了小兒歌;中年級同學把去頤和園的研究活動錄製成了小視頻;高年級則用情景再現的形式,演繹了班級中如何進行小組分工合作做好研究準備。還有由三、五、六年級聯合開展的南水北調團城湖實踐研究,同學們談體會、誦詩歌。精彩的彙報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自上學期學校大力開展走進“三山五園”活動,五年級學生付文宣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先後兩次走進了頤和園,了解到十七孔橋、昆明湖歷經的磨難,也知道了保護文化的重要性。六年級的范書宇,在學校組織的南水北調團城湖實踐研究中,擔任宣講員,他把這個暑假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始源地——湖北省丹江口水庫參觀的所見所得,和同學們進行了分享,“通過參加三山五園的實踐活動,我了解到了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也更加明白了保護自然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也希望大家都能愛護我們的家園,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促進學校課程教學改革,將‘三山五園’優質地域文化資源引入課程教學領域,更好落實義務教育新課標提出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等課程建設要求,指導學生學習生態環保知識,進修附小於2022年加入海淀區生態文明教育群體課題,堅持開展實踐研究。”進修附小校長張秋敏説,進修附小借助開學典禮的有利時機,組織“弘揚傳統文化承啟美好未來”三山五園進校園開學第一課活動,旨在通過開學第一課,使學生感悟傳統文化魅力,學習生態環保知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中關村第三小學紅山校區:頤和園攜“雙奧文化”送開學禮物

  “我們開學啦!”這個新學期,中關村第三小學紅山校區的孩子們迎來了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雙奧文化+傳統文化”的特色開學禮物。

  9月1日當天,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中心、北京市海淀區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將北京雙奧文化與頤和園園林文化相結合,讓學生親身體驗,內容包括“追夢十五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十五周年主題展覽巡展、滑雪世界冠軍的大師課、科學實驗展演、植物科普課堂、大美古建探秘等五項內容。頤和園管理處副園長杜鵑談道:“我們希望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同學們能夠通過親身體驗,互動參與,能夠收穫更多的快樂和知識,同時也希望能夠在今天他們開啟美好的學年生活。”

  開學典禮上的壓軸戲頤和園科普劇《揭秘金光穿洞》給了五年級學生一個驚喜,演員們亦莊亦諧的演出,深深吸引了李沛垚,“今年冬至時節,一定要到頤和園的十七孔橋景區看日落。我想用學來的科普知識,換個角度欣賞‘金光穿洞’的科技之美。”

  作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頤和園常年深耕於科學普及與公共教育。按照“生態頤和”“文博頤和”“人文頤和”三個系列,頤和園打磨成熟40余項主題科普活動,由此衍生的16項科普産品榮獲國家級、市級科普專類獎項。杜鵑介紹:“今天為同學帶來的科普課程是頤和園與學校老師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興趣點,從頤和園40件科普産品中,有針對性挑選課程。講述方式注重從現代科技的角度解讀古典園林與傳統技藝中的科學原理與應用,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學生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在奧運知識講堂,北京冬奧精神宣講員、中國滑雪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自由式滑雪運動員郭丹丹以“一生一世冰雪情”為題與五年級的同學們分享自己的運動經歷,普及滑雪知識,讓孩子們領悟“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

  在《園林植物保護》課堂中,頤和園植保專家李潔連珠炮一般地發問,“搖蚊叮人嗎?搖蚊和常見的蚊子存在哪些最主要的區別?搖蚊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有哪些?”激發起同學的好奇心,李潔帶領同學們通過科普課件與自創教具抽絲剝繭般一同尋找答案。之後的,蠟梅科普課與題為“我與雨燕握握手”的科普課同樣給同學們帶來豐富的科普知識。

  在五年級的教室內,頤和園古建工程師陳曲以頤和園知春亭的榫卯模型為教具帶領同學從現代科技的視角來重新認識榫卯。她從榫與卯的形狀、工作原理一直講到的現代的應用場景如航太器的對接系統,引領着學生穿越古今,感受榫卯所創造的傳奇,讓頤和園優秀的園林文化更好地服務當代社會。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