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的大街小巷有幾千條,正式以現代人物姓名命名的道路只有一處,即“張自忠路”。張自忠路位於東四北大街西側,原名鐵獅子衚同。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張自忠將軍,鐵獅子衚同更名為“張自忠路”。
作為北京東西向的交通要道,歷經兩次重大改造,從擁擠的馬路變成開闊平緩、安全舒適的林蔭大道。這條路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眾多重要的歷史時刻,周邊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時刻提醒着人們勿忘過去。
跟着路牌行走東城,今天打卡第二站——張自忠路。
沿着路牌步入地鐵5號線張自忠路站內,一尊近2米高的“民族英雄張自忠”半身人像豎立在人流中,將軍頭戴軍帽,目視前方。人像前,喜歡帶孩子徒步和攝影的康女士,總有意地關注城市的變化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一個城市,當被人提及的時候,除了標誌性的景點,應該還有能夠表達人文底蘊的情感事物。”康女士耐心給孩子講述路牌背後的故事。
張自忠路原名鐵獅子衚同,1937年北平淪陷後,鐵獅子衚同被日軍佔據,成為日本侵略者的高級軍政機關駐地。同年,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無數人為了民族大義與救亡真理,前仆後繼,捨生忘死,張自忠將軍便是其中之一。
“1940年棗宜會戰時,張自忠率部隊孤軍奮戰,當時他的左臂、左肋均已被炮彈炸傷,重傷垂危,卻依然奮勇殺敵,最終壯烈殉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紀念張自忠將軍,更名為張自忠路。”康女士的講述將孩子帶回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也將抗日英雄的故事深深印在孩子心中。
新中國成立後,張自忠路與東面的東四十條和西面的寬街相銜接,成為橫貫北京的重要通道之一,有數路公共汽車和電車由此經過,交通十分便利。
在古跡間漫步
了解曾經的歷史畫卷
走出地鐵,母子二人順着張自忠路往西走,來到一座中西合璧風格的院落前。門外的影壁、中式大門和磚雕裝飾圖案中的“壽”“萬”“卷草”等元素突顯傳統中式風格,與院內體積感、裝飾性很強的倣英國維多利亞風格、哥特式風格和巴洛克風格建築相得益彰。門前的一對石獅子神態傲睨,莊嚴威武。
“這裡的建築好漂亮。”孩子踮着腳尖向門裏眺望,只見西洋古典形式的小樓呈現在眼前,主樓、配樓和後樓連為合院佈局。該建築建成於1909年,歷經百年滄桑巨變,由清代王公府第改建為清末衙署,再變為民國時期短暫的總統府、國務院、執政府等,見證了近代中國歷史。
“1924年這裡成為段祺瑞執政府所在地,‘三·一八’慘案就發生在這對石獅子的腳下,旁邊的這座樸素的漢白玉石碑就是為了昭示段祺瑞政府當年屠殺暴行而設立的。”在石碑前,康女士給孩子講述了慘案的起因和經過。
目前,該建築是周末非工作日面向社會開放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人們可以在庭院裏參觀,了解建築背後的故事。
一路向西,康女士和孩子先後來到歐陽予倩故居、和敬公主府、孫中山行館等歷史遺跡。每到一處,康女士都耐心地講述建築背後的故事,“一個路牌指引下的漫步,讓孩子獲得更多深邃的歷史空間,如果你不知道這條路的來歷,也不知曉那座故居的變遷,更説不出北京人自古以來的達觀大氣,你會發現,自己只是一個過客,一個孤獨的觀光者。”現在,孩子和康女士一樣喜歡以City Walk的方式觸摸、感知、聆聽歷史。
周邊公園優美
老字號扎堆
一上午,母子二人沿着路牌周邊逛得自在舒心。張自忠路經過整治提升,道路更加平整,一路綠蔭蔽日。國槐、竹子、冬青等綠植參差錯落,樹池相互聯通。街道兩側建築古色古香,磚雕、門墩、如意門等老北京元素傳遞着京韻京味。
過馬路時,兩人在馬路中間新增的安全島駐足停留,等待信號燈亮起再安全通行。安全島兩側的綠化隔離帶也是兩年前設置的,裏面的國槐枝葉伸展,月季競相開放。“在我小的時候,這條路不像現在這樣漂亮,那時道路比現在窄,路上沒有那麼多的花草,漫步騎行也不如現在舒服。”康女士告訴孩子,張自忠路歷史上有過兩次大的改造,從擁擠的馬路變成如今開闊平緩、安全舒適的林蔭大道。
向西不到200米便是北京皇城根遺址公園,這裡是明清北京城“東皇城根”遺址,復建的25米紅墻莊嚴美麗,四週花草馨香。母子二人坐在紅墻旁的椅子上休息。廣場上,花崗岩地面鋪設一新,老人們聊天散步,孩子們嬉笑玩耍。公園大樹下,新栽植了玉簪、大花萱草、連錢草等耐陰植物,玉簪花正值花期,姿態清秀,花朵潔白如玉,清風徐來,散發淡淡花香。
公園對面是歷史悠久的玉河,悠久的歷史自然吸引孩子一探究竟。玉河兩岸青草茵茵,河水清澈見底,康女士和孩子在水穿街巷間尋找元代的歷史遺跡。
臨近中午,母子二人來到附近的東四北大街吃午飯。大街上各類商鋪鱗次櫛比,其中不乏北京稻香村、吳裕泰、東來順等享譽京城的老字號。走進北京稻香村零號店,只見人頭攢動,現烤區的師傅端出一盤盤熱騰騰的點心,打包區的工作人員將點心裝進紙盒,用繩子捆紮起來。“這是‘衚同門牌’,這是‘獅子門墩’,這是‘龍頭門環’……”康女士將點心背後的老北京文化一一介紹給孩子。
看著又好看又好吃的點心讓孩子開心地大快朵頤,康女士感嘆:“一座城就是一個大IP,路牌背後對一座城市的認知、對文化的體驗,離不開衣食住行的細細打磨,這些都是‘人間煙火’為城市創造的價值。”